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奥会与冬奥会遗产的对比分析

2017-11-27 12:43徐有粮
当代体育科技 2017年22期
关键词:冬奥遗产场馆

徐有粮

(山东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山东济南 250358)

夏奥会与冬奥会遗产的对比分析

徐有粮

(山东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山东济南 250358)

该文将通过对比冬夏奥会遗产的不同和国内外奥运遗产的开发情况,对我国2022年冬奥会后留下遗产进行充分的分析并对利用情况给出方案。这是我国第一次举办冬奥会,其成果能否充分利用对于我国今后的奥林匹克发展有着重大意义,能否举办一届卓越、完美、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奥运会将成为未来我国再次申报奥运会时的重要参考。该文通过SWOT分析法、文献研究法和新闻采集法对于冬奥会的场馆进行分析,找出其在拉动当地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起到的重要意义和实现途径。场馆改建实现功能转型、承办商业活动、作为训练队驻地、作为旅游景点都将是2022年冬奥会场馆的实现后冬奥时代经济利益最大化的方向。

冬奥遗产 2022年北京冬奥会绿色 奥运

奥运遗产是一个国家在举办奥运会过后所留下的有关奥运的物质与非物质的总和,一个国家能否利用好奥运带来的各项效应是评价其是否是一个成功、绿色、可持续发展的一届奥运会的重要因素,而奥运场馆的赛后再利用是其中最易发掘的其经济价值的一方面。冬季奥运会因其举办时间的特殊性,虽然在竞赛精神和竞赛目的上一致,但比赛的项目与夏季奥运会截然不同。由于比赛项目的独特性,比赛场馆的建设在选址、馆内设计、观众席设计都与夏奥会留下的场馆有着明显的不同。冬奥会遗产的利用与开发必然与夏奥会不同,如何发展好冬奥会留下的遗产将成为冬奥之前和后冬奥时代的焦点问题。对于我国的冬季体育发展,对于人们的生活又会带来什么影响,该文将通过对比冬夏奥会的遗产不同及分析国外冬奥会遗产的利用情况,对我国的冬奥会遗产开发方向做出的预测。

1 国内外夏季奥运会遗产的利用情况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场北京风暴,场馆、设备无不让参赛国感到震撼。但是奥运过后,留下的比赛场馆与奥运建筑这些“遗产”的后期运用主要有3个方面的发展方向:第一,场馆用于商业开发、以此获得更多的社会效益,代表有青岛奥林匹克帆船中心将主要场馆改建为海尔城市投资建设委员会、海尔洲际酒店等等。第二,将场馆改造为城市地标,通过参观盈利维持发展。代表有鸟巢、水立方,其一方面通过举办大型体育赛事、演唱会等活动;另一方面,更多的是通过日常游客参观购买门票。第三,将场地改造用于大型活动的主要场地,如天津奥林匹克中心在建设之初就形成了竞技区,配套区两大区域,在奥运结束后的几年间一切按照当年的计划进行开发运营。

在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后,其曾经的主要场馆设施都改造成为职业俱乐部的比赛场馆。其中知名度最高的当属洛杉矶的纪念体育场。悉尼奥运会后,许多运动场馆都无人问津,最终走向破产的道路。澳大利亚政府每年至少需要几千万澳元对场馆进行维护保养,使政府苦不堪言。为此,自2003年起,悉尼奥林匹克公园积极组织各种体育比赛,通过体育比赛吸引观众们购买门票,以此创造收益填补场馆维护所造成的亏损。

2 冬季奥运会遗产

2.1 冬季奥运会遗产与夏季奥运会遗产的区别

冬奥会的项目的特殊性和举办时间的特殊性决定了其不能够像夏奥会项目那样被大部分人体验。项目特征使得受众有局限性,在一些地方甚至不具备开发冰雪运动的条件。以我国为例,降雪有明显的地域特征,所以不同区域的人们能够在冬天感受、参与冰雪项目的机会不同。

冬奥遗产也不能够像夏奥遗产一样被全年的利用起来,比夏奥会多了季节因素的制约。夏天场馆有必要开发其他项目,一但到了冬天,冬奥场馆才真正发挥出其本身的作用,滑雪、滑冰、冰球等众多冰雪项目将会随着中国举办过冬奥会而变得更加火热。冬奥场馆在每年的冬天将迎来真正的冰雪狂欢。

2.2 近年来国外冬季奥运会遗产的利用情况

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的竞赛场馆采用了政府投资与私人投资相结合,两者共同为场馆提供建设资金;赛后既有公共事业安排,也有商业开发项目;建设类型既有新建场馆,又有改建场馆。其中,新建场馆资金全部来自政府投资,并设有专门的基金以保障场馆后期维护和保养所需要的资金。而改建场馆资金全部来自私人投资,赛后安排以为商业项目为主,由于已形成稳定的客户群,赛后利用的风险很小。索契2014年冬奥会的遗产包括:全新的世界级现代化场馆、成功举办所有冬季国际赛事的能力、建设了新的道路和快速轨道交通、建设了新的能源供应系统、创造了新的污染处理系统、制定了新的绿色建筑标准,并给俄罗斯其他城市建设无障碍设施等等。

3 北京张家口冬奥会

3.1 北京张家口冬奥会巨大的遗产宝藏

冬奥会场馆主要以北京夏奥会的场馆为主,除了一个计划新建的国家速滑馆之外,其他的场馆设计都是将现有场馆进行改造。在基础设施方面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在利用好之前场馆和配套设施的基础之上,开发一定数量的特殊场地如高山滑雪、高山速降等就基本满足对冬奥会的要求。北京注定会将之前的夏奥会遗产做到最好的利用,夏奥会场馆通过改造进行资源再利用,体育场馆周边的配套设施、交通干线也将再次迎来大规模的利用。

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做好冬奥会、冬季残疾人奥运会筹办工作,统筹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发展、广泛开展全民健身,使更多人享受运动快乐、拥有健康体魄。人民身心健康、乐观向上,国家必将充满生机。作为政府报告中特意指出的一环,冬奥会注定受到社会和政府的密切关注[1]。

对于普通群众来说,一届冬奥会留给人民的除了本国夺冠时刻的欢乐和震撼,还提供了促使人们走向户外,切身参与到冬季运动项目中去的动力。在中国举办的冬奥会能让更多的人关注冬季项目,增加冷门项目在人们眼前的出现率,加深传统冬奥项目在中国的发展,同时人们有更便捷的条件走进冬奥场馆,感受冬奥会留下的现代化场馆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对于专业的体育人来说,一方面冬季项目的开展需要更多的专业项目教练员,这对于体育专业的大学毕业生是一个利好消息,另一方面,全球最高水准的冬季运动会在中国举办,一系列的先进赛事承办经验和管理经验、现代化的场馆给体育人留下的是宝贵的资源,这将是体育人所期待和难得的学习机会。当然体育产业重要的一环还有体育用品,举办冬奥会必将导致冬季项目用品需求量增加,如服装、滑板、滑雪杖,冰球系列运动产品等,这将拉动体育用品制造业的发展,国内必将兴起冬季项目装备的科研和发售热潮。一个拥有奥运历史的城市将拥有更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前锐意进取的动力。城市因冬奥而进步,必将吸引到广泛的投资和大型的活动,这对于城市未来的发展和提高市民的幸福指数有重要的意义。

3.2 北京张家口冬奥会遗产开发方向

想要充分利用冬季奥运会场馆,并发挥其最大的社会效益,就要设定不同季节下的利用方案。如室外滑雪场,在冬季在保证国家队训练的情况下面向公众开放,既创造使场馆能够运营维护的资金,又能够保证专业队训练的需要。而到了夏季的时候可以依据赛场的地形进行可恢复性的改造。

3.2.1 开发奥运主题活动,打造精品冬夏令营

近些年来户外团队拓展项目日益兴盛,而城市中所需要的户外场地又少之又少,冬奥会留下的顶尖的交通条件和这里曾经的奥运故事都是吸引消费者的重要因素。周边运动员村和记者站等建筑都可以改造为奥运主题的酒店为来参加户外拓展的团队提供食住,为户外拓展团队进行全面的配套服务。通过走访山东省青少年素质教育中心暑期开展的山东省超体重健康夏令营,一种在奥运场馆进行全面的包括衣食住行的户外拓展或是精品冬令营的模式将十分可行。团队成员在为期近一个月的时间内都在运动动员村内生活,切身体会奥运健儿们参赛时的生活状态,激发其热爱体育参与体育,将体育锻炼内化为自身的日常行为。

3.2.2 响应国家号召,全面助力全民健身

全民健身正在如火如荼的开展,作为一项政府支持的重大项目,全民健身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和参与,但是目前设施完备的全民健身中心的数量和质量并没有满足市民对于健身的要求,改造为全民健身场馆就应运而生了。对场馆进行彻底改造,变成半开放式的全民健身中心,为市民提供一个专业的现代化的健身新去处。需要做到冬季项目与夏季项目完美的无缝切换,将场地合理安排规划,保证场馆的高利用率。

3.2.3 奥运旧址改造供游客参观,重温奥运记忆

奥运场馆往往记录下了世界各国运动员在比赛中的辉煌瞬间,这些瞬间作为百年奥林匹克历史的体现,同样会鼓舞作为普通人的我们去参与运动,以及带动下一代参与运动的热情,为全民健身奠定一个良好的社会家庭氛围,也是奥运会留给我们的一项重要遗产。学习鸟巢、水立方,作为一个奥运景点供游客参观游览,重温冬奥辉煌,提高游客的爱国意识和凝聚力。唤醒参与体育运动的念头,养成终身体育的生活观念,提高生活质量。

4 结语

中国第一次举办冬奥会,北京成为第一个举办过夏季奥运会又即将举办冬季奥运会的城市,张家口第一次承办奥运会,这一个个的第一次注定使中国人民与冬奥会碰撞出激情的火花,推动冬季项目在中国的开展;促进人们在冬天走向户外、丰富文化生活、提高身体素质;拉动体育产业的发展;推动全民健身计划,在全社会形成关注体育、参与体育、享受体育的风潮。发展我国冬季体育事业,提高我国参与冬季体育活动的人口,增强我国冬季竞技体育的实力。

[1]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使更多人享受运动快乐互联网资源[EB/OL].http://www.sportsol.com.cn/index.php?m=content&c=index&a=show&catid=9&id=245.

[2]赵晶,闫育东,张亚楠.冰雪情,申奥梦——中国北京申办2022年冬奥会前瞻[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7):8-11.

[3]张军.冬季奥运会会徽的文化学释义[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3(1):25-27.

[4]夏虹,申国卿.回望北京奥运之年的体育文化遗产[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4,48(7):41-46.

G80-05

A

2095-2813(2017)08(a)-0228-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7.22.228

猜你喜欢
冬奥遗产场馆
会前视察 支招亚运场馆利用
创新标准打造绿色雪上运动场馆
冬奥进行时
我们的冬奥
喜迎冬奥
冬奥之约,场馆先行
悦住冬奥村,保障展新观
遗产怎么分
千万遗产
场馆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