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德育平台及其生态优化策略

2017-11-25 02:27张引琼唐琳戴玮宏
关键词:德育生态大学生

张引琼,唐琳,戴玮宏



大学生网络德育平台及其生态优化策略

张引琼1a,唐琳1b*,戴玮宏2

(1.湖南农业大学a.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b.学生工作部,湖南长沙 410128; 2. 湖南应用技术学院,湖南常德 415100)

简要阐述网络德育和网络德育生态内涵,依据生态学协同进化、群体动力、良性循环、生态系统整体效应理论,初步分析了大学生网络德育生态系统重要主客体及其关系、系统内外部信息产生及其交流模式、网络德育生态系统以及系统与外部环境调适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大学生网络德育平台生态优化模式,并提出了在保持生态系统主体丰富性的基础上,建立重要主客体的转换和错位发展机制;在保证信息等有效供给的前提下,优化大学生网络德育生态系统的信息等交流共享模式;加强监督与统筹协调,大力增强网络德育生态系统以及系统与外部环境调适效能等策略。

网络德育;德育平台;网络德育生态;生态优化;模式

大学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良好的思想品德是大学生将自身发展与国家、社会需要相融合,实现人生价值不可缺失的要素。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在“互联网+”时代,虚拟网络世界深度影响着人类价值道德观的建构。对于高校而言,虚拟网络日益成为广大在校大学生德育的重要延伸场所。可以说网络德育已经成为大学生德育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对于促进青年大学生超越自我并形成优良品德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网络德育作为大学生德育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子系统,只有其系统内部因子协调共生,并与外部环境相关因子相互依存和促进,才能形成其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进而产生最大的“立德树人”生态效应。

基于网络德育及其良好生态系统建构的重要意义,学界对大学生网络德育生态开展了大量研究。蔡丽华等对大学生网络德育的内涵进行了剖析,认为网络德育不等同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而是依照德育目标,利用网络媒介针对在校大学生开展的德育[1]。李香善探讨了网络对大学生德育环境的影响,并认为网络的交互性有利于优化大学生德育环境[2]。骆郁廷等则着重对大学生网络德育要素及其交互作用进行分析,认为利用新媒体采用寓教于乐的方式能有效提高大学生德育效果[3]。卓雄辉等从教育传播的角度对互联网环境下的大学生师生关系进行论述,认为在传播主体多元化的大学生网络德育环境中,必然形成“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格局[4]。

文献梳理表明,既有研究主要从不同视角对大学生网络德育进行探讨,但鲜有基于生态系统视角对大学生网络德育开展的探讨。鉴此,笔者拟以生态系统整体效应为导向,在阐述大学生网络德育生态的内涵与价值的基础上,对大学生网络德育生态系统的重要主体关系、网络德育生态系统的互作模式、网络德育的外部生态环境等方面的问题进行初步分析,并对进一步优化大学生网络德育生态进行探讨,以期为深化大学生网络德育生态研究抛砖引玉,为促进大学生网络德育和谐发展有所帮助。

一、大学生网络德育生态的内涵与价值

基于互联网载体德育的概念及其内涵的界定,学界早在20世纪末就有所讨论。1999年张建松先生就提出了“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概念,认为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就是利用校园网络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工作[5],而杨立英在其专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论》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定义为:以传播学和思想宣传的理论为基础,以互联网为载体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6]。2006年曾令辉、蔡丽华分别在其学位论文《网络德育研究》《大学生德育生态化研究》中将“网络德育”界定为:在网络上所开展的德育活动,培养网民的道德规范、思想政治观念及信息素养,使之形成符合社会发展所需的思想品格[7,8]。尽管随着社会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进步,学者们对“网络德育”及其内涵的表述有所不同,但不论怎么变化,学界普遍认为“网络德育”中的“网络”是德育的介质和手段;“网络德育”的本质是利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通过数字信息的即时传播构筑一个多维性、开放性、全球化、交互式的立体网络德育环境,以实现德育主客体的双向互动及德育活动的网络延伸和拓展。

“网络德育生态”中的“生态”原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的生存和发展的状态。1935年英国生态学家亚瑟·乔治·坦斯利提出“生态系统”概念,认为生态系统是各有机体组成的复杂系统,强调生态系统中众多生态因子和谐互利共生,各生态因子通过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等方式形成相互依存与互联的有机统一体[9]。随着人类对生态文明的内涵及其认知不断深化,“生态”一词便不断由自然科学领域向社会科学延伸,成为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领域的一个高频率出现的重要概念和研究范畴,如政治生态、教育生态等等。

学界对大学生德育生态内涵的界定也是见仁见智。孙珊珊等学者认为大学生德育生态是大学生德育与生态学理念的有机融合,明确提出高校应在丰富德育内容的同时,构建稳定而和谐的大学生德育生态系统[9]。而朱立安等学者认为大学生德育生态就是将生态思维运用到大学生德育中,是指大学生德育与大学生德育环境所形成的系统及其功能关系,强调大学生德育生态系统应包含以师生为主体的道德建构、校园德育环境及社会德育环境[10]。

目前学界对“网络德育生态”或“大学生网络德育生态”的概念及内涵尚没有专门和深入探讨。根据教育生态学理论,笔者认为大学生网络德育生态就是基于互联网的大学生德育生态系统这一有机统一体的关系和效应总和,包括该系统内部各个因子间的功能关系与效应,以及该系统与外部环境物质、能量、信息交流的关系与效应。

大学生网络德育生态系统的关系和效应一般主要受到该生态系统主客体及其关系(教师、学生和其他社群主体)、系统内外部信息产生及其交流模式(德育内容、方式)、系统外部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大学生网络德育生态系统中的各群落及其关系因子相互约束、相互作用,其关系与效应随时会因为某些因素变化而呈现出复杂多样的态势。

网络德育日益成为大学生德育的重要分支,形成良好的大学生网络德育生态对于提高大学生德育的实效性具有重大意义。优良的大学生网络德育生态系统必然是系统中个体与群落在最优的生态位上发挥各自优势,在系统整体、动态、开放、有机互联的环境下,实现物质、能量、信息充分有序、高效交流和共享,且能够持续健康发展的和谐体系。因此,良好的大学生网络德育生态一旦形成,不仅有利于该生态系统的重要主体大学生提升道德修养与创新意识,促进其全面发展,而且有利于教师和其他社群主体坚持以育人为中心,自觉为生态系统提供足够的正能量,为大学生抵御形形色色的不良社会思潮的负面影响提供侧面支持,同时也无形中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同时也有利于高校广泛吸纳社会资源,创新德育模式,把学校建设成为巩固的德育阵地,形成更为广泛的大学生德育阵线,实现 “立德树人”目标。

二、大学生网络德育生态的若干问题

良好的大学生网络德育生态的形成是系统内相关主客体及其关系、信息产生及其交流模式(德育内容、方式),以及系统外部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相互联系、作用的繁杂互动过程。根据生态学原理,生态系统的整体效应是生态系统中各因子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相互调节与制约的结果,若因子间发展不平衡就会影响生态系统的整体效应。

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当下,快速增长的网络平台和海量信息为大学生网络德育生态系统增添了活力,大学生网络德育的开放性与多样性发展也使大学生网络德育生态产生了失谐、失位、失序、失能、失衡等诸多问题,具体可归纳为如下几方面:

(1)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主客体及其关系问题。根据生态学的协同进化理论,一个生态系统必须保有一定的种群(群落),才能保持不同主体及其群落相互作用,共同演进[11]。同时依据其“耐度定律”,在其生态系统中,任何因子都不能超过其耐受限度,不足或过多都会导致生态系统及其群落衰退[11]。大学生网络德育主要是以互联网及其平台(终端)为媒介进行教师、学生及其相关社群成员之间的知识、信息交流与传播。各种平台(终端)及其行为主体必然形成一定的群落。大学生网络德育生态系统的平衡和“自洽”既源于其主体及群落的多样性、丰富性,也源于其各种主体及群落在不同生态位上的协同互动、交融共生。就一个具有生机和活力的高校大学生网络德育生态系统而言,也就是要保有足够数量、具有自身独特生态位的网络德育平台,且各平台或平台群落具有足够数量的学生、教师及其他社群成员,并在协作、竞争等多样化的“竞合关系”中,实现协同、互惠和共生。遗憾的是在当下许多高校中,虽然基于“互联网+”的德育网站(网页)、QQ群、“微信公众号”如雨后春笋,但由于缺乏对大学生网络德育内涵和价值的科学认知,其网络德育平台普遍缺乏服务群体等特色定位,其信息选择的视角、标准雷同,平台模块、版面设计、内容呈现方式大同小异。大学生网络德育平台同质化现象严重,难以满足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化需求,进而导致各平台或平台群落难以吸纳足够数量的大学生持续关注,并成为确保其生生不息的“铁粉”。因此,许多平台难逃“昙花一现”或“死而不僵”的厄运。可见,高校中的大学生网络德育生态系统的“硬伤”之一便是缺乏有活力的网络德育平台或平台群落。

网络德育平台普遍存在离散性、孤立性也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网络德育生态系统的活力。网络德育平台之间,以及平台内部模块间的弱联动性加剧了学生德育资源有效获取的难度,必然导致同质性信息的重复推送。

同时,网络德育平台的服务主体、客体关系高度固化,管理过于僵化也必然制约各种参与主体及群落在不同生态位上的协同互动、交融共生、持续发展。特别是一些信息技术素养不高、网络数据挖掘和分析能力欠缺者,难以灵活运用网络和信息技术手段,在互动中集思广益,敏锐地发现和形成有关网络德育活动、作品的新创意,而有这方面能力和潜力的又因体制机制固化、僵化等多方面原因难有作为。同时,多元网络文化和价值观的传播已经潜移默化地改变了学生对教师依赖和一味接受其灌输的传统认知[12]。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尽快适应这一新变化,在网络德育中有时也要甘于且善于做一个“被教育者”“或”“被感染者”。而传统的教育主客体理念使得教师难于接受网络德育中师生主客位置不断变换,甚至关系“倒置”的新变局。虚拟与现实的错位使得师生交往的障碍,进而导致师生关系日趋淡漠甚至失谐,难以形成情感交融的师生共同体,由此必然影响网络德育平台乃至网络德育生态系统各主体、群落的协同互动、交融共生。

(2) 系统内外部信息有效供给及其交流问题。良好的大学生网络德育生态离不开生态系统内外部信息的有效供给以及充分交流。充足的高质量信息流是系统的活力源泉和标志。网络德育信息作为大学生网络德育生态系统中的重要因子,其供给必须遵循“耐度定律”,否则会适得其反,不仅不能成为一种有效供给,反而会成为德育主客体之间产生信息交流的“心理屏障”,进而影响信息交流的时效性,不利于多主体之间的协同。

当下网络德育生态系统的信息供给可谓数量多而质量不足。一方面大多数平台满足于对传统德育内容的简单移植,德育信息整合度低而冗余度高。而大量零散无序德育信息、说教式的传统德育课件、冗余的数据只会徒增受众的负担和反感。另一方面适合具有不同特点网络平台传播,且与“粉丝”专业、偏好契合度高,为平台“粉丝”喜闻乐见的德育信息供给质量不足,类似与“战狼2”等适宜网络德育的原创性德育信息和视频、小电影等创新性作品尤其缺乏,也就难以打造出具有品牌响应的网络德育平台,形成网络德育生态系统的信息良性循环和积极生态效应。

网络德育平台以及生态系统内外部信息、能量的交流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网络德育信息传播、交流模式和方式简陋单一。简单移植是大多数大学生网络德育平台间信息传播、交流的通病,绝大多数平台一般都是将中国大学MOOC网上的德育课程、德育中国在线等的一些作品和信息简单植入,而没有基于自己的生态位和大部分“粉丝”的需求,结合有关热点话题进行新的作品创造。这种简单移植不仅背离了网络德育作品、资料信息应该更贴近受众的现实需求和审美偏好的根本要求,也忽略了大学生群落在网络德育中的群体差异、专业差异,导致网络德育缺乏对粉丝群体的认可,丧失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

(3) 网络德育平台及生态系统与外部环境调适问题。外部环境是大学生网络德育平台及生态系统存在和健康运转的重要能量源泉。网络德育平台及生态系统只有保持对外部的开放性才能生生不息。同时,大学生网络德育平台及生态系统的开放性也使得其容易受外部环境负面因素的干扰,因而保持其与外部环境的调适能力至关重要。大学生网络德育生态系统中的诸多平台需要各自适应,并能有效应对系统外部环境的变化,才能实现大学生网络德育平台和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和良性循环。一味封闭和对外部环境负面因素视而不见或置之不理,或丧失调适能力则必然损害大学生网络德育平台乃至生态系统的安全性和生态平衡。

当下大学生网络德育平台及其生态系统与外部环境调适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主动调控意识缺乏、自我调控能力不足。随着经济全球化,我国经济社会的对外开放日益深化和拓展,国外敌对势力利用互联网加紧对大学生群体的思想渗透一刻也没有停歇。我国大学生网络德育平台及其生态系统是担负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也是与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进行斗争的前哨。但许多网络德育平台的管理者和受众,一方面对外部环境的不安全性和负面因素缺乏应有的警惕和主动调控意识,另一方面则是对复杂的外部网络环境的冲击缺乏必要的评估、监督、控制能力。部分网络平台对其发布的信息、作品缺乏严格的审核,甚至以营销宣传为目的发布虚假有害、负能量的信息,并主动推送以博取关注,有的对一些不负责任的成员随意发表的负面信息不加以批评和制止,对大学生受众产生消极影响,以致大学生网络德育平台及生态系统的信息传播效果大打折扣。有的对形形色色的网络技术黑客的攻击束手无策,甚至导致网络德育平台瘫痪。大学生网络德育平台及其生态系统自我调适能力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认真治理。

三、大学生网络德育平台生态优化策略

根据生态学和教育生态学理论,大学生网络德育平台及其生态系统是主客体等多方面具有关联性、动态性、时序性的因素及其与外部环境有机整合的体系。只有各因子平衡共生、良性循环时才能获得良好的、最大的生态效应。基于大学生网络德育平台及其生态的初步考察,笔者认为必须积极实施以下优化策略,有效化解大学生网络德育平台及其生态存在的上述问题,才可能实现生态效应的“帕罗托改进”。

优化大学生网络德育平台及其生态应以获得良好的最大化生态系统整体效应为皈依,建立重要主客体的转换和平台错位发展机制,优化大学生网络德育生态系统的信息交流共享模式,加强监督与统筹协调,增强网络德育生态系统以及系统与外部环境调适效能。大学生网络德育平台生态优化模式如图1。

图1 大学生网络德育平台生态优化模式

(1)在保持生态系统主体丰富性的基础上,促进重要主客体的转换和平台错位发展。就一个高校的大学生网络德育生态系统而言,保持生态系统主体丰富性就是要保持足够数量的各类网络德育平台,包括德育网站、QQ群、微信号等平台。而对于一个平台而言,其主体丰富性就是要有足够数量和覆盖面比较广的成员。保持网络德育生态系统主体丰富性,关键是在大量的网络平台中,学校和有关社团组织要扶持一定数量的平台转换为具有德育功能或以德育为主的平台,并通过考核、评比、经费支持等激励机制使其保持足够覆盖面和成员数量。

促进重要主客体转换,实质就是教师和学生在网络德育平台及以主题德育活动中可以不断转换“教”与“学”的角色,教师、学生两者在网络德育生态中相互作用、相互影响,通过能量、物质和信息的双向流动,进而形成的一种新型动态关系[12]。这有利于促进师生协同、互助,提升网络德育平台及其生态系统的能量、信息供给和转换效能。同时,开放、动态变换的新型师生关系进一步模糊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界限,传统师生主客体关系被弱化,也有利于营造民主、平等的交流氛围,在“教学相长”过程中增进师生情感,进而激发网络德育作品传播创新的能动性。

促进网络德育平台错位发展,主要就是要鼓励基于专业或学科群建构网络德育平台,实现在不同生态位上的服务和发展。凸现专业学科领域特色是整合相关专业学科的资源,避免网络德育平台雷同,实现错位发展的重要策略。大量实践表明,大学生德育与学科专业教育有效融合才能获得良好的德育效果。设计大学生网络德育平台及模块时应突出专业特色,将德育巧妙寓于专业学科知识、本领域的著名科学家、学术领军人才的优秀事迹、学术成就、成长成才故事的传播,实现专业教育与德育过程的有机融合。建立基于专业学科的网络德育平台,如网站、微信、微博等,各专业院系应充分考虑新媒介特点和优势,在广泛听取师生意见基础上有所为,有所不为,重点通过新媒介建构网络德育平台,并在其中设计若干栏目模块,即时传送具有德育价值的知识、信息、人物、故事、论坛,形成人气旺盛的网络德育社区空间。

(2)在保证信息等有效供给的前提下,推进生态系统的信息等要素的交流与共享。保证网络德育平台的信息、原创性作品等的有效供给,首先应建立一支专兼结合、并能够利用信息技术挖掘、整合和甄选有关德育信息、作品的精干队伍。大学生网络德育信息挖掘、作品创作和文献编辑、重构必须注重新闻的真实性、德育内涵的丰富性、表达的生动性与知识结构的层次性[13]。因此,从业者必须善于运用网络技术淘汰虚假信息,剔除冗余信息,在海量信息中挖掘和析出适合平台传播的德育信息、作品。平台及其主办者应充分激励和引导专职人员、社群成员充分挖掘具有德育价值的信息,并将其加工成生动的德育故事,尤其要鼓励大学生通过提炼身边发生的小故事,自主创造具有德育意义的作品,并在第一时间交给网络平台共享与传播。总之,要群策群力挖掘出层次丰富、受众喜闻乐见、隐性德育与显性德育并茂的德育信息、作品,围绕立德树人,培养自律慎独、知行统一的高素质人才,确保大学生网络德育平台的信息有效供给[14,15]。

推进网络德育平台及其生态系统的信息等要素交流与共享。大学生网络德育平台既面向学生群体又依靠学生群体。实现网络德育平台及其生态系统的信息等要素的充分交流与共享必须打破专业院系及其他人为的“壁垒”和“樊篱”。为此,学校应该加强大学生德育平台及其体系的顶层规划与设计,建立和完善各类大学生德育资源尤其是网络德育人力、智力、信息、创新成果等资源整合、融合,全要素充分交流与共享机制。在平台的建设和网络某一主题德育项目实施过程中,坚持师生共同体理念,应用“沉浸式”“项目驱动式”“叠加式”等方式,加强德育信息搜寻、挖掘、加工、传播中的群体协作和分享机制。

要通过开展技术培训、技术讲座,开展网络德育信息搜集、加工和作品创作竞赛,切实提高网络德育平台专兼职人员乃至围绕平台而形成的意见领袖、核心社群成员的信息技术、创作素养,提高利用新型网络媒介策划、编辑、传播具有生活化、场景化、趣味化、可视化、人性化的德育信息的熟练程度,推动大学生网络德育平台间及其生态系统内部的信息传播、共享,进而实现德育信息从个人到个人→个人到大众→大众到大众的裂变式传播。

(3)加强统筹协调与安全监管,增进网络德育生态系统以及系统与外部环境调适效能。学校网络中心的专业人员应进行大数据分析,据此对全校网络德育平台及其生态效应予以科学评估,建立退出机制,并充分利用网络传播的多维性、立体性与多样性,以提高大学生网络德育生态系统的循环、吐故纳新、资源再造能力[16,17]。以此进一步优化大学生网络德育平台及生态系统规模、结构,进而加强网络德育平台及生态系统的资源整合与统筹协调,增强网络德育平台及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适能力。

就一个网络德育平台而言,则应鼓励大学生参与平台的管理、服务中来,力求其将信息采集、传播、习得等融为一体。同时充分优化平台社群的规模、结构,使平台的板块设置动态关联,德育信息丰富多彩,努力建立起全面、稳定、可持续循环的内生成长机制。

加强网络监督,避免外部环境对大学生网络德育生态系统的不良影响。首先,网络平台应强化安全意识和监督意识,安排专业技术人员对平台发布的信息进行全天候监督,运用网络技术加强对传播的信息进行分级管理,对不符合规定的信息和虚假信息删除或屏蔽,对恶意传播有害信息的嫌疑人进行实时监控与跟踪。同时要发挥群众监督作用。网络信息的“裂变式”传播加大了网络监督的难度,平台的每一个社群成员都应履行依法传播信息的义务,并对平台违规传播的虚假、有害信息予以举报和反馈。学校和平台管理方应加大对网络传播信息法规和管理制度的宣传和执行力度,自觉维护网络德育生态系统的安全。政府对违反国家法律规定的各种网络黑客行为应依法严惩。

[1] 蔡丽华.“网络德育”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网德教育”之辨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30(1):109-111.

[2] 李香善.高校德育环境的优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34(3):31-33.

[3] 骆郁廷,方萍.论新媒体时代的寓教于乐[J].思想教育研究,2017(3):3-9.

[4] 卓雄辉.高校网络德育的信息传播模式及优化策略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08(8):43-46;51.

[5] 张建松.发挥校园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J].空军政治学院学报,1999(6):70-71.

[6] 杨立英.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7] 曾令辉,邓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概论[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2.

[8] 蔡丽华.网络德育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6.

[9] 孙珊珊.大学生德育生态化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4.

[10] 朱家安.德育生态论[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

[11] 郭建荣.教育生态学对提升教师幸福感的启示[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9(S1):182-185.

[12] 张颖.生态师生关系的构建研究[D].沈阳:辽宁师范大学,2015.

[13] 周源源.网络社区背景下大学生德育“生态化”的实践路径[J].现代教育科学,2017(9):53-58.

[14] 李晶,於燃原.“互联网+”视阈下的大学生德育工作探析[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7,36(8):79-81.

[15] 李勇.网络环境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体系的建构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5,36(2):27-31.

[16] 王遐见.营造生态化大学和谐德育环境[J].道德与文明,2010(4):93-97.

[17] 龙献忠,陈方芳,龙芷蔚.生态化理念与大学生德育生态化发展[J].高等教育研究,2017,38(1):66-72.

责任编辑:黄燕妮

Ecological optimization strategy for the online moral-education platform on undergraduate

ZHANG Yinqiong1a, TANG Ling1b*, DAI Weihong2

(1a.School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b.Department of Student Affairs,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angsha 410128, China; 2.Hunan Applied Technology University, Changsha 415100, China)

This paper starts with the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e connotation of online moral-education and its’ ecology. Some theories, like co-evolution, group dynamics, virtuous circle and the overall effect of ecosystem, are employed to preliminary analyze some issues existing in the online moral-education ecological system on undergraduate, such as the important subjects, object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the generating and exchanging mechanism on internal and external information, the ecological system and the problems associating with the adjustment and adaption of the ecosystem to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are discussed. According to the above work, we present an ecological optimization pattern for the online moral-education platform on undergraduate, and put forward a set of strategies for optimization, such as, establishing the mechanism for the conversion and dislocation development between subjects and objects on maintaining the richness of the ecosystem subject, optimizing the communication sharing pattern of the ecosystem on the premise of ensuring the effective supply of information, vigorously strengthen the ecosystem and its’ adaptive efficiency to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through reinforcing supervision and coordination.

network moral education; moral-education platform; network moral education ecology; ecological optimization; pattern

10.13331/j.cnki.jhau(ss).2017.05.014

G640

A

1009–2013(2017)05–0095–06

2017-10-12

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 (14YBA202);2016年湖南省教育厅资助项目

张引琼(1980—),女,土家族,湖南慈利人,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信息技术。*为通信作者。

猜你喜欢
德育生态大学生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生态养生”娱晚年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