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山西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地位

2017-11-25 11:08孙倩楠
小品文选刊 2017年16期
关键词:平城晋阳魏晋

孙倩楠

(山西师范大学 山西 临汾 041000)

简析山西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地位

孙倩楠

(山西师范大学 山西 临汾 041000)

谭其骧先生曾说“在历史上,曾经有过好几次,山西在全国,至少在黄河流域,占有突出的地位,其重要性有过于今天的山西。”①笔者选取了在分裂时期的山西作为研究对象,简要分析了分裂混乱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山西突出的战略地位以及山西在此时期的经济、文化思想、民族融合的发展状况,可一窥山西在历史上的地位及其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山西;历史地位

1 魏晋南北朝时期,山西在政治军事上的重要地位

1.1 魏晋南北朝时,山西的统治政权、政区划分及其重要的政治、军事中心地位。

公元220年曹操去世,曹丕建立魏国至公元265年司马氏灭魏,终三国之世,今山西属魏。曹魏时政区为州、郡、县三级体制,山西的政区包括司州的河东郡、平阳郡二郡,并州的太原郡、上党郡、乐平郡、西河郡、雁门郡、新兴郡六郡以及幽州代郡的平舒县,冀州中山国灵丘县。西晋时的山西政区大致与曹魏时相符。

西晋末年,推翻西晋王朝的武装力量主要为定居在山西的匈奴贵族刘渊的军事集团。刘渊以山西为据点起兵,建立汉国,后迁都平阳。山西平阳成为重要的政治、军事中心。在全盛时辖今山西雁门关以南的广大地域,属右司隶校尉的平阳郡、河东郡,并州的太原郡、上党郡、乐平郡、新兴郡,幽州治离石的西河郡以及冀州的州治陭氏县(今安泽县)。

刘渊死后,西晋统治被彻底推翻,黄河流域进入了各族政权纷争割据的十六国时期。前赵曾占据山西的西南部,石勒建立的后赵在强盛时占据今山西全境。十六国时鲜卑诸燕与氐、羌两秦政权统治下的山西:前燕占领山西的中部、东南部后,设立有中州平阳郡,洛州河东郡,并州太原郡、上党郡、武乡郡、雁门郡、乐平郡、新兴郡、西河郡以及幽州代郡的平舒县。前秦实现了西晋灭亡以来北方最大的统一,曾一度控制山西全境。公元383年前秦与东晋淝水之战后,鲜卑慕容氏建立的西燕占领了山西的中南部地区。前燕贵族于384年恢复燕国,建立后燕,灭亡西燕,曾一度恢复了前燕的版图,占领了山西的中部、东南部广大地区。前407年夏建国,占有了山西的西南部地区,后夏国为北魏所灭。

398年,鲜卑拓跋部迁都平城,定国号为魏,史称北魏。山西平城成为北魏的政治、军事中心。439年,鲜卑拓跋氏先后灭夏、北燕、北凉、西凉诸国,统一了北方,山西全境为北魏所占据。与长江流域的南朝割据半壁江山,南北朝对峙的局面由此开始。

北魏后期,朝政腐败,各地起义军蜂起,朔州之北的秀容酋长尔朱荣是其中最大的割据力量。尔朱荣在起义暴乱中不断增强势力,乘宫廷政变起兵晋阳,发动“河阴之变”,掌控了北魏的政权,留心腹把持朝政,自归晋阳,政治中心从洛阳转移到了山西晋阳。后尔朱荣被杀,北魏被分裂为东、西魏。东魏时,高欢以丞相居晋阳,留亲信在都城邺把持朝政,直至高洋篡魏,改国号北齐,实际的政治中心一直在晋阳。西魏宇文觉在557年称帝,建北周。北周、齐时期,山西仍为双方的主战场,战争多在山西的中南部发生。晋阳在军事上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北周武帝伐齐时,以重兵直指晋阳,晋阳既克,太行山以东也就一举而定,北齐由此灭亡。

在此期间,山西的平阳、平城、晋阳先后成为重要的政治、军事中心,山西重要的历史地位尤为彰显。

1.2 山西在此时期重要的军事战略地位

山西独特的地理位置,历来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刘渊汉国迁都的平阳“制关中之肘腋,临河南之肩背”②,控制平阳,使得关中、河南之地受其威胁。平阳的这种战略地理优势,使得匈奴汉政权可以攻取晋都洛阳、长安而灭西晋。北魏在结束十六国分裂割据的战争中,山西的重要战略地位尤为突出。北魏是在攻占晋阳后,才顺利击破后燕,取得山西、河北之地,奠定了北魏统一北方的基础。破后燕,将都城迁至平城,平城的重要战略地位,毛汉光先生曾论述说“北魏利用平城的战略地位,配合核心区的名骑,屡屡战胜,光芒四射,成为北中国以及草原地带的大帝国”。③平城是北魏统一北方的重要根据地。在北齐与北周的战争中,晋阳作为北齐政治统治中心,军事战略地位之重可见一斑。

2 魏晋南北朝时期,山西经济的发展及其重要的地位

(1)魏晋南北朝时期,山西处于战乱、动荡中,农业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同时,山西重要的地理位置,又使各政权统治者重视发展农业,进行农业建设。农业经济中出现了不少新的经济因素。

曹魏时期,河东郡太守杜畿治理河东16年,他督促百姓努力耕织,多养牛马,促进了河东郡经济的发展。在曹操与关中的韩遂、马超的征战中,曹军全部的粮草由河东郡提供,说明当时河东郡的农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北魏拓跋珪时,对雁北地区进行了开发,迁山东六州移民于雁北,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使山西北部经济有了快速的发展。

魏晋北朝时,屯田是山西农业恢复的重要方式。魏明帝时,牵招任雁门太守,在新兴、雁门驻军进行屯田,在边塞开渠引水,教民耕作,恢复了山西北部的农业经济。徐晃曾在汾阴屯田,210年曹操“遣晃屯汾阴以抚河东”④,为开发山西南部的农业做出了突出贡献。同时注意农田水利的建设,灌溉农田,提高农作物产量。坞堡壁垒是动乱年代社会基层组织的一大变化,时山西因割据战乱之因,山西境内的世家大族为了自保,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武装聚集,在坞堡壁垒之间形成了豪强地主坞堡经济。寺院地主经济是山西佛教兴盛的产物,北魏时山西的佛教发展迅猛,寺庙众多,为山西寺院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魏晋北朝时,山西畜牧业发达。由于长期战乱,山西人口减少,内徙的游牧民族把大量的荒地改为牧场,山西畜牧业比较发达。《魏书》记载河东郡薛永宗“聚党盗官马数千匹,驱三千余人入汾曲,西通盖吴,受其位号”⑤,在传统农业的河东郡也有养马的大牧场。《晋书》记载东晋将赵固和郭默“攻其河东,至于降邑,又司隶部人盗牧马负妻子奔之者三万余骑”⑥,说明山西平阳郡畜牧业也很发达。

(3)魏晋北朝时,官府手工业迅速发展。曹魏在中央设置管理手工业矿冶生产的机构——少府。北朝时,山西成为北魏、东魏、北齐的实际统治中心,山西的手工业在此期间发展比较辉煌。北魏孝文帝时,将少府改为太府,对手工业生产进行统一管理。山西的官府手工业部门主要有矿冶铸造、纺织、酿酒、酿醋、制盐等行业。

矿冶铸造业:北魏时,山西为实际的统治中心,当时设置冶铁官较多。战事繁多,制造兵器需要大量的铁,这些都促进了山西冶铁业的发展。兵器制造成为山西北部手工业生产的重要部门。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的开凿,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铁制工具和技术的进步。《北史》、《北齐书》记载的北齐綦母怀文的活动及炼钢术,记载他曾为晋阳监官,他的活动与晋阳的冶铁业有密切的联系,反映了山西炼铁、炼钢技术水平。

纺织业:并州各地“以麻布充税”的记载很多,说明山西地区的麻纺织业有一定的发展。“并州有加毯”,说明山西地区的毛纺织业也具有一定规模。北魏时,河东、平阳郡送往京城的贡品就是“绵绢及赀麻”等纺织品。

酿酒业:北魏时,曾设酒禁,禁私酿;东魏时,曾开酒禁。说明官府控制酿酒。山西并州晋阳城内,酒的销量很大,史称“晋阳都会之所,霸朝人士攸集,咸务于宴集”⑦。

酿醋业:山西是醋的故乡,酿醋手工业在山西有悠久的历史。北魏时,醋由政府专卖。据史料记载“官贩苦酒,与百姓争锥刀之末,请停之”。《齐民要术》对制醋法有详细的记载,共记载23种方法,其中前15种多流行于北方地区,主要时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制醋法。

制盐业:魏晋北朝时,占据山西的政权都十分关注河东解盐的生产,不仅设置盐官,且常驻军队控制盐池。曹操曾置司盐都尉于河东郡安邑县境内,可见对盐池非常重视。三国、西晋时期,为解决财政需要,基本上都推行带有强制性的“食盐官营”政策。十六国、北朝时期,亦加强对河东盐池的管理,利用盐铁之利,以解决军国之需。北魏在河东盐池“立司官以收税利”。这些都说明了各政权对制盐业的重视,促进了制盐业的发展。同时亦反映了山西河东盐池的重要性。

(4)魏晋北朝时,山西商业的繁荣及其特殊的地位

山西农业、畜牧业及其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繁荣。《魏书》载“河东郡有盐池,旧立官司以收税利,是时罢之。而民有富强者,专擅其用”⑧,说明时山西商人私营食盐而致富。东魏、北齐等的政治统治中心,实际在晋阳,晋阳成为各地物资集聚、珍宝荟萃之地。说明时山西商业的繁荣。山西佛教寺院众多,北魏孝文帝时,平城有佛寺一百所,僧尼数千人,佛寺有自己的手工业还兼营商业。山西寺院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山西区域的对外贸易。从北朝时,山西平城和晋阳与丝绸之路的密切联系,反映山西对外贸易的繁荣。史书记载,北朝时平城是丝绸之路的东端,中西亚人不断涌向平城。云冈石窟是佛教通过丝绸之路直通平城的最大物证。平城遗址出土的外来器物等证实,平城是山西对外贸易的重要都城。据碑刻墓志记载,北朝以来,晋阳定居着许多粟特人,还有柔然、高车、突厥人。太原北齐贺拔昌墓出土的文物以及太原北齐东安王娄睿墓的墓道壁画等,这些都反映了晋阳胡人活动频繁,胡商遍布,说明当时山西对外贸易交流繁荣。此外,《魏书·西域传·大月氏国传》记载了大月氏人在平城经商,并引进了玻璃制造技术和葡萄种植技术。

3 魏晋南北朝时期,山西是民族融合的前沿阵地,是民族汇聚最密集地区

东汉末匈奴三万余户来降,曹操分为五部,皆“家于晋阳、河涧之滨”;内附者除匈奴外,还有乌桓降民。谭其骧先生研究说,山西境内设七八个郡,都有匈奴杂居,北部诸郡,甚至“胡多于民”。考古发现,尤其是右玉善家堡出土的许多游牧民族的墓葬,以及忻州定襄七岩山的西晋《登高碑》的载文,都证实了魏晋时期山西少数民族的杂居融合。

山西境内民族构成的变化,匈奴、鲜卑、羯人、氐族等北方各少数民族不断涌入山西,而山西汉族民众,尤其在“永嘉之乱”后大量外迁,少数民族逐渐占据主要部分,民族构成复杂化,证实了山西成为民族融合的密集区。

魏晋南北朝三百余年,由统一走向分裂,又由分裂逐步统一的动荡政治格局,开始和完成的主体力量都是聚集在山西的北方少数民族。如最初打破西晋统一局面,避居吕梁山区的匈奴酋长刘渊,掀起了“五胡十六国”分裂战争的序幕。结束这场分裂战争的定都山西的北方少数民族鲜卑拓跋部,最终统一了黄河流域,结束了分裂局面,开始了南北朝对峙时期。这些都反映出山西成为民族汇聚的重要阵地。

少数民族在政权建设方面,采取了与汉族相同的制度。刘汉政权仿效西晋的官僚体制,政府官员中有大批汉族士大夫。北魏政权建立后,尤其是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改革主要在山西平城进行的,颁布实行俸禄制、颁行均田制、实行三长制等汉族制度。迁都洛阳后,改汉服,改汉姓,鼓励与汉人通婚等,促进了民族的融合。

山西独特的地理区位成为北方民族南下的通道,少数民族经常取道雁门等地,进入山西。处在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交接地带,有着宜农宜牧的自然条件,山西大部分地势较高、气温较低,适宜畜牧业的发展。山西在魏晋南北朝时,内乱外战频繁,为各民族的融合提供了有力的条件。上述这些因素都促进了山西的民族融合,使山西成为各民族聚集的前沿阵地。

4 魏晋南北朝时期,山西区域文化思想的发展

4.1 魏晋北朝时期,山西佛教的兴盛发展

魏晋南北朝长期处在分裂状态,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人民生活困苦。汉末以来,儒学逐渐衰落,玄学和佛学开始兴起,西晋后随着河洛名士的南迁,玄学的重心南移,佛教在北方的影响尤为明显。山西地区的佛教自传入以来,经过统治者的大力扶植,发展兴盛。如当时西域人佛图澄,推广佛教,他结识了两晋之际后赵政权统治者石勒,促使石勒大兴佛教。当时山西作为后赵的陪都,佛教之风首当其冲,成为佛教传播的重镇。后佛图澄的弟子释道安,传教活动遍布了几乎山西全境。山西的法显在佛教传播史上有着重大贡献,他使佛教在中国化进程中发生了关键性转折。法显从佛教的发源地印度求法,携经而返,他著述的《佛国记》等,不仅促进了中国佛教的发展,而且开阔了当时中原人对西域视野,为当时人了解西域提供了条件。魏晋北朝时期,山西佛教建筑多而集中,官修佛寺占据很大比重。石窟、造像等亦是佛教兴盛的重要表现。现存著名的五台山寺庙、云冈石窟等是山西佛教兴盛的证明。

4.2 魏晋南北朝时期,山西的文化成就

南朝宋齐时期,河东闻喜的裴氏家族出现了著名的“史学三裴”,即裴松之、裴骃、裴子野。裴松之的《三国志注》留存至今;裴骃的《史记集解》,成为现存最早的史记注本。裴子野完成编年体《宋略》20卷,此书大约在北宋以后失传。

山西河东闻喜人郭璞,东晋著名的文学家、训诂学家。他作过许多赋,其中《江赋》最著名。神话学研究的鼻祖,为古代的两部神话著作《山海经》、《穆天子传》作注。训诂学的成就很大,最突出的是《尔雅注》。

魏晋时期,河东安邑书法世家卫氏,历经四世,领袖书坛百余年,在中国书法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享有很高的声誉。王羲之少年时曾从卫铄学习书法。

裴秀,魏晋之际著名的地图学家。他组织和主持绘制了《禹贡地域图》,是中国历史上见诸文字记载的最早的历史地图集。

总结全文,山西在魏晋南南北朝时期的历史地位。从政治、军事上说,十六国北朝时期,山西的平阳、平城、晋阳先后成为重要的政治、军事中心,军事战略地位亦非常重要。经济上,山西畜牧业的发展尤为突出,官府手工业的发展以及出现了新的经济因素。除此之外,山西作为丝绸之路上的必经之路在此期间尤为突显,不仅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对外贸易的发展,还引进了先进的技术,传播了佛教思想,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最突出的地位是魏晋南北朝时,山西作为民族融合的前沿阵地,成为民族汇集密集的地区。

注释:

① 谭其骧 《山西在国史上的地位》(应山西史学会之邀在山西大学所作报告的记录)

② (清)顾祖禹.读史方輿纪要[M].北京:中华书局,2005.

③ 毛汉光.中古政治史论[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

④ 《三国志》卷十七《魏书·徐晃传》。

⑤ 《魏书》卷4《世祖纪》。

⑥ 《晋书》卷一零二《刘聪载记》。

⑦ 《北齐书》卷四一《刘逖传》。

⑧ 《魏书》卷一一零《食货志》。

原始资料:《三国志》、《魏书》、《晋书》、《北齐书》、《北史》等

[1] 《山西通史》第2卷秦汉魏晋南北朝卷 山西省史志研究院编.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 2001.6

[2] 张习孔、田珏主编《中国历史大事编年》第3卷 五代十国宋辽夏金 北京出版社 1989年.

[3] 杨茂林等著.山西文明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4] 杨秋梅.山西历史与文化[M].山西:三晋出版社,2010.

[5] 降大任.山西史纲[M].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2013.

[6] 谭其骧.山西在国史上的地位[J].晋阳学刊,1981(2).

[7] 魏俊杰.山西在十六国时期的战略地位[J].山西档案,2014.

[8] 张庆捷.山西在北朝的历史地位[J].史志学刊,2015(1).

[9] 许宏伟.两晋南北朝山西佛教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12.

[10] 王新文.魏晋南北朝时期山西民族融合表现及原因[J].沧桑,2007.

孙倩楠(1992-),女,汉族,山西河津人,硕士研究生,山西师范大学,研究方向:中古史。

K235

A

1672-5832(2017)08-0151-02.5

猜你喜欢
平城晋阳魏晋
晋阳胜景
“蝶”变晋阳里振翅而来
非遗“三展”走进晋阳里
医学专业“Python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总结与思考
古晋阳之歌
北魏明堂和平城遗址
北魏平城文字瓦当的审美特色
北魏孝文帝迁都环境因素考论
丝绸之路与北魏平城
魏晋风流,纵是静坐也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