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反腐破除了哪些“潜规则”

2017-11-28 08:01
新传奇 2017年41期
关键词:孙政才潜规则中央纪委

中国反腐破除了哪些“潜规则”

重庆前任市委书记、最年轻的中央政治局委员孙政才的落马,再次颠覆了民间甚至一些海外声音“披露”的所谓反腐“潜规则”:本届之内,反腐针对的都是“过气老虎”,不会触及到在任的政治局委员一级。

五年来,反腐切实践行全覆盖、无禁区、零容忍,苍蝇老虎一起打,丰硕成果让一些流言谬论不攻自破,同时也再次昭示,没有投机侥幸,只有纪律规矩。

被颠覆的反腐“潜规则”

7月15日一早,重庆市的领导干部会议上,市委书记易人,中央组织部部长赵乐际宣布了这个来自中央的决定。

让与会者诧异的是,前任市委书记、中央政治局委员中最年轻的孙政才并不在场,接下来,在《重庆日报》随后刊发的新闻通稿中,除了不再担任这四个字外,并未更多提到孙政才的其他信息。次日已有分析认为,孙政才是在前一天赴京参加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期间被带走。

但这次让坊间猜测的时间不到十天,靴子即告落地,新华社发布了孙政才被立案审查的消息。和五年前,从薄熙来不再担任重庆市委书记到被宣布立案调查的25天相比,时间已大大缩短。由此,再次颠覆了民间甚至一些海外声音“披露”的所谓反腐“潜规则”:说本届之内,反腐针对的都是“过气老虎”,不会触及到在任的政治局委员一级。

中央纪委一名局级干部表示:“不是说非要拿下怎样级别的腐败分子才是力度大,而是得看是否真的违纪,如果有,肯定会一查到底。过去不是一直有‘雷声大雨点小’和‘刑不上政治局常委’等所谓‘规则’吗,周永康因犯罪而获刑,不就让其不攻自破了?”

作家二月河说过,读遍二十四史,反腐力度都没有现在这么强过。在量刑上,五年来也打破了一些人眼里所谓的违法高官免死或从轻处理的“观念”。如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原副主席赵黎平被判死刑;云南省委原书记白恩培被判死缓,若依法减少为无期徒刑后,转为终身监禁,不得假释、减刑……我们看到,反腐败不但没有设上限,对于重要岗位的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及其使用,反而进行了更加严格的监督。

在过去,一些问题官员为了“自证安全”,除公开露面辟谣外,另一个街谈巷议的“规则”是退休安全着陆,甚至有人选择了提前退休。如今,不管是退休不到3个月的武钢原党委书记邓崎琳、退休1年的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阳宝华,甚至是退休8年的江苏省委原常委、秘书长赵少麟,“子弹”飞翔的时间或有长短,结局却都一样,即反腐追溯期没有划定红线,只有“零容忍”的底线。

孙政才

让反腐学者们更为关注的是,破除那些“所谓规则”的同时,更注重建立和普及依法治国的意识。一个细节是,在公告审查周永康的同时,中共中央宣布“依法治国”为十八届四中全会主要议程。媒体报道,“打老虎绝不是中央纪委一个单位的事,是改革的全盘大戏,环环相扣,至周永康被查,破除‘刑不上常委’的潜规则而达到高潮。因而,顺势强化全党的依法治国理念,也是顺理成章”。

十八大之前,民间流传的另一个“潜规则”是自己人不查自己人,以讹传讹的后果很严重,就连魏健、张化为这些内鬼们都信以为真了,不然怎么解释会肆无忌惮地通风报信?而当种种“规则”被打破时,有人又发现了另一个“规则”,即“另有任用”这张护身符。但是,另有任用不等于必须任用。2014年,福建龙岩市委原书记黄晓炎被免职时,没有出席干部大会,官方曾有过“另有任用”的表述。不过一个月后,他照样落马。《笑傲江湖》里,武功的最高境界是无招胜有招,而在反腐败斗争中,没有“潜规则”则是反腐真正的规律。但现实中,偏偏有人还看不透。

被戳破的反腐谬论

这种看不透,代表着一些人的别有用心,他们最先是把“选择性反腐”拿来做文章。

2015年,浙江省“首虎”斯鑫良和福建“首虎”、副省长徐钢分别被拿下。《人民日报海外版》新媒体的一篇文章称:斯、徐二人与习近平有不少工作交集,对曾经治地的“老部下”“老同事”该查就查,不留“情面”,是对“选择性反腐”说法的最大否定。

在此半年前,习近平在听取中央巡视组首轮巡视情况汇报时,就明确表达过自己的态度:“不能看人看地方下‘菜碟’,对领导同志工作过的地方,不能投鼠忌器,要全部扫描。”

令人诧异的是,随着反腐实现横到边纵到底的全覆盖后,杂音噪音却在花样翻新。有人拿“反腐过头论”说事,声称抓“老虎”“苍蝇”多了,会影响党的形象。但事实证明恰恰相反,随着反腐的深入,不论是街头巷尾老百姓对打虎拍蝇的拍手称快,还是国际社会对中国反腐的高度评价,对党的形象有益无害。甚至,作为西班牙执政党的人民党还决定设立类似中央纪委的党内监督机构“人民监督办公室”,设立了一套地道的西班牙版“纪委”制度。

有人则抛出“反腐影响经济”的谬论,说反腐败导致消费萎缩,宣扬反腐刹车论。2014年,光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徐高称“再打‘大老虎’或损害经济”引发恶评,经济学家张五常在讲座中对反腐补偿论老调重弹更是被广泛指摘,但说明当时这样的论调依然存在市场。

甚至在2016年1月15日的中央纪委新闻发布会上,有记者向时任中央纪委宣传部部长陈小江提问,担心反腐会影响经济。陈当时做了正面回应:反腐实际上是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这番回应和在此半年前,2015年9月22日,习近平接受华尔街日报书面采访时的观点保持一致。当时习近平的原话是,反腐败不会影响经济发展。惩治腐败,打击权力寻租,可以推动建设廉洁政府,推动清除阻碍市场机制运行的障碍,促进规则公平,创造更好的投资营商环境。

向来不爱说中国好话的美国彭博社,曾研究整理了一组包括各省官员腐败案件数量、省级经济增长速度和结构的独特数据,得出三个结论:特定省区被查处官员的数量与其增长速度之间没有系统性关联;高级官员贪污问题更严重省份的增长速度低于而非高于平均水平;腐败的根源在于国有部门过大以及靠地方政府举债推动经济增长。于是,彭博社也不得不“低头”承认,提振经济更加可持续的解决方案,是深化改革而非停止反腐。

反腐败并非简单等同于“打老虎”

还有人认为查处一个地方的主要领导,会导致人心不稳,政策不可持续,影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不妨再以成都市龙泉驿区为例,2014年,该区主要领导被查处,在经济下行的压力下,该区当年GDP不降反升,增长12.7%。

即使如此,在反腐进程中,依然有一些混淆视听、扰乱民心的论调的分时段出场,暗合腐败分子不同时期的“心理曲线”。实在“编”不下去了,还能冒出一种酸溜溜的议论:“打那么多‘大老虎’,群众又没得到什么好处。”

持这种观点的人,把反腐败简单等同于“打老虎”。“锄一害而众苗成,刑一恶而万民悦”。治理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本身就是反腐的重要内容。“吃拿卡要”现象正在得到整肃、被侵吞的惠农惠民资金得到返还、星级饭店等高档消费降低身价……这些“干货”都是反腐红利,不知是瞎到怎样的程度,才能对如此事实视而不见?

看到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依规管党治党,有人就说反腐败将转向治本,会少查案少抓人;“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提出后,又有人放出烟幕说反腐败要“抓小放大”;今年十九大,有人就放风“换届之年反腐即将收官”;甚至连公务员报考人数下降,都要被歪曲为反腐让毕业生对公务员职业兴趣减少……而近两个月来,孙政才、王三运、莫建成等人的落马再次证明,反腐没有休止符,更不是纸牌屋。

(《廉政瞭望》2017年第9期)

猜你喜欢
孙政才潜规则中央纪委
纠正“四风”不能止步
2016,哪些追逃新闻上了中央纪委网站头条?
潜规则
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公布9家央企“巡视清单”
水利部召开党组扩大会议 传达贯彻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精神
潜规则
显规则对付潜规则
办公室潜规则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