少子化问题下日本青年“宅化”问题刍议

2017-11-25 05:42金亚琼
长江丛刊 2017年2期
关键词:少子日本

金亚琼

少子化问题下日本青年“宅化”问题刍议

金亚琼

少子化现象是当今日本社会较为严峻的社会问题,“御宅族”的出现导致了“宅化”的形成,这些问题备受社会关注。目前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国也将面临着同样的社会问题。因此,本文通过对日本少子化和“宅化”现象产生、发展过程的梳理,分析两者之间的内在关联,找出日本在处理这些问题上的相关对策,为我国今后应对少子化和老龄化问题提供有益的参照。

少子化 宅化 御宅族

在现代社会,国家之间的竞争被认为是人才之间的竞争。想要立于不败之地,一个国家优质青年的数量是关键。经济的高速发展让日本尚未来得及消化各种成就,就要面临随之而来的各种副作用,其中少子化问题已经威胁到了日本社会的发展。大前研一在《死生:日本的迷惘与绝望》(2013)中指出:“日本内缩、下滑、后退的经济停滞现状和综合国力低下的始作俑者与其说是老龄化,不如说是由少子化造成的精力丧失。”如果说少子化关系到日本未来人口的数量,那么,“宅化”的形成则将会严重影响日本未来人口的质量。因为“御宅族”具有不善交流、性格极端敏感、沉迷于自我世界等特点。日本虽然采取了一系列的相关政策来解决日趋严重的少子化和“宅化”问题,但收效甚微。当今,中国也开始步入少子化时代,虽然2015年开放了二胎政策,但是经济发展的步伐并不能让少子化现状立即好转。

本文从少子化问题入手,通过对日本少子化和“宅化”现象产生、发展过程的梳理,分析两者之间的内在关联,找出日本在处理这些问题上的相关对策,为我国今后应对少子化和老龄化问题提供有益的参照。

一、少子化产生的背景及发展趋势

日本的少子化始于1975年。泡沫经济的破裂使经济走势低迷,大多数的年轻人因为没有稳定的工作以及年薪达不到结婚、生育所需经费的理想标准,只好推迟结婚甚至不结婚。晚婚化和未婚化程度的不断加深直接导致了结婚人数的减少,从而降低出生率。此外,年轻夫妇有意识地控制生育孩子的数量也影响出生率。低出生率是少子化的主要成因,而形成这个结果的其他因素也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女性婚育观的改变;随着女性接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和受教育程度的提高,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早已被打破。女性不再甘心被视为生育工具,开始有自己的权利和自由。尤其是经济全球化以来,人们的视野变得更为宽广,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数量也逐渐增多,在各个领域的创造能力不亚于男性。经济能力的提高使她们不需要像过去一样通过结婚依赖丈夫而生活。因此,很多女性开始倾向于选择自由的单身生活。当然高目标的人生规划和生活品质的追求、享乐优先也是当今女性不愿婚育的原因之一。

第二,育儿成本的增加。经济压力大以及脑力劳动需求增加背景下,精英教养观念成为一种主流趋势。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家长的育儿观念开始着重于教育品质。但高昂的支出使普通家庭无法承受多子女的教育经费。此外,当今生育适龄人群为1985年以后出生的人群,根据山田昌宏的观点,大多数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接受到比自己更高层次的教育。而他们自身的起点比较高,当今的经济形势下,大多数年轻父母的收入根本无法支撑多子女接受在他们基础上更高层次的优质教育,所以只能选择少生优生。

第三,媒体消息的负面影响。倡导和平的当代,并非完全安全。时不时传出的升学压力、校园霸凌、受到教师不当处罚及虐待的新闻,以及贫富差距扩大、经济成长趋缓、高失业率,特别是物价及房价上扬,造成很多人因为生活压力导致生育意愿低落或不孕。

第四,社会企业政策的改变。日本企业之前采用的是终身雇用制和年功序列,一般已婚男性的收入可以支撑整个家庭的消费支出,所以婚后外出工作的女性很少。但日本实施男女共同参画制度以及任人唯贤的模式以后大部分男性面临失业,一些婚后女性不得不选择外出兼职。而日本“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根深蒂固。在就业和家务的双重劳动中女性不得不在家庭和工作之间做出选择,这一矛盾对日本已婚女性造成影响,形成年轻一代中盛行的“非婚化”、“晚婚化”。

二、“宅化”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所谓的“宅”来源于“御宅族”,它被从中抽取获得独立的生命并且越来越广泛地影响着社会生活。最初的“御宅族”一词公认是由著名社会评论家中森明夫,在1983年漫画月刊《漫画ブリッコ》上连载的《「おたく」の研究》专栏中开始正式使用。他将“不具有内涵的动漫迷或科幻迷”统称“御宅族”。1988年的“宫崎勤事件①”和2008年的“秋叶原无差别杀人事件②”使“御宅族”成了敏感词汇。人们对它的定义也成了“潜在的犯罪者”,大众对“御宅族”的印象大都是阴暗猥琐。直到罔田斗司夫为“御宅族”正名,宣扬“御宅族”是“一种对于主流文化以外的次文化具有高度关心,是具有高度的情报收集与分析能力,站在文化发展最前线的人”,它的定义才又有所变化。然而,今天的“御宅族”一词的含义不断地发生变化,褒贬不一。多指那些沉迷于自身嗜好的世界而拒绝或者无法与外界交流的人,仍旧给人一些负面的印象。它的兴起主要与日本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网络新媒体的普及有关。社会竞争激烈的环境下,人际关系淡漠,生存压力大。许多年轻人无法适应这种激烈的环境,宁愿躲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不受限制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同时丰富的网络世界可以带给他们精神上的放松和愉悦,甚至让他们在某些虚拟的领域获取自己在现实中无法得到的存在感。这一群体大多具有极端的思维方式和对喜爱事物的强烈热情并有自己独特的选择和标准。

“御宅族”在大众的印象中被贴上消极的标签。这一群体更专注于自我,日本历来所崇奉的“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武士道精神,不再成为其思想主流。活在当下和沉迷于自身满足感代替了关注长远发展和集体意识。这一改变在如今经济低迷时期大多数青年身上表现明显。当今日本只有一个孩子的父母们经济富裕,独生子女只要和父母住在一起,也可以勉强维持生活,造成他们的危机意识比较薄弱,日本30岁以后依然不离开父母的独生子女大幅增多。之前,日本曾统计过,目前有100多万男性正“蛰居”在家中,且这些“御宅族”中80%为独生子女。孩子宅在家里,或者一天到晚玩手机电脑。与父母之外的人在一起,就会感到不安,于是他们通过“宅”来建立起一种防御机制以解除自己的心理焦虑,这就是 “御宅族”的特征。他们用数字符号来了解社会,具有严重的感情缺陷。甚至有的人会产生严重的人格缺陷和人际交往障碍,这些非人格化的倾向对这些人进行正常社会生活带来很多不利影响,同时也是社会安全的重大隐患。这种年轻人的增多,与少子化背景下的父母不正确的教育和相处方式脱不了关系。少子化的背景滋生了“御宅族”的产生和发展而“御宅族”的发展壮大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反向加深了少子化的进程,造成两者之间形成恶性循环。

三、“宅化”的影响

1990年的“一·五七危机”彻底引起了日本政府对少子化问题的正视。日本从1994年先后颁布了一些着重致力于新生儿优惠政策的法规,希望通过调节父母在生育和工作上的冲突以及拓宽优化幼儿托养的条件来鼓励生育,但是问题依旧没有很大改善,并且仍持续恶化。而少子化问题不只是导致日本劳动人口减少,经济低迷,还引发了很多有碍社会发展的现象。其中“宅化”倾向的形成与少子化这个时代大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然而问题的产生与影响并不是单方面的传递而是反噬性的恶性循环。

有关数据表明少子化背景下与父母同住的未婚青年数量逐渐增多,20岁到34岁年龄阶层的未婚比例越来越大。尤其是18岁到31岁的人群认为自己是“御宅族”所占比例最高。而34岁以后女性选择结婚生子的可能性就会比较低,低出生率的持续会进一步加深当前的少子化程度,进而导致经济持续低迷使更多人失业。于是少子化和“宅化”之间往复循环。

此外日本新一代的青年群体中“御宅族”逐渐凸显壮大会对日本经济文化和社会隐患方面产生不好的影响。“御宅族”这个群体在次文化领域上有着很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不仅推动了这些次文化产业在国内的快速发展同时也使其在海外影响深远。但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不是局限于一处而是不同领域内的发展。国家的主流经济和文化需要有后起之秀来不断的钻研并推动其发展,当越来越多的青年不再成为这个国家主流经济和文化的支撑者和建设者,那么这个国家将缺乏生命力而陷入危机。同时伴随着次文化的大量传播,一些不良信息对青少年的人格和思维方式也产生很大的影响。比如沉迷于网络动漫、视频与异类文学导致对暴力的盲目崇拜,心理变态扭曲以及腐文化③的蔓延都是日本社会现在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结语

“宅化”现象不仅会与少子化之间形成恶性循环,同时也会使日本的经济领域由于缺乏后进人员而失去生机和动力,此外在社会安全方面也存在着各种隐患,因为不排除有某些有特殊癖好(例如收藏枪支弹药、变态色情影像刊物、沉迷虚幻或超能力)的“御宅族”群体做出一些违背法律和道德的行为。所以,“宅化”是需要做出调控和亟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笔者认为在解决宅化问题时仍离不开来社会、家庭及学校这三方的协助。在家庭方面,父母应该给孩子一个积极健康的家庭氛围,注重与孩子交流并鼓励孩子通过实践(例如旅游、参加夏令营、社团)去认识和接触外面真实的世界来减少他们独处的时间。在学校方面,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不只是开设一门课程进行形式上的理论灌输,要在心理课开始之前做好问卷调查,进行数据分析,针对学生中突出表现的心理问题进行指导和解决。还可以在班级设立互助小组,增强同学之间的交流和团队意识。在社会方面,不要给“御宅族”贴标签,视他们为隐患的代名词。要给予他们理解与宽容,帮助他们融入社会。政府部门要鼓励年轻一代积极参与社会发展建设,在政策上给予他们优惠,使年轻人对自身未来的发展充满希望从而杜绝“宅化”范围的扩大。而针对“御宅族”要在各个地区设立相关部门小组与他们进行交流并提供相应的帮助,让他们能够真正地融入到社会中。

注释:

①1988~1989年间,发生于日本东京都和琦玉县的女童诱杀事件,又称117号事件.

②2008年6月8日下午日本东京都千代田区秋叶原所发生的随意杀人事件,造成7死10伤.

③围绕耽美文类发展出来的亚文化,是当下流行的一种文化.

[1]大前研一.死生:日本的迷惘与绝望[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

[2]王卉.论日本动漫文化和宅现象[D].杭州:浙江大学,2009.

[3]韩若冰,韩英.日本"御宅族"的行为方式及其消费特征[J].山东社会科学,2012(6).

[4]方慧.试析"御宅族"现象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影响[J].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01).

[5]山田昌宏.少子社会日本[M].东京:岩波书店,2007.

(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本文系河南师范大学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少子化问题下日本青年的宅化倾向”(批准号:201510476059)的成果。

金亚琼(1993-),女,河南洛阳人,河南师范大学本科在读;指导教师为本校日语系张文宏教授。

猜你喜欢
少子日本
日本元旦是新年
探寻日本
《黄金时代》日本版
国际视野下的中国人口少子化
日本新生儿年出生人数首次跌破100万人 少子化速度在加快
经济学视角下日本“少子化”问题的思考与启示
少子化冲击高等教育
第 位首相考验日本耐心
日本混乱中迎接希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