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路上没有麻醉药怎么动手术

2017-11-28 08:01
新传奇 2017年41期
关键词:广昌伤员子弹

长征路上没有麻醉药怎么动手术

长征路上在山西发生的一次战斗中,一颗子弹击中钟明的左眼角,并从头顶穿射而出。在无麻醉的情况下,他接受了手术,在太平间里三进三出,几次差点被埋掉,最终顽强地活了下来。这样的情况1000个人也难幸存一个,医生都说这简直是个奇迹。

广昌失守导致战略转移

“长征本来不叫长征,叫战略转移。”钟明回忆当年的峥嵘岁月说道。

1916年1月,钟明出生于于都县银坑镇一个普通百姓家庭,1932年4月,他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年仅16岁的他第一次接受了“为共产主义奋斗到底”的思想洗礼。

1933年,身为团员的钟明带领几名同龄人报名参加了红军。“当时,家里很反对,因为我是独子。那时,我耐心做父母的思想工作,把‘只有跟共产党走,才有出路’的道理跟父母讲通了。最后,他们终于同意了。”

1933年2月,钟明带着8名同乡到红三军团六师卫生队参军,由于生病,进入第三后方医院治疗。病好后,医院见钟明能吃苦,又肯学习,就把他留了下来。他先后在中央苏区6师卫生队当过卫生员、卫生班长,后到红1军团后方医院当护士。至今,钟明还能唱出那时学的药诀:“碳酸氧酸水氧酸,阿司匹林配格林酸,预备软膏消毒杀菌、治腐防腐。”

他表示,第五次反“围剿”时,红军改变了策略,变成了单纯的军事防御,敌人在装备上又占有很大的优势。

1934年4月,蒋介石集中11个师进攻中央苏区的门户广昌。李德不顾敌强我弱的现实,要死保广昌。于是,一场堡垒对堡垒、阵地对阵地的“正规战”开始了。

“第五次‘反围剿’中,广昌失守直接导致了后来的战略转移,那次战役中,我就在广昌前线的医治所里做卫生员。”钟明说:“太困难了,因为敌人封锁,我们没有药。前线抬下来那么多伤员,只好用淡盐水洗擦伤创,而盐也是最匮乏的物资之一!”开始一块大洋可以买二两盐,后来8块大洋也买不到一两盐了。

“棉花、纱布、绷带也不够用,一用完就丢进锅里煮,晒干了再蒸,消毒后再用。直到棉花用成坨,纱布、绷带用成线。”广昌失守前夕,钟明三天三夜没有合眼,奋力抢救伤员,对战争的惨烈有了更深的感受。

随着苏区面积的日益减小,红军不得不准备远征。

钟明激情地讲述了红军开始长征渡河的情景,他说:“于都河宽600米,水深1-3米。过河要搭浮桥,当地老百姓把木板、门板贡献出来,一位老人把自己的棺材献了出来

转移的信号早已发出。1934年5月,红军开始了规模空前的“扩红”运动,要“扩大铁的红军100万”。从粮食、衣服到子弹壳,都在大力收集之列。第七军团和第六军团分别于7月、8月向东、西两路出征。

或许,于都的乡亲们也意识到红军这次的离开不同寻常。“家家都给红军打草鞋、捐粮食,为了搭浮桥,有的把家里的门板全拆了。”钟明说。

“就像整个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都要搬走一样”

1934年10月16日至19日傍晚,中央红军一、三、五、八、九军团,先后从梓山乡的山峰坝,县城的南门、西门,罗坳乡的孟口、鲤鱼、石尾和靖石乡的渔翁埠条渡口渡过于都河开始长征。

“我是和毛主席同一天过河的。都不知道要去什么地方,更不知道一去就是二万五千里的长征。”钟明说,自己的家就在于都,但因为忙着安置伤员,领取粮食、子弹等物资,始终也没抽出时间回去一趟。

从10月12日离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首都瑞金以来,小小的于都城大军云集。钟明和战友们一直忙着把大量伤员托付给老乡们。

“安置了6000多名伤员。”钟明说,几乎每个老乡家里都安置了伤员,有一家甚至安置了7位伤员。

从10月16日开始,各路红军开始从于都的8个渡口开始渡江。粮食、衣服、草鞋都领足了,空了好久的子弹袋几个月来头一次装得满满的。钟明回忆说:“各种工厂设备、印钞机、发动机……就像整个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都要搬走一样。”

成立于1931年深秋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确实要搬走了。自从李德掌握了红军的指挥权,并在第五次反“围剿”战斗中坚持打“正规战”以来,红军就一败再败,最终到了无法立足的地步。

夹杂在8.6万人的大军中,钟明黯然告别了自己曾浴血捍卫过的红色故土,告别了长眠在这片热土上的战友,踏上了生死难卜的征程。

长征开始后,他与战友们是在乌江过的年,但不记得是春节还是元旦了,此后部队开始精简、合并,撤销了一些部门。

子弹穿脑后三进三出太平间

由于是卫生员,他在长征初期主要负责抢治伤病员,没有直接参加战斗,他的首次作战便是在遵义。

1935年1月,红军占领遵义后,上级要求红4连迅速占领遵义城外一座山的制高点,这座山被黔军占领着。

100米、80米、50米、30米……当红四连的一百多名战士接近山头约20米时,刘连长一声令下:“打!”钟明和其他战友们几乎在同一瞬间,扣响了扳机。山头上的黔军发出一阵惨叫声。与此同时,钟明和战友们一跃而起,端起亮晃晃的刺刀,朝敌群冲去。短兵相接,黔军纷纷溃逃。红4连占领了这座山头,钟明的枪管里还剩一发子弹!

钟老回忆说,长征途中,红军的弹药极其匮乏。有的部队不得不规定,每次战斗每人只许用三发子弹,而且还不能全部用完,要留一发备用。

“因此,我们一般是打一枪,就往上冲,临近时,再开一枪,然后,就肉搏。如果有谁在一次战斗中把子弹打完,要受处罚。所以,红军战士基本都是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

钟明回忆,长征中,红军中的子弹分两种,一种是尖头子弹,是从敌人手中缴获的,这种子弹质量好,一般要交给机枪手用。另一种是圆头子弹,是从苏区弹药厂生产的,有时连50米都打不到。“这种子弹里,装的是土火药,弹头也不是铜的——苏区非常缺铜,而是锡的,因为大余县有一个锡矿。但是,锡比较轻,所以做弹头,既打不远,也打不准。”

1936年4月,东渡黄河在山西发生的一次战斗让钟明终生难忘,因为那次打仗差点要了他的命。

钟明所在的红一方面军与刘志丹的红二十八军一起参加了这次战斗。“战斗发生在一个叫郭家庄的地方,敌人是山西阎锡山的部队,开始他们只有四五个团的兵力。”钟明说,“部队想消灭这几个团以攻打太原,后来蒋介石调了十几个团的兵力来增援,部队被敌人包围了,只有一个出口可以突围。”

那次战斗持续了两三天,“刘志丹就是在那次战斗中牺牲的。”钟明说。

他与战友们往山下冲锋,突然,一颗子弹击中他的左眼角,并从头顶穿射而出,他当即昏迷,倒在地上的他在迷糊中看到地上一大摊鲜血,还有脑浆。

“后来,我通过战友才知道那次战斗后来的情况。”当时连长吼道,无论是死是活,快把钟明抬回去。军医检查后说:“头上有碎骨,不取出来随时有生命危险。”但当时药品匮乏,连麻醉药都没有,钟明只能强忍剧痛接受手术。

后来战友告诉钟明,他曾死了3次,在太平间里三进三出,几次差点将他埋掉,“医生都说那简直是个奇迹”。钟明说,“这样的情况1000个人也难幸存一个。”后来他右半身还瘫痪了一年,起初被评为特等伤残军人,伤好后,再被评为二等乙级伤残军人,至今头顶上有一处没有头发。

除此之外,钟明还有许多“传奇”:“有一次是夜行军时从悬崖掉入河里,好在那河已枯,河底都是软沙;还有一次,炸弹投在我埋伏的地方,当时以为完蛋了,不料炸开在我身上的是一大块土,我就对自己说,好吧,还能活着,继续战斗。”

(《解放军报》2017.7.14、《赣州晚报》2011.11.7等)

猜你喜欢
广昌伤员子弹
武警新兵在训练的过程中训练伤急救到院内急救的救治过程
李克强 全力组织抢险救援和救治伤员
三颗子弹
杨广昌:带着小小核桃 走上“核”变之路
子弹VS防弹
Karma:让子弹飞一会儿
广昌的今昔
烧伤伤员综合救治卫勤保障经验
子弹
我还年轻,还没想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