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高职院校社会体育专业课程的建设①

2017-11-27 23:23周苗
当代体育科技 2017年12期
关键词:课程内容专业课程课程体系

周苗

(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 广东珠海 519090)

“互联网+”高职院校社会体育专业课程的建设①

周苗

(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 广东珠海 519090)

“互联网+”教育的发展为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教学改革等带来新的契机,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该文通过对高职院校社会体育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课程内容的开发等方面的研究,为“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社会体育专业课程的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以期促进专业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互联网+” 高职教育 社会体育专业 课程建设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给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并深刻影响着行业敏感度极高的职业教育领域。在这一背景下,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建设应以“互联网+”体育发展为导向,以“多元智能理论”为基础,依托区域经济结构和发展特征来开展。将互联网技术与体育运动深入契合、不断创新,构建能适应“互联网+”时代发展要求的高职院校社会体育专业课程体系;利用“互联网+”时代的先进手段通过系统整合、持续更新的方式,探索建立“网络平台+岗位群实践”的数字化课程资源库。通过研究和实践促进专业课程建设、带动专业教学的改革,并推广专业教学改革及实践教学成果,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为同行的专业课程建设、专业教学、师资建设等提供借鉴和参考。

1 课程建设的意义

课程建设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是专业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重视课程建设是人才培养不容忽视的内容,更是高校内涵建设的根本问题。“互联网+”背景下课程建设的研究刚刚起步,深度不够,理论研究也还不系统,关于社会体育专业课程建设的研究几乎为空白。而该文的研究能为今后这一领域的研究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也能丰富“互联网+”教育领域的理论研究。

通过研究构建一个能适应“互联网+”时代体育发展要求,满足健康中国建设所需人才的课程体系。将移动互联等技术与课程内容结合,开发具有时代性的课程内容,开展具有创新性的实训环节,形成一个线上线下的专业学习网。在实训实践环节利用互联网新技术开发、整理课程资源,开展社会服务,构建智慧体育服务系统。因此,该项目的研究对高职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有着一定的导向作用,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2 课程体系的构建

课程体系是指同一专业不同课程门类按照门类顺序排列,是专业所设置课程间的分工与配合,是教学内容和进程的总和。课程体系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和依托,它直接关系到培养人才的质量。因此,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非常重要,故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高职院校社会体育专业应以“互联网+”体育发展为导向,以“多元智能理论”为基础,依托区域经济结构和发展特征开展课程建设。例如,笔者所在校结合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特征,优化课程体系,构建一个从“基础能力—专业技能—拓展技能—‘互联网+’体育”的层次分明的梯次型课程体系;建立“网络平台+岗位群实践”的数字化课程资源库。同时,加强课程团队的建设,由团队开发“互联网+”休闲体育指导、休闲体育服务、体育旅游等课程内容,并构建与之相适应的多元主体、多种方式、多个层次、多个方面的课程评价体系。

3 课程内容的开发

课程内容是构成课程的基本的、内在的要素,它的基本性质是知识。课程内容应与市场需求和社会发展相适应,否则学生的知识结构和专业能力将与行业企业需求脱节。首先,根据“基础能力+专业技能+拓展技能+‘互联网+’体育”的课程体系,开发基础能力、专业技能、拓展技能、“互联网+”体育4个融会贯通的课程模块内容。其次,以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和趋势为主要依据,与企业合作开发课程内容。例如笔者所在校,地处珠三角,则依托珠海高端休闲旅游城市这一平台,将课程模块深化为休闲体育基础能力→休闲体育专项技能→休闲体育拓展能力→“互联网+”休闲体育的课程群,突出休闲特色,打造技能品牌,重点开发“互联网+”休闲体育指导、体育旅游等新内容。

4 课程平台的建设

“互联网+”使知识获取方式、教学模式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育变得更智能化、学习更高效化、沟通更畅通化。因此,非常有必要建立一个能丰富学生学习资源、增加学生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实践范围的线上线下、课内课外、校内校外专业资源库。利用移动互联网新技术,建立网络学习课程资源库和岗位服务平台。网络学习资源库根据课程体系和内容主要设置休闲体育项目知识库、休闲体育运动技能库、休闲体育教学指导库等;岗位服务平台根据休闲体育运动项目主要设立网球、跆拳道、健美操、篮球、瑜伽、游泳等网站、微信公众号、APP,以开展赛事服务和教练服务。通过这一学习平台和服务平台能丰富学生学习资源、拓展学习渠道、提高学习主动性、促进实践能动性、提升专业能力及职业素养。

5 课程团队的建设

教师是课程的主要开发者、建设者和实施者,课程的建设包括制定课程标准、教学计划、实施教学等,任务繁重、过程复杂,需要团队协作完成。一个具有现代教育理念、过硬专业技能、较高职业素养、较强责任心的课程团队是保障人才培养水平的基础,因而加强课程团队的建设至关重要。课程团队建设过程中首先应重视核心课程教师的发展,树立示范性。核心课程教师定位好技能领域,主攻一项技能、联系这一领域的企业、开展一项社会服务、负责一个实训项目、参加或指导一项技能大赛、指导一个俱乐部或协会。通过核心课程的建设成果辐射其他课程,带动其他课程的建设。二是根据课程体系成立运动技能团队、休闲体育基础理论团队、“互联网+”体育创新创业团队,每一团队实行队长负责制,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师发展,做到专、做到精。

6 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

课程评价对教育教学具有导向功能、诊断功能、决策功能和促进发展功能。“互联网+”背景下,社会体育专业探索了线上线下、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的开放学习模式,而传统的答卷、做题、以卷论成绩的评价已无法适应课程的教学,应构建一个多元主体、多种方式、多个层次、多个方面的重视过程考核和学生技能成长的课程评价体系。

7 结语

课程的建设就是课程体系的构建、课程内容的开发、课程资源的建设、教学方法的探索、教师队伍的发展等,互联网为其提供了现代化教育技术和新的手段,能为专业课程建设带来更多的便利和资源。因此,面对学习互联网化的大潮,社会体育专业课程必须做出改革,紧跟“互联网+”教育发展的步伐,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深入研究理实的结合,校企开发课程内容,积极探索教学方法的改革,做好网络课程资源的建设,确保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使其与市场需求和社会发展相适应。

[1]黄冠群.“互联网+”背景下高职《现代企业管理》课程建设探索[J].商场现代化,2015(19):236-237.

[2]杨成青.“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课程建设探索——以浙江长征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为例[J].机械职业教育,2016(5):16-19.

[3]王俊莉.“互联网+”背景下学校课程建设路径探析[J].甘肃教育,2016(15):18-19.

[4]石丽娜,韦薇.“‘互联网+’教育”模式下网络教学平台在课程建设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7(1):263-264.

G80-05

A

2095-2813(2017)04(c)-0104-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7.12.104

本文为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2016年校级科研项目——《“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社会体育专业课程建设的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周苗(1983—),女,汉,湖南娄底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社会体育和体育传播。

猜你喜欢
课程内容专业课程课程体系
汽车类专业课程混合式分层教学模式的实践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日本中学家政课中的劳动教育——基于“技术·家庭”课程内容分析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课程改革分析
医学类普通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体育院校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课程模式构建与探索
析课程内容 谋教学佳策——“数的认识”模块知识的教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