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络的信任构建研究
——银企动态博弈视角

2017-11-28 02:36
金融经济 2017年22期
关键词:集群信任收益

基于网络的信任构建研究
——银企动态博弈视角

商燕劼

信任是企业融资、银行放贷的重要因素,集群内企业具有游离于集群外企业所没有的融资优势。本文构建银企动态博弈一般模型和集群内企业与银行动态博弈模型,采用“逆推归纳法”计算博弈均衡,研究发现,基于网络的企业还款承诺具有很高的可信性,而银行对网络内企业行使追债权也是更加可信的威胁,集群内企业与银行更易实现博弈均衡。此外,我们还根据博弈分析结果,对银行放贷业务、贷款管理和企业合作伙伴选择、社会资本投资提出建议。

信任构建;动态博弈模型;企业网络

一、企业网络及其对银行信任的影响

信任是企业社会资本的基础,是企业社会关系网络的核心,同时,在企业网络运行过程中又能创造出适当的信任,增加企业社会资本,保证企业网络的良性运转。企业网络中信任创造的机制有:计算途径、推测途径、动机途径、能力途径和传递途径,其中计算途径是信任创造的主要机制,无论企业大小,基于信誉考虑就会产生计算性的信任。

按照企业间网络成员在价值链中的关系,可以分为横向网络和纵向网络。价值链中产生相同或相似产品或服务的企业所形成的网络是典型的横向网络,随着企业间横向合作行为的普遍出现,合作性竞争关系成为企业间自主协调竞争秩序、减少交易成本的必然结果。位于同一供应链或同一价值链的上下游企业所形成的网络是典型的纵向网络,企业间纵向合作已经成为普遍的提高企业盈利的途径,设法改善企业与上下游企业的合作关系以降低交易费用已成为企业提高效率的重要措施。

信任包括能力信任和意愿信任,能力信任是企业是否具有履行其所做承诺的实力,意愿信任是企业主观上的合作态度和意愿。一般而言,因获取信息而产生信任的过程称为学习机制,因惩罚作用而产生信任的过程称为控制机制。由于银行和企业信息不对称,尤其是中小企业自身财务体系不够完善,银行对中小企业缺乏信任,融资难一直是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银行也由于信息缺乏、对企业信任不足而惜贷。

二、银企动态博弈一般模型

我们构建银行——企业动态博弈一般模型进行分析,假设银行与企业都是理性经济主体,博弈各方在行动前对博弈信息有充分了解。相关变量定义如下:企业自有资金C1,拟向银行申请贷款C2,企业资金收益率R,短期国债利率r1,贷款利率r2,企业贷款申请成本A1,银行贷款办理成本A2,诉讼阶段企业诉讼成本L1,银行诉讼成本L2。

对动态博弈我们采取“逆推归纳法”,从序列博弈的最后一个阶段博弈方的行为开始分析,逐步倒推回前一个阶段相应博弈方的行为选择,直至第一个阶段。在动态博弈最后阶段,假设银行追债成功(即银行追债后企业还款)的概率为P,则银行追债失败(即银行追债后企业仍然不还款)的概率为1-P,则:

银行追债期望收益EB=P[C2r2-A2-L2]+(1-P)[-C2(1+r2)-A2-L2]

而银行不追债的收益为-C2(1+r2)-A2,只有银行追债期望收益EB大于不追债收益时,银行才会进行追债,即银行追债条件为EBgt;-C2(1+r2)-A2,即:

当P满足上述条件时,银行进行追债,企业比较主动还款收益和银行追债情况下的期望收益。企业不主动还款,银行追债时,

企业期望收益EF=P[(C1+C2)R-A1-L1-C2r2)]+(1-P)[(C1+C2)R-A1-L1+C2)]

而企业主动还款的收益为(C1+C2)R-A1-C2r2,只有企业主动还款收益大于银行追债时企业期望收益EF时,企业才会主动还款,即企业主动还款条件为(C1+C2)R-A1-C2r2gt;EF,即:

对应的企业不主动还款的条件为:

银行是否放贷的决策取决于放贷收益与将资金投资于无风险领域的收益之间的比较,当满足条件②,即企业主动还款时,银行放贷的条件为扣除贷款办理成本后的收益C2r2-A2大于无风险收益C2r1,即:

C2(r2-r1)gt;A2

当预期企业不主动还款,即在条件③的情况下,银行放贷的条件为追债期望收益EB大于无风险收益C2r1,即:

企业是否申请贷款的决策取决于扣除贷款成本、贷款利息后的资金收益与自有资金收益之间的比较,当扣除贷款成本、贷款利息后的资金收益(C1+C2)R-A1-C2r2大于自有资金收益C1R(我们不考虑企业申请贷款时就不打算还款的情况),即:

C2(R-r2)gt;A1

通过计算,我们找到了博弈模型有条件概率的纳什均衡,在满足条件②、④、⑥时,存在博弈均衡企业申请贷款——银行放贷——企业主动还款;在满足条件①、③、⑤、⑥时,存在博弈均衡企业申请贷款——银行放贷——企业不主动还款——银行追债。

但是,我们发现,上述均衡条件比较严格。企业还款概率是银行是否放贷的主要因素,如果预期企业不会还款,银行根本不愿意贷款,相反企业通过释放高信用水平的信息则会大大提高银行放贷的概率。从企业是否主动还款的条件看,我们发现主要影响因素是企业资金状况、银行是否追债、追债成功的概率以及违约成本。显然,银行是否追债以及追债成功率对企业是否主动主动还款有重大影响,而企业违约成本也是实现博弈均衡的关键因素。

银行追债的影响因素主要是诉讼成本和追债收益,如果诉讼成本很高,甚至超过贷款本息时,银行通常不会行使追债权,此时,银行追债只是一种不可信的“空头威胁”。企业也清楚银行的这种思路,虽然他们在是否主动还款阶段会考虑如果银行追债对自己不利,因此对银行行使追债权仍会有所顾忌,但是还是倾向于选择不主动还款,因为企业清楚银行追债的威胁并不可信,这样企业在借款时承诺的主动还款也是不可信的。进一步回到银行是否借款阶段,银行也清楚企业的选择,选择“不贷”才是最保险的。此时,企业融资难题出现,而银行同样由于资信困境、搜寻成本不得不惜贷,因此必须加入新的条件才更有利于均衡实现。

三、集群内企业与银行动态博弈模型

在预期企业会主动还款时,银行放贷的条件较易满足,而在预期企业可能不会主动还款时,银行放贷条件比较严苛,如果有因素可以提高银行信任,无疑会增加银行放贷的几率。而预期企业不主动还款时,银行行使追债权的期望收益也对银行是否放贷有很大的影响,如果可以提高此期望收益,同样会增加银行放贷的几率。此外,在企业是否主动还款决策时,如果增加企业赖账成本,也会提高企业主动还款的概率。

在银企动态博弈一般模型的基础上,我们增加银行向企业追债的示范效应D,企业不还款的信誉损失T两个因素,构建基于网络的集群内企业与银行动态博弈模型,以其银企之间通过信用与承诺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

①′

在更宽松的条件下,银行也会行使追债权,银行追债成为更大可能的“置信威胁”。

②′

对应的企业不主动还款的条件为:

③′

⑤′

通过计算,我们发现,在满足条件②′、④、⑥时,存在博弈均衡企业申请贷款——银行放贷——企业主动还款;在满足条件①′、③′、⑤′、⑥时,存在博弈均衡企业申请贷款——银行放贷——企业不主动还款——银行追债。

获取更多的信息是降低风险的主要方法之一,通过企业所处网络,银行更易识别企业信用及还款动机,银行通过对中小企业嵌入的关系网络构建他们对中小企业的初始信任,企业集群内的中小企业具有单个游离企业所没有的融资上的便利和优势。企业也有了除银行监管之外的还款约束,因为集群内企业之间交易频繁,其经济行为不仅依赖于相互交换,还依赖于信用关系,企业为了维持良好的声誉,一般会选择主动还款,因为一旦赖账,坏名声会很快在集群内传递,合作机会减少或丧失,甚至被排除在集群之外。而一旦企业不主动还款,基于网络的银行追债示范效应更加显著,银行追债也成了更加可信的威胁。在序列博弈问题中,各博弈方的选择和结果还取决于各个博弈方在各个博弈阶段选择各种行为的可信程度,所以集群内的信任和声誉机制有助于减少企业不主动还款的机会主义倾向,有效降低银行信贷风险,更利于博弈均衡的实现。

四、结论与建议

博弈各参与方在初次合作时,银行与企业越是希望进行长期合作,“企业申请贷款——银行放贷——企业主动还款”越会是他们的最优反应,而信任与合作是基础。集群内企业与银行之间的合作是重复的,因此,银行与企业之间可以通过重复博弈,以信用与承诺的方式,建立长期而稳定的信任机制。基于网络集群,我们添加银行追缴示范效应和企业赖账的信誉损失,使博弈模型在更宽松的条件下实现博弈均衡,设计一些制度性的制裁条款和激励性的契约安排有益于企业网络信任的创造。

信息不对称是银行发展贷款业务的主要障碍之一,企业社会资本是其获得信用贷款的主要基础。“不知其人视其友”,银行可以借助企业所处网络评估企业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在纵向网络中信息传递更全面、更准确,银行更多地利用学习机制来构建对中小企业的信任,银行在使用供应链贷款模式时应更多考虑如何控制企业机会主义行为。在横向网络中,成员往往有很强的动力监督其他成员的机会主义倾向和行为,银行信任更多地依赖于控制机制,在开展互保贷款业务时应投入更多的精力考察互保联合体的还款能力。

对于企业而言,在选择合作伙伴时,不仅要考察其资金实力、人力资源,还要观察其信用记录、嵌入网络的特征、稳定性等,切不可“交友不慎”。同时,企业信誉的形成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对信誉的投资是一个不断自我增长的过程,企业要注重自身信誉积累和社会资本投资。

(常州旅游商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 常州 213032)

[1] Chow,Wing S.,and Lai Sheung Chan.Social Network,Social Trust and Shared Goals in 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Sharing [J].Information amp; Management,2008,45(7).

[2] D.J.Allister.After and Congnition-based Trust as Foundation for Interpersonal Cooperation in Organizations[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5,38(24).

[3] P.M.Doney,J.P.Cannon amp;M.R.Mullen.Understanding the Influence of National Culture on the Development of Trust [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8,23(601).

[4] Puranam P.,and Rart S.Vanneste.Trust and Governance:Untangling a Tangled Web[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9,34(1).

[5] 冯俊萍.社会信任影响中小企业银行信贷的机理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5(23).

[6] 高闯,陈彦亮.虚拟企业的信任关系治理机制——基于演化博弈论的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2(8).

[7] 刘仁军.企业网络中的信任创造研究[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7(5).

[8] 寿志钢,杨立华,苏晨汀.基于网络的组织间信任研究——中小企业的社会资本与银行信任[J].中国工业经济,2011(9).

[9] 吴宝.从个体深灰资本到集体社会资本——基于融资信任网络的经验证据[J].社会学研究,2017(1).

[10] 佘伯明.社会信任网络影响中小企业非正规融资的实证分析[J].财会月刊,2015(11).

猜你喜欢
集群信任收益
螃蟹爬上“网” 收益落进兜
海上小型无人机集群的反制装备需求与应对之策研究
一种无人机集群发射回收装置的控制系统设计
怎么设定你的年化收益目标
Python与Spark集群在收费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嘤嘤嘤,人与人的信任在哪里……
勤快又呆萌的集群机器人
从生到死有多远
2015年理财“6宗最”谁能给你稳稳的收益
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