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马斯洛需求理论看武术套路的成因与嬗变

2017-11-27 12:39张军平
武术研究 2017年3期
关键词:马斯洛技击套路

张军平

湖北工业大学体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8

从马斯洛需求理论看武术套路的成因与嬗变

张军平

湖北工业大学体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8

武术套路是传统武术中的一种独特形式,是武术区别于西方体育同类项目的特色性内容,也是区别于其他民族技击术的一大技术特征。根植于中华文明的武术,武术套路的形成有其社会发展必然。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视角探析其成因及嬗变,认为:(1)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是武术套路产生与发展的起因;(2)社会适应与尊重需要是武术套路产生和嬗变的催化剂;(3)自我实现需要是武术套路嬗变的内在核动力;(4)社会的进步和自我超越需要是武术套路趋于完美的助推器。

武术套路 需求理论 成因 嬗变

1 前言

中国武术在4200多年漫长的演进中,繁衍派生了众多流派的拳法,这些古往今来的拳术,大多都呈现实用技法和套路演练两种形式,而套路演练是中国武术有别于西方体育同类项目、其他国家民族格斗运动的最夺目耀眼特色性内容。“武术套路”是解放后提出的一个武术专业术语,中国古代武术中没有“套路”一说,各门派的拳法称之为“趟”或“路”。一种拳法分别由几“趟”或几“路”组成,“趟”和“路”就是本门的技击招法连接构成。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从需要论、适者生存的社会学视角来看,武术套路从原始的技击性、仪式性、表演性逐渐扬弃异化、不断嬗变势为必然。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一书中提出。马斯洛需求金字塔模式分为低级需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中级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高级需求(自我实现需求及自我超越需求)。在实践以后,马斯洛又在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之间增加了认知的需要和求美的需要。[1]马斯洛认为,人类的需求是分层次的,由低到高,有需求必有创造,激励着人类一步一步向前发展。马斯洛在《人的潜能和价值》中阐述:“驱使人类的是若干始终不变的、遗传的、本能的需要。他们是人性中固有的东西。文化不能扼杀它们,只能抑制它们。”这些需要或价值之间是相互关联的,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这些需要具有一定的阶进结构,在强度和优势方面有一定顺序。这些需要从低

级到高级发展,在某个特定时期总有某种需要处于主导地位。本文以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为基础,对武术套路的起因、发展及嬗变进行再认识,为探索武术套路成因及嬗变的人类社会学基础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持。

2 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下武术套路成因与嬗变

2.1 人类的基本需要产生了先秦时期的“基本需要层次”的武术套路

马斯洛从人的生命活动剖析内在形成原因,揭示事物发展规律及人行为目的的驱动力。无论是对自然的改造,还是对社会形式的选择,都是以人类的需要,即生存的需要为标准的[2]。显然,武术套路的产生与发展也必定缘于人类社会在特定历史时期的某种需求。

从人类社会学来看,食物和安全是人类最大的需要,也是人类最基本的生理需要。在原始社会时期,“人民少而禽兽众”(《韩非子·五蠹》,与众兽争夺生存空间是原始人类第一需要。为了获得食物,人类自然产生了拳打脚踢、指抓掌击、跳跃翻滚一类的初级攻防技击动作。这些下意识地攻防身体动作为武术的形成提供了素材,奠定基础。如拳打脚踢、躲闪、跳跃、摔跌等,这就是拳术的萌芽;劈、砍、扎、刺、撩则是武术长短器械使用方法的萌芽。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生存环境中,为了赢得人与兽之间的争斗,迫使人类不断地改善自己的体力和智力,并在集体劳动过程中及部落战争中发展徒手或简单武器的攻防格斗技能。随着社会的发展,原始社会末期出现大规模的氏族间战争,这种原始部落之间有组织的战争加速了原始武术的形成。原始人群为了原始战争的需要,要作战斗的演习操练,以熟悉战斗的击刺动作和应有的群体组合,于是在原始人群中萌生了“武舞”,或叫“战舞”[3]。“武舞”是原始社会战斗技术的展现,它融知识、技能、身体训练和习惯的培养为一体,将用于实战格杀的经验按一定的程式来演练,这种演练程式也是武术套路的萌芽。

先秦时期低端的“武艺”就是在人类社会低端需求的驱动力下产生的。为了生存与安全需要,武术单个技法在简单生产的技能中蕴育,然后发展到人与兽斗、人与人斗过程中的简单动作组合,武术套路的外显形式随着人类的发展自然而然的形成了。人类低端需求创造出了先秦时期的低端武术,技击术演练出现了“趟”或“路”,即“武术套路”。这时武术套路更突显“武技”的份量,如“趟”或“路”演练中出现大量的绝招或必杀技,武术套路的技击性占主导地位。

2.2 社会适应与尊重是武术套路运动产生与嬗变的催化剂

马斯洛在需要层次理论指出,需要层次论是一个动态的、交叉的需要系统,各层次需要的顺序不是一成不变的,各个层次的需要还有可能是一并存在促进人的发展。在一定的时期占不同的主导地位而已。在社会适应需要在主导时,社会适应的需要让武术套路击艺开始发生蝶变,武术套路由“武技”为主导模式向“武艺”为主导的模式嬗变。

在先秦时期,随着原始的宗教、教育、娱乐等活动的兴起,为了适应巫术和图腾崇拜的需要,常常要借用原始的武舞来体现。人们在狩猎、战事之前或之后,也需要跳武舞来借助超自然力量,即兴表演来呈现,武术套路由此而蕴育。进入商周时期,武舞与武术二者在发展中各自出现了独特的文化表征,开始了分化[4]。经过漫长的历史岁月,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人们技击方式及“舞”的形式都在不断提高。这种没有程式的舞练逐渐变成了有程式和表现主题的“武舞”。

在春秋战国后期,武术社会功能的多样化使其性质发生了变异,渐渐地突破了单一军事武艺的局限。“武舞”随着“舞”的艺术因素不断增多,“武”的攻防格斗因素减少,而成为专门供人欣赏的一种艺术活动,而“武舞”中的舞练形式及丰富的演练技巧都成了以后套路技艺中的主要内容。以一种文化形态来审视武术套路的话,无论从套路的社会功能、套路技术本身、还是武术意识自觉性及理论性发展,到春秋战国时期,以套路为外显的武术开始成为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

到了中国古代文化高度发展的唐代,由于国力强盛,经济繁荣,对外贸易发达,文化交流频繁,为各种艺术的繁盛创造了有利条件。“丝绸之路”的开通,使得其他民族的文化艺术得以传入,使唐代舞蹈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顶峰。武术套路与武舞最早是同形的,在唐代,武术套路开始从武舞中脱离出来,成为一种新的形式,侧重点在于表现武术技击技巧。其次,盛唐气魄,在政治上开明,武侠之风蔚然,侠客为了满足尊重的需要,自然而然推进武术的繁荣发展。另外,唐武则天时创建的武举制,不仅选拔了一批勇武人才,更激发了民众的习武热情,更是推动了武艺的普及提高和武学教育的发展,乃中国武术史上一大事。

到了明清时代,民间武术兴盛,进入了多渠道普及和蓬勃发展的新阶段,以健身、修身为旨的趋势发展,标志着武术加速了体育化进程。这也是一种社会适应需要的表现,社会适应性需要,加速了武术套路的完善与发展。

2.3 “自我实现需要”是武术套路嬗变的内在核动力

人们在满足基本的需要后,还会产生高级的“超越性的需要”也就是“自我实现的需要”,它包括个人责任、意志自由、探求真理和审美需要[5]。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需要不是某一伟大时刻的问题,并不是在某日某时,号角一吹,一个人就永远、完全地步入了万神殿。自我实现是一个过程的问题,它是一点一滴微小进展的积累。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武术慢慢地退出了战争的舞台,战争的不需要让武术的生存与发展的空间大大削弱。但另一方面,人们在满足基本的生理需求后,更加迫切追求精神上的需要,迫切追求自我实现的需要,这给武术套路又提供了一个更大的发展空间。正如马斯洛需求层次论认为,人们的生活在得到保障和改善后,人的需要的内部驱动力会出现一套新的,更高级的需要,那就是社会交往、被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正如,渔民将海贝做成项链戴在身上,猎人将动物的皮毛、牙齿装在身上,侠客将剑佩带在腰间…… 其主要的动机是向人们炫耀自己具备的能力,获得别人的羡慕获尊重。

在战争中,当人们用“火器”代替了“武术”的时候,武术则作为一种文化的形象来满足人类的精神需要,从而产生人们通过武术套路的演练来达到对自由的追求,对快乐的追求,对成功的追求,对审美的需求。正如罗丹在《艺术哲学》中所指出的:“精神方面也有它的气候,它的变化决定这种艺术的出现”。到了精神层面,自我实现的需要成为人类自我突破的强大动力,对于武术套路发展与嬗变来说也不例外。

“刚柔虚实、动静疾徐、起伏转折”是今天武术套路外显的最大特点。正因如此,犹若舞蹈、芭蕾其他艺术形式一样,武术套路艺术效果和感染力才显得淋漓尽致,它是用肢体语言与技击的完美结合;是形、神、意、境的完美结合;是形态、气质、协调力、表现力的完美结合,就是一种美,一种境界。所以,“自我实现需要”是武术套路嬗变的内在的根本动因。

2.4 社会的进步和需求是武术套路得以完善的助推器

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经过了100 多年的曲折发展。辛亥革命后,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武术的认识开始深化。武术体育观由此开始确立,武术进入学校体育课程,进入运动竞赛场。同时,武术唯物史观开始兴起,更加促进了武术的科学化。因此,武术套路从从理论到实践,形式到内容,价值及功能,也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像武会等传统武术社团组织虽仍然存在,但它们在武术活动中的中心地位已经逐渐被国术馆、武术社团、武术学校等新型的武术组织所取代。由共青团、教育部、体育总局、武术协会一套完整的组织结构管理下有组织的武术学习、训练和竞赛活劫取代零散的练武活动,渐成为武术活动的主要形式。这些变化表明,武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需求,已经逐渐转化为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比较完善的一种体育方式。这些变化是中国杜会变化的一种结果,也是这种变化的一种表现,因而是一种积极的变化。

武术种种社会功能的转变是人们根据现代社会的需要对武术做出的选择。我们知道,套路除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外,还具有较强的健身价值,它的健身价值和欣赏价值一样,从套路萌芽之日起就被人们所认识了。正是社会的进步,人们健身和艺术欣赏的需要,才使其得以产生和发展。完善起来的武术套路从技术到组织、从形式到思想,均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与发展,使其从质朴单纯的技击术演变成色彩斑斓、丰富多彩的人类特有的肢体语言及武术文化符号。

纵观中国武术发展史,武术套路发展最终走向大众化、体育化、艺术化。武术套路想得以持续不断地发展下去,也势必随人类社会发展的需求改变而改变,这是它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必然规律。

[1] 赵冰洁,等.心理学[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8:285-285.

[2] 章韶华,王 涛.需要—创造论—马克思主义人类观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111-112.

[3] 张耀庭,等.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3-4.

[4] 张耀庭,等.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21-22.

[5] [美]弗兰克·G·戈布尔,吕 明,陈红雯译《第三思潮——马斯洛心理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105-106.

On the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Wushu Routine from 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

Zhang Junping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Hu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uhan Hubei 430068 ,China)

Wushu is a unique form of the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 is different from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ntent of similar western sports, is also a major technical characteristic that different it from other ethnic techniques. Rooted in the Chinese civilization, the formation of Wushu routines has its social develop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 its origin and evolution are studied, and finds that: 1) the original causes and development of Wushu include physiological and psychological needs; 2) social adaptation and respect need are the catalysts of Wushu emergence and evolution; 3) the need for self actualization is the inner nuclear power set of Wushu routines; 4) social advance and self transcendence is the booster of perfect Wushu routines.

Wushu routine Hierarchy of Needs cause of formation evolution

G85

A

2096—1839(2017)3—0034—03

张军平(1974~),男,副教授。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学。

猜你喜欢
马斯洛技击套路
网购能“砍价” 有时是“套路”
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我国冰雪体育旅游靶向营销策略研究
二十四式太极拳技击含义探析
马斯洛:人丑就要多读书
Airbnb上的套路
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启示
拒绝套路,认真搞笑
眼下有套路
少林拳实战技击精粹(上)
南派洪家拳之技击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