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记者眼中的八路军:高科技频出

2017-11-28 08:01
新传奇 2017年41期
关键词:游击队员苏军八路军

美国记者眼中的八路军:高科技频出

“土八路,瞎胡闹,一身虱子两脚泡”,这是某国民党将领在没被打疼前对八路军的讥讽之言。虽然不好听,但一般人眼中,“土八路”多少有些“土”。然而美国记者眼中的八路,堪称军容严整,而且有些地方正规得令人惊讶。

白刃战训练:结合日、苏再创独特经验

比如白刃战的训练,从几张美军记者的照片上可以看到,八路军竟然已经开始使用戳刺靶。图片上的器械叫做戳刺靶,是可以机动的训练用具,日军白刃战训练中也常常使用。八路军的拼刺技术最初使用北洋教范,但实战中发现日军的铳剑术更为有效,所以很多部队也采取了拿来主义的态度进行学习。于是,在日军和八路军的肉搏战中经常发现双方采用的攻防手法同出一辙。

而且,这组照片又反映了八路军拼刺技术的独特之处。在一张照片中(右一),一名教练员手持的教练棒与戳刺靶相结合,这是苏军的标准刺杀训练方式,似乎又反映了八路军上层受苏军影响的特色。这种训练方式可在1943年八路军留守兵团的训练手册、解放战争时期松江军区的训练手册和1955年我国使用的仿苏军刺杀教范中见到,可见其影响之广。

急救:十分正规又有趣

同时,八路军的正规化,从急救方面也可见一斑。到延安的外国记者曾受邀参观了八路军在南泥湾的大演习,拍摄了大量照片,其中一张照片反映的是急救站(右二)。照片中,一名“伤员”正被抬进帐篷进行急救,还有一名正躺在一边临时拼成的病床上,一个简易战地救护所清晰可辨。而从“救护第三队”的旗帜可以确认他们的身份,这些救护队的护士有男有女,且已经有标准的护士服装,与白求恩在前线的照片相互印证,说明八路军的医护工作是颇受重视的。

有趣的是,救护站后面山坡上人山人海,看来都是来观摩的八路军战士,只有画面右侧后排的“伤员”表情郁闷,从山坡上的八路都在仰着头看演习来看,是否因为这个角度她看不到热闹才这个表情?

拉发地雷:日军甚为恐惧的一种战术

华北老乡把“地雷”的概念演绎出五花八门的外延,让提倡正规化的“皇军”对这种逮着什么都往日本兵脑袋上招呼的玩意儿胆战心惊。原日军独混第5旅团第12独立警备队卫生曹长桑岛节郎,曾描述2名八路军游击队员依靠地雷瓦解了一个大队日军的扫荡,他们是怎样做到的?这些彪悍而又机警的游击队员是怎样的形象?美国记者的照片给了我们直观的感受。照片中这两名游击队员(右三)出发作战的情景,让我们大概猜想一下桑岛他们面对的对手。根据八路军方面记载,这些担任袭击任务的游击队员多半有武术在身,所以照片上的他们身形矫健,步履如飞。有趣的是,两人用一根扁担挑着作战所用的武器,包括3枚地雷、德式木柄手榴弹,还有挖坑埋雷用的铁铲。估计这种方便而且适合中国农民的携行方式会让各国正规军泪流满面,加上他们背负的步枪,对于打一场骚扰战颇为齐全。

桑岛在《华北战记》一书中描述了八路军的地雷战。1942年,桑岛被征召从军,到山东与中国抵抗力量作战,和地雷打交道有好几次。如一雷炸死炸伤九名日军的战斗,发生在1943年5月。桑岛这样回忆:“连续参加讨伐已经达到了2个月,这次作战渐近尾声。5月31日夜里3点,部队再次从大辛店向西南方出发。我因为过于疲惫,在行军中居然睡着了,而且在昏昏沉沉的状态中走了大约1个小时。突然,‘轰’的一声巨响把我从梦中唤醒,惊异中抬头看去,正看到眼前一根10米高的巨大火柱腾空而起。与此同时,感到我身边有人倒地并发出叫声。但是,夜暗中我无法看清他们。三木卫生军曹急忙从军医背囊(日军卫生士官的偕行装具,用于放置抢救和应急处置的医疗用品)中取出手电,光线下可以看到约有10名官兵倒在地上痛苦挣扎。经过确认,无线电通信班所有人员,包括北拮班长以下9人均为地雷所伤。

由于这一事故(日军总是把遭到地雷的攻击称为“事故”,而不视为作战也是件很有意思的事情),这两个小队返回之前,整个讨伐队只能留在原地休息。这样又足足等待了3个小时。仅仅两三名八路军,就把一个大队的讨伐队折腾得狼狈不堪,真是不知如何形容才好。

这次事故遇到的不是普通压发地雷,而是拉发地雷。使用拉发地雷,是八路军作战效率很高而日军甚为恐惧的一种战术。虽然这种战术主要是民兵使用,但华北的日本军队因为这种战术产生的牺牲者比比皆是。

右一:这张照片反映了八路军拼刺技术的独特之处。教练员手持的教练棒与戳刺靶相结合,这是苏军的标准刺杀训练方式

右二:演习中的急救站

右三:两名自信的地雷战“专家”

美国记者眼中的八路堪称军容严整

这一战术的作战模式大致是这样的——夜间,监视并发现日军讨伐队从宿营地出发,八路军会派出两三名奔跑迅速的民兵,预先赶到日军进发的前方线路上等待。他们在路上埋设地雷并盖上伪装网,布置拉火索。为了达到“一击必杀”的目的,他们借助遮蔽物在不过10米远的地方隐蔽,其目标通常选择骑马的日军军官。他们会在目标踏上地雷的一瞬间,拉发地雷并伴随着爆炸一跃而起,如狡兔般脱离。由于他们熟悉地形,要想抓住他们实在并非易事。但显然这种任务,如果不是特别敏捷和矫健的人也是无法完成的。

(《坦克装甲车辆》2015年第24期)

猜你喜欢
游击队员苏军八路军
白发满头终不悔 愿化甘霖润“蓓蕾”——老游击队员钟梅英用爱温暖新生代
突发横财
五十年代学习和借鉴苏军的回顾与思考
朝鲜战场遇苏军
忻口会战中的八路军
对八路军留守兵团几则史实的考证
八路军、新四军拥有哪些武器装备?
三十年代苏军的现代化建设
八路军留守兵团
毛岸英曾被授予苏军中尉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