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日学生与左联组织

2017-11-26 10:11贾辰飞
文教资料 2017年21期

贾辰飞

摘 要: 左联是20世纪30年代最为活跃的一支文学团体,留日学生在这个团体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其文学活动不但间接推动了左联的成立,而且他们占据了左联机构的核心领导层,成为左联发展的有生力量。

关键词: 留日学生 左联组织 左联文学活动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以下简称左联)成立于1930年9月,是20世纪30年代国内文坛上最活跃和最具影响力的社团之一。作为一个规范的文学组织,左联从社团管理到文学理念,都呈现出与其他文学社团不一致的地方,形成了精彩纷呈的文学局面。本文尝试从一支活跃的身影——留日学生谈起,探讨其与左联组织的独特关系,以打开研究的另一个视角,加强目前的研究。

1.左联的成立建立在留日学生社团的基础上

左联成立之前,国内文坛上有两个留学生社团非常引人注目。一是创造社,成立于1921年7月,由清一色的留日学生组成。成员以“打破社会因袭,主张艺术独立,愿以天下之无名作家共兴起而造成中国未来之国民文学”[1]的心愿,在日本东京成立了创造社,并推出了多个刊物,如《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月刊》、《洪水》、《文化批判》等,在国内形成了一股创造洪流,风靡一时。创造社在发展过程中几经转向,在1928年集体转向了共产主义。二是太阳社,成立于1927年秋,除了蒋光慈这样的留苏学生外,还有阿英、孟超、洪灵菲等本土学人,也包括夏衍、楼适夷等留日学生。太阳社建立在国共合作失败的基础上,主要成员不满国民党的白色恐怖,积极从事进步的文化活动,倡导无产阶级文学。太阳社的刊物有《太阳月刊》《拓荒者》《时代文艺》等。1928年后期,太阳社的成员集体加入了共产党,成为无产阶级文学的重要代言人。

在当时的时代,创造社和太阳社均为进步的文学社团,尤其是1928年后,两社不约而同地将无产阶级文学作为社团的文学方向,但因观点不同,两社产生了一些纷争,尤其是围绕“革命文学”的发明权,互不相让,展开了激烈的文字辩论,郭沫若、蒋光慈、李初梨、阿英等都牵涉其中。这是一个很奇怪的现象,一方面是浸润着日本文化、接受过先进文艺理论熏陶过的留日学生,一方面是扎根于本土文化,向往革命和光明的太阳社成员,“土”“洋”两派因对“革命文学”阐释的观点不一,互不相让,战斗激情无比旺盛。客观来说,他们的争论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即明确了“革命文学”的范畴,扩大了社会影响。当争论到一定地步时,双方都意识到了不足和挑战,主动和解。限于小群体力量的不足,他们萌发了组织更大的、有明确组织和目标的新社团的愿望。主动开展行动的是创造社的郑伯奇,他在回忆文章《不灭的印象》中提出:“那时候,我有一个不知自量的妄想,以为趁这机会,大家应该联合一起,把文学运动复兴起来……于是我们便想可以联络的作家,去分头接洽。找鲁迅先生去的是我和光慈……谈话的结果很圆满,我们希望他做一个经常的撰稿员,他无条件地答应了……他的样子很诚恳,还谈到一些具体的话。”[2]郑伯奇联络鲁迅,一方面因为鲁迅的文坛领袖地位,如果鲁迅加入新的社团,其强大的号召力和影响力绝对会吸引文坛的注意,另一方面是因为鲁迅的留学背景。鲁迅早年报着“救国”的信念在日本留学,弃医从文就是他报国的典型体现,同为留日学生,前辈与后辈之间有共同的成长经历和献身国家的热情,产生了不可言说的亲近。鲁迅一向支持年轻人的文学活动,因此,郑伯奇才能大胆拜访。之后,在潘汉年等人的协调和创造社成员郑伯奇、冯乃超等的积极奔走下,组建新的社团得到大多數进步作家的肯定,而鲁迅也同意加入,为进步的文学事业做出贡献。最终,在吸纳了原创造社和太阳社成员的基础上,左联成立。

2.留日学生在左联中担任了重要的领导角色

左联虽是一个文学团体,却是一个严密的组织,有完善的组织机构,配备有相应的领导班子。在七年的发展过程中,左联的领导班子几经变动,但主要负责人均是留日学生。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一是左联的常委以留日学生为主。常委,顾名思义就是常任委员,是左联的最高领导机关,负责组织左联的日常决策事务。1930年,左联在成立大会上(1930年3月2日,地点在上海的中华艺术大学)选出七个常务委员,分别是夏衍(负责理论研究和宣传)、冯乃超(负责与党内文艺领导人联系、与鲁迅联系)、阿英(负责大学的文艺社团与社团的刊物杂志)、鲁迅(左联的旗杆,负责理论指导)、田汉(负责大众剧社)、郑伯奇(负责剧艺社)、洪灵菲(负责管理组织)。这七个人中,除了阿英、洪灵菲是本土学者外,其余五个都是留日学生。尤其是鲁迅,既是老一代留日归国的学子,又是左联的精神领袖,将其置于左联的领导班子具有稳定军心的作用。本次大会还选出了两个候补委员:周全平和蒋广慈,负责左联机关的日常行政。但周全平于1931年4月脱离左联,蒋光慈同年因病早逝,两人没有太多的处理日常行政的机会,影响相对微弱。其他几人(洪灵菲1933年被捕,1934年遭到杀害)一直活跃于左联的文学活动中,成为不可或缺的力量。

二是左联的直属机构负责人以留日学生为主。左联成立之初,领导机关叫左翼文化总同盟,简称“文总”。因为左联本身吸收了太阳社的全体成员,而太阳社是共产党领导的文化组织,社员在左联未成立之前已经都是党员,所以左联中有大量共产党人的存在,接受共产党的领导,这个领导即上海临时中央文化工作委员会,简称“文委”。“文总”和“文委”虽然是两个机构,但之间并无冲突,主要负责人可以身兼数职,夏衍曾总结这个部门的领导特点时说两个部门是“一班人马,两套班子”[3]。三十年代初,国民党在上海施行“白色恐怖”,对进步的左翼文化针线严防死守,致使文坛风声鹤唳,形势严峻。党组织出于对文委和文总领导人个人安危的担心,多次根据行驶变化更换负责人。据统计,担任过两个组织的领导人先后有林伯修、夏衍、周杨、田汉、阳翰笙、钱亦石 [4]374。这其中只有阳翰笙是本土学者,钱亦石有留日和留苏学习工作的经历,其他人员都是留日学生。endprint

三是左联改组后的实际领导仍是留学生。经过前期的动荡,左联在国民党的文化围剿下慢慢找到了生存之道。1932年左联进行了改组,以更好地适应文艺战线的发展。改组之后,实际权力下放到秘书处,秘书处下设三个职务:书记、组织部长、宣传部长。因文艺战线斗争紧张,左联的领导人在前期频频出现被抓、被监视的情况,“龙华五烈士”的惨剧更是震惊中外,因此,这三个机构的负责人更换频繁,先后有任白戈、冯乃超、丁玲、周杨、胡风、徐懋庸等,这里只有丁玲和徐懋庸非留日学生。任白戈、冯乃超、丁玲三人都有被捕入狱的经历,他们被营救出狱之后,考虑到环境的险恶,在党组织安排下离开上海。1933年,从日本回国的周扬加入左联,不久之后担任党团书记,在这个职位上待到左联解体。周扬有杰出的管理才能和组织才能,他的存在成为左联中后期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周扬曾邀请胡风协助负责左联的宣传职务,胡风任职以后,写作了大批文艺评论作品,向文坛推出了一批新的作家,如艾青、田间等,对左联的文学做出了贡献。

3.留日学生是左联文学活动的一支重要力量

左联虽然是在党组织的直接领导下成立,但本质上仍然是一个文学社团。留日学生在左联的文学活动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这可从几个方面说明:

一是左联的灵魂人物鲁迅本身即是创作大师,晚期的杂文更是炉火纯青,为现代文学增添了无穷的宝藏。这位早期的留日学生是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先锋人物和大成就者,具有同时代作家难以企及的观察深度和艺术技巧。鲁迅定居上海后,加入左联,选择杂文作为斗争的武器,将封建礼教、旧传统等作为批判对象,“以极其富有形象性的、深入浅出的笔墨,对各种问题和各种现象,作了马克思主义的分析” [5]11。鲁迅的杂文,是一部不停息地批判、论战、反击的思想文化斗争史,不但体现出他对社会、人性、历史、文化、思想等問题的思考,而且以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和独特完美的艺术形式,成为整个时代的“浮世绘”。

二是左联的留日学生开办了不少期刊,为左联年轻的文学爱好者提供了发表作品的机会和阵地。左联成员中的留学生非常热衷于文学活动,不但自己创作,而且创办了许多期刊,发表进步的文学作品。左联内的留日学生主编的刊物很多,如《萌芽月刊》和《前哨》,主编鲁迅;《文学月报》,主编周扬;《大众文艺》,主编陶晶孙;《光明》半月刊,主编洪深、沈起予。这些刊物在社会上有很大的影响力,很受青年人的关注和欢迎。左联内部也有机关刊物,如《北斗》《拓荒者》。作为进步的文学期刊,这些刊物经常刊登社团内青年社员的作品,为他们踏上文学之路提供了前进台阶,也为渴望寻求新知识的青年知识分子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

三是左联的留日成员中有不少知名作家,他们的创作丰富了左联的文学成果。左联建立在创造社和太阳社两个文学社团的基础上,创造社是一个纯留日学生组成的文学社团,人员众多,社员中郭沫若、郁达夫在五四时期创作了诸多文学作品,已是社会上知名的作家。其他成员多有作品问世。加入左联之后,他们继续保持了创作的热情,推出了很多成熟的作品,如郁达夫的短篇小说《迟桂花》,在文学技巧和情感抒发方面达到了圆熟和谐,成为作者后期重要的代表作品。这个时期,其他形式的文学作品也得到推广,留日学生同样担当重要力量。如黄源的翻译、蒲风的诗歌、田汉的电影、夏衍的戏剧和报告文学、欧阳予倩的剧作等,都取得艺术的成功,成为左联馈赠给后人的杰出文化成果。

由此可见,留日学生在左联组织中,是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他们以自己的身份优势,为左联发展带来崭新的气息。他们的文学活动,丰富了左联的成果,为左联成为三十年代最有影响力的社团做出了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1]郁达夫.纯文学季刊《创造》出版预告[N].时事新报,1921-9-29.

[2]郑伯奇.不灭的印象[J].作家,1936(2).

[3]夏衍.“左联”成立前后[J].文学评论,1980(2).

[4]任白戈.我在左联工作的时候[A].左联回忆录(上)[C].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

[5]茅盾.关于鲁迅[A].鲁迅全集(第7卷)[C].合肥:黄山书社,2014.

基金项目:本文系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编号:16Jk2143)之阶段成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