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历史观引领创新崛起

2017-11-27 04:20本刊首席时政观察员
领导决策信息 2017年39期
关键词:驱动战略科技

■本刊首席时政观察员

大历史观引领创新崛起

■本刊首席时政观察员

“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而要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就必须坚定不移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定不移走科技强国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站在时代前沿、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战略高度,从大历史观出发以我国发展的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擘画创新驱动发展的新蓝图。

1纵观人类发展历史,创新是维系国家民族兴衰的重要力量

告别农耕时代,近代以来,科学技术以一种不可逆转、不可抗拒的力量推动着人类社会实现了跨越发展。“纵观人类发展历史,创新始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力量,也始终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5月30日在全国科技三会上强调,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

创新驱动成为国家竞争优势的基本样态。从世界历史看,一个国家是否强大不仅取决于经济总量、领土幅员和人口规模,更取决于它的创新能力。百多年来,世界经济中心几度转移,其中有一条清晰的脉络,就是科技中心一直是影响经济中心地位转移的强大力量。

2006年中央电视台播出的12集历史题材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就以科技创新为主线,为大国崛起梳理了规律、锚定了坐标。片中显示,葡萄牙、西班牙和荷兰相继掌握先进航海技术,经由地理大发现就成为16、17世纪的世界强国,但由于未能依靠科技创新而被其他国家超越。而英国在第一次科技革命后,依靠完整的科技体系和持续创新能力,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德国在以内燃机和电气化为代表第二次科技革命后崛起成为欧洲工业强国;美国抓住以电子信息等为代表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机遇成为世界头号强国;日本、亚洲四小龙等依靠科技创新实现赶超成为发达经济体。

创新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战略利器,全球创新版图加速重构。纵观世界历史,任何阶段的经济社会大发展都离不开创新驱动。16、17世纪的科学革命标志着人类知识增长的重大转折。18世纪出现了蒸汽机等重大发明,成就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启了人类社会现代化历程。19世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催生了由机械化转向电气化的第二次工业革命。20世纪前期,量子论、相对论的诞生形成了第二次科学革命,继而发生了信息科学、生命科学变革,基于新科学知识的重大技术突破层出不穷。从2009年到2011年,再到2015年,美国先后推出三版《美国国家创新战略》,从国家发展战略上重视创新,从国家发展路径上强化创新;2010年,欧盟通过《欧洲2020战略》,致力于成为最具国际竞争力的国家联合体;2009年,日本发布《数字日本创新计划》,逐步进入科学技术立国与战略调整阶段,2015年日本进一步提出《机器人新战略》,强调要成为“世界第一的机器人应用国家”,并将在未来几年,投入千亿日元研发人工智能。可见,创新已成为大国竞争的新赛场,谁主导创新,谁就能主导赛场规则和比赛进程。

中华民族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2013年10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欧美同学会成立一百周年庆祝大会上,对中华民族的创新活动做出了历史性总结。我们的先人们早就提出:“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古代贤王将“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刻在自己的澡盆上,激励自己勿忘时刻创新,自强不息。可以说,创新精神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禀赋,曾经为人类发展作出过巨大的贡献,并且在16世纪中期以前一直处于世界科技舞台的中心。中国古代科学的发展达到了顶峰时期,四大发明已经先后登上了历史舞台。著名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博士认为,中国“在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保持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现代西方世界所应用的许多发明都来自中国,中国是一个发明的国度。

但从十八世纪中叶到十九世纪中叶,大概是一百年时间,是工业革命发轫和蓬勃发展的时期,而当时清朝统治者闭关锁国、夜郎自大,失去了工业革命带来的发展机遇,导致我国经济技术进步大大落后于世界发展步伐。这又被称为“李约瑟难题”。从十九世纪中叶到二十世纪中叶,大概又是一百年时间,在西方坚船利炮攻击下,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列强侵略、政府腐败,长期战火连绵、动荡不宁、民不聊生,根本没有条件进行国家建设,也根本没有条件赶上时代前进步伐。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两院院士大会上一针见血地指出,“近代史上,我国落后挨打的根子之一就是科技落后。”

新中国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改革开放开启科技创新的大幕。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事业。1956年1月,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1300多名领导干部,在中南海怀仁堂听取中国科学院4位学部主任关于国内外科技发展的报告,党中央向全党全国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其后10年,我国建立了学科齐全的科学研究体系、工业技术体系、国防科技体系、地方科技体系,取得了以“两弹一星”为标志的一批重大科技成果。1978年,党中央召开全国科学大会,邓小平在大会上作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重要论断,我国迎来“科学的春天”。1995年,党中央、国务院召开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号召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形成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热潮。2006年,党中央、国务院再次召开全国科学技术大会,部署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动员全党全社会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乐全国科技创新大会,谢家麟、郑哲敏、张存浩、赵忠贤等4位院士先后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开启创新驱动发展新战略,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系统完整、博大精深的创新思想,形成了指导新时期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的行动纲领,对创新驱动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2015年10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强调,“我们必须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实际上,“十八大时间”一开启,惜字如金的十八大报告中,“创新”一词即出现58次,“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成为单独一节。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新发展理念中,“创新”位居首位,其次是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年来,“创新思维”成为各级干部大力加强的五种思维能力之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中“创新”出现214次;《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中,“创新”出现190次。

从战略部署上看,2012年,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013年,中央政治局到中关村进行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做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顶层设计;201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2015年,党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全国人大常委会修订《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2016年1月,中央发布《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8月国务院发布《“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党的十八大以来着五年,是创新前所未有的“黄金五年”,中国“赶上世界”的强国梦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坚持把依靠科技创新作为打造先发优势的重要手段,自主创新重大成果蓄积先发引领势能。购物点鼠标、付账刷手机、旅行坐高铁、扫码骑单车,“新四大发明”真火!这几天,在首都展览馆“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成就展上,展现我国科技创新发展的展厅更是成为人们竞相观看的亮点。“蛟龙号”载人深潜器、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还有“复兴号”动车组、400马力无级变速拖拉机,众多创造了世界之最和重大突破的高科技产品,成为展览上绝对的明星展品。创新驱动发展,在科技不断推动我国经济转型的同时,移动互联网、机器人、智慧物流等也从方方面面改变着百姓的生活。

2013年7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考察工作时强调,“我们要引进和学习世界先进科技成果,更要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努力在自主创新上大有作为。”这五年,我国科技创新加速突破应用,推动新动能不断成长、化蛹成蝶,促进传统动能改造提升,从以跟踪为主步入跟踪和并跑、领跑并存的新阶段,正处于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的重要时期。

坚持激发全社会创新热情,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五年来,科技型创新创业蓬勃发展,全社会创新创业热情空前高涨。国办发布《关于加快众创空间发展服务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推动“双创”更好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发布《专业化众创空间建设工作指引》,龙头骨干企业、高校院所等建立的专业化众创空间异军突起。众创空间数量达4200多家,与3600余家科技企业孵化器、400多家加速器形成企业孵化服务链条,服务创业团队和初创企业超过40万家,培育上市挂牌企业近1000家,提供180万个就业岗位,形成了创新创业带动就业的良好局面;发布《发展“星创天地”工作指引》《关于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的若干意见》,首批638家星创天地有力支撑农业农村领域创新创业,科技特派员达到73.9万,服务农民6000万人,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首次启动中国创新挑战赛,掀起了创新创业热潮。

坚持创新和改革双轮驱动,科技体制改革主体架构基本建立。创新是发展的新引擎,改革则是发动引擎的点火器。201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举行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步伐,破除一切束缚创新驱动发展的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中办、国办于2015年8月印发的《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是中央关于经济体制领域“四梁八柱”性质的综合性改革方案之一,提出了到2020年需要完成的10个方面32项举措143项任务。同时,《关于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见》由中办、国办印发实施,更好地实现让知识创造价值、价值创造者得到合理回报。此外,中办、国办印发实施《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对发挥法人单位作用、加强经费管理服务、扩大科研人员资金使用自主权等提出针对性举措。

坚持把人才作为科技创新的核心要素,不断为科研人员“松绑”。从全国组织工作会议到“科技三会”上的讲话,习近平反复提及人才问题,强调要“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十八大以来,从修订法律条款,到制定配套细则,再到部署具体任务,我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着力推进“千人计划”“万人计划”等一系列国家级人才工程,实施股权激励、实行成果转化奖励等政策,不断破除人才流动的制度障碍,不断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热情。同时,打通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印发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实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若干规定等,形成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三部曲”。而《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则进一步为科研人员“松绑”,包括下放预算调剂权限,“打酱油的钱可以买醋”。

坚持把构建创新体系作为基础支撑,创新高地加快形成。五年来,北京、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全面启动,总体方案由国务院印发实施,在强化原始创新、协同创新、开放创新等方面提出重大举措。同时,印发创新型省份、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指引,9个创新型省份和61个创新型城市有力带动区域创新发展。此外,还强化县市科技工作,研究形成《关于县域创新驱动发展的若干意见》。特别研究制订《关于加快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的指导意见》,6个区域获批建设国家自创区,总数达17家;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加快长江经济带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确立了贵州等七大国家级大数据试验区。世界互联网大会、世界物联网博览会、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等相继举办,更是把中国推向了创新驱动的领导者地位。

坚持深化开放创新,科技合作交流格局呈现新面貌。“在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深入发展的条件下,创新要素更具有开放性、流动性,不能关起门来搞创新。”2014年8月18日,习近平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全面提高我国科技创新的国际合作水平。”一方面,深化政府间创新对话与科技合作。与美国、欧盟、俄罗斯、加拿大等国的创新对话机制日趋完善。另一方面,积极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工程,在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SKA)大科学工程和国际地球观测组织(GEO)中的引领和主导作用不断加强。此外,成功举办首届G20科技创新部长会议,发布《G20科技创新部长会议声明》,率先落实G20峰会成果,向各界传递“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的理念。

3创新发展引领世界科技强国建设新征程,再创一个30年的新增长周期

创新,永无止境!习近平总书记准确判断我国科技创新大趋势,科学设计中国科技创新发展的战略选择,明确提出我国科技创新的总体战略,到2020年时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2030年时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使我国成为世界科技强国。科技强国“三步走”战略目标契合中国发展的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不仅与“中国梦”的“两个一百年”目标一脉相承,也将为我国未来十几年乃至更长时期创造一个新的增长周期。

强化高端引领,增加科技供给培育创新发展新动能。与美日欧等发达国家相比,当前我国高端产品供给不足,消费需求“外溢”,投资主要集中在技术含量低和附加值低的环节。从大历史观出发,要瞄准世界科技创新的中心舞台,把高水平的科技创新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鼎新”与“革故”并重,无中生有,有中生新,新中求进,形成需求与供给良性循环。要以实施《中国制造2025》为抓手,以智能制造为引领,构建现代产业技术体系,支撑产业向价值链高端迈进。

强化改革攻坚,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2013年7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科院考察工作时强调,“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坚决扫除阻碍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的体制障碍,有力打通科技和经济转移转化的通道,优化科技政策供给,完善科技评价体系,营造良好创新环境。”2016年5月,国办印发关于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强调要大力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打通科技与经济结合通道的“最后一公里”。适应创新从小众向大众转变,更好发挥市场机制在推动“双创”中的关键作用。各地要进一步促进“双创”与科技创新协同,通过龙头企业、中小微企业、科研院所、创客等多方协同,打造专业化众创空间和创新平台。

强化人才优先发展,充分调动科技人才的积极性。

走创新发展之路,首先要重视集聚创新人才。建立健全符合人才成长规律的制度安排,培育科技领军人才。发挥好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和基地在发现和培养人才上的平台作用,鼓励各类人才同台竞技、公平竞争,努力造就一批能够把握世界科技大势、善于统筹协调的领军人才。加快完善人才激励评价机制,让科研人员“名利双收”,解决“出名后无成果、奖励政策效应递减”的突出问题。

扫二维码下载《智库观察》电子版

【智库观察】 今年年初以来,国务院先后出台《关于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利用外资若干措施的通知》 《关于促进外资增长若干措施的通知》等系列文件,积极主动扩大对外开放。各地要加快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以对外开放引领新旧动能转换,加快转型升级。

猜你喜欢
驱动战略科技
数据驱动世界。你得懂它 精读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基于模糊PI控制的驱动防滑仿真系统分析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多式联运发展的战略与路径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AMD VS微软 SSD的AHCI驱动选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