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笔论

2017-11-25 11:08
小品文选刊 2017年16期
关键词:法度董其昌书家

唐 炜

(泉州师范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 福建 泉州 362000)

信笔论

唐 炜

(泉州师范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 福建 泉州 362000)

“信笔”是指随手书写、不甚经意,是一种高度追求自我意识的书写状态。关于信笔,书家们因创作主体、创作环境等主客观因素的不同,对信笔有不同的定义。本文以诸家书论为例,举典型代表来对“信笔”一词做出阐释。

信笔;意识;自然

何谓信笔?在《辞海》里“信”字有“相信、信任、听凭、随意”的意思,“笔”字有“写字、笔画、画图工具”的意思。信笔一词的产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汉典》中“信笔”的定义为随手书写、不甚经意。可见,信笔是一种高度追求自我意识的书写状态。它是没有经过刻意的安排,放笔自如,不受拘束。所书写的作品多是触手而成、很难重复追求的。

关于信笔,书家们因创作主体、创作环境等主客观因素的不同,对信笔有不同的定义。一种认为信笔是书家表达自我意识的要求和欲望。蔡邕在《笔论》中提到:“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这里的“散怀抱”是一种老庄的虚静状态,与中国美学中“虚静无欲,无欲则万物通”相契合,旨在追求物我合一的精神境界。蔡邕认为书写是书家个性和性情的自然流露,正是这种信笔为之的状态,作品才极具连贯性,往往有一些自出机杼、妙趣盎然的意外收获。

怀素《自叙》中有这样两句颇有意趣的诗句:“醉来信手两三行,醒后却书书不得。”怀素为唐代草书大师,他带着醉态行走于草书的研习之道。几杯美酒落肚,兴致勃发,将一管长锋羊毫饱蘸浓墨,便在纸上留下变化无穷的线条。而醒后作书,再也写不出那份神采了。所以信笔即兴自由发挥,能调动作者最佳意趣,使其在作品中显示“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式的出奇效果。

苏轼在《答陈季常书》中有言:“自山中归来,灯下裁答,信笔而书,纸尽乃已。”又《答李端叔书》:“此书虽非文,然信笔书意,不觉累幅,亦不须示人。”苏轼生活的北宋后期,“尚意”书风勃兴,特别注重作者的主观情感的表达,以及创作心态的自由。苏轼受佛道儒思想影响较深,追求自然和谐的状态和境界。诗中提到的信笔是一种不计工拙、不在乎用笔是否合乎常规、任笔所之的自由放纵的书写心态。如苏轼书于元丰五年(1082)的《黄州寒食诗帖》是三大行书之一,也为苏帖第一。生活中的穷困顿挫和心灵上的羁旅漂泊,以及面对政治的黑暗,面对强大的政敌。苏轼感慨身世遭遇,触景生情,强自排遣,乃调动笔墨抒写复杂痛苦之情。全诗一气呵成,用笔中侧交换,偃起转折自如,随着感情的变化,出现跌宕起伏的气势,而且重笔迭出,抒情达意,极富感染力。苏轼曾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实为此诗帖写照。

在画论中,元倪瓒自谓“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倪瓒工山水,宗董源,参以荆浩,关仝用笔,画面萧疏苍凉,用笔简淡,燥润相间。他认为作画不应只追求形似,而是追求神理、格调的韵致,以此来濡活自己的心灵。这与理学中“书画之妙,当以神会,难可以形器求也。”有异曲同工之妙。他提到的“逸笔”是一种用笔技法,也是他对心志的表达,得自天机,出于灵府。

另一种观点认为信笔是作书一病,不能草率为之。周星莲在《临池管见》中讲到:“凡作书,不可信笔,董思翁尝言之。盖以信笔则中无主宰,波画易偃故也。”周星莲认为写字不可随手书写,董其昌曾言随手书写内心无居支配地位,波画容易偃卧。这里把信笔认为是“纵笔”,因为书写不居法度,所以用笔无法收缩自如。

董其昌提出信笔的危害:“作书须提得笔起,不可信笔,盖信笔则其波画皆无力。提得笔起,则一转一来皆有主宰。”董其昌这句话是批评苏轼作书提不起笔,是信笔的表现,提不起笔,笔画没有力量,不生动。苏轼因为行笔速度较慢,又好用侧锋,所以字形多呈扁肥状,故董其昌说要用“悬腕”、“正锋”来破信笔之病。

朱和羹在《临池心解》也有同样的看法:“信笔是作书一病。回腕藏锋,处处留得笔住,始免率直。大凡一画起笔要逆,中间要丰实,收处要回顾,如天上之阵云。”朱和羹的观点是随手书写是作书一病,正确的书写方式应该是起笔要逆入,中间要丰直,收处要回顾。这里提到了用笔技法,如“逆入”、“直行”、“紧收”,处理好“起”、“行”、“收”的关系,才能处处留得笔住,免除率直。

笔者认为,信笔即要注重主观情感的表达,也要讲究源头,遵循法度。信笔并不是不临古帖,率意而为,而是将法度了然于心之后追求一种自然浑成的美,是在技法熟练和思考下迸发出的灵感。这里的信笔是指一种高层面的书法创作,既融合作者的思想感情、审美情趣,也流露出作者的高超技巧。心手相合,得心应手,才可以笔到神来,放逸生奇。

翁振翼在《论书近言》中阐述自己的观点:“学书且勿放肆,平日功夫粗疏,一活动必走作。古人十分工夫,却得偶然放肆;今人无一分功夫,却须刻刻无忌惮如此。”翁振翼从不下功夫和下功夫来谈学书,认为只有打好基本功不断温习,才能随心驾驭。因为功力不够,放开写必然会失去规范。古人是有十分功夫,偶然放开一下,所以法度不失,今人无一分功夫,却经常肆无忌惮的胡乱书写,这就违背了书法的创作原则了。这点值得我们深思,不下功夫,没有基础,胡乱书写。这就成了“信”的状态,忽视了“笔”,即书写。法度是衡量书法好坏的准绳。所以,只有积累一定的技法之后,有了一定的艺术思考能力,灵机触发随手拈来,才能拥有更多的空间信笔创作。

综上几点,笔者认为信笔的价值关键取决于作者独立的个性、丰富的感情、扎实的功底和深厚的学养。

[1] 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2] 陈振濂.书法美学.[M].陕西: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

J205

A

1672-5832(2017)08-0031-01

猜你喜欢
法度董其昌书家
《宋稗类钞》的书法史料价值
国学赏析
论二王对宋尚意书风的影响
湖北近现代书家、印家群体的掩名现象
董其昌的面具
畏法度与能自律
多元性解读文本要有“法度”
一花引来百花开姹紫嫣红放异彩
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台北故宫猴年大展:董其昌书画特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