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可能还没你吃得好

2017-11-28 08:01
新传奇 2017年41期
关键词:太监皇帝

古代皇帝可能还没你吃得好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古代皇帝拥有天下最好的食材、最棒的厨师、最佳的服务,应该每顿饭都吃得舒坦至极才对。但其实电视剧里都是骗人的,他们吃的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好,饮食生活也很无奈……

吃不到新鲜玩意

在推崇“民以食为天”的中国,帝王们当然对饮食格外讲究。从北齐开始,光禄寺成为专门负责宫廷饮食的机构,这种设置延至清代。隋唐还开辟了第二个御膳机构——殿中省尚食局。

大家从明清影视剧中熟知的御膳房,就是专门负责皇帝饮食的机构。御膳房下设荤局、素局、挂炉局、点心局和饭局五局。不仅机构庞大,而且人员众多,光“养心殿御膳房”就有220多人的编制,可见帝王家对吃有多重视。

清代宫廷膳食在数量和品质上,都可称得上“中国宫廷之最”。清朝标准御膳,每顿饭有120道菜,要摆三大桌。此外还有主食、点心、果品等。

后来,有的皇帝觉得这样太浪费,菜谱变少,120道减为64道;奕詝当皇帝时的咸丰年间,又减为32道;奕詝死后,垂帘听政的慈安太后,再减为24道。慈安太后死后,独揽大权的慈禧太后又恢复了每顿饭百道大菜的老规矩,一顿饭少说要花200两银子。

以“满汉全席”闻名的大清堪称舌尖上最腐败的时期。据乾隆时期李斗的《扬州书舫录》中记载,满汉全席共有冷荤热肴196品,点心茶食124品,共计320品。这320道菜包罗万象,山珍海味,飞禽走兽,应有尽有。如鲍鱼、海参、鱼翅、熊掌、猴头等各种高档食材。在烹饪技法上,也是煎炒烹炸炖、蒸烧烤煮,样样俱全。

但是,由于古代科学技术还不发达,那时还没有温室大棚栽培和先进的保鲜技术,如果皇帝突然提出要吃什么新鲜东西,就会给御膳房带来无穷的麻烦。比如明代隆庆皇帝特别喜欢吃驴肠,开口要了几次。虽说皇帝也不是天天吃驴肠,但御膳房还是要每天杀掉一只驴准备着。所以,从此北京的驴子一年要少300多头。

这还是驴子,要是皇帝哪天吃中了一块鲸里脊,又该如何应对?所以最深谋远虑的办法,就是不让皇帝吃到这些新鲜玩意,而是陷入猪肉、鸡肉的海洋不能自拔。

皇帝吃不过瘾就罢了,还要担心被毒死。过去通常有两种办法,一是在皇帝用膳前让别人先尝;再是餐前验毒,常用工具就是银器。图为现代影视剧照

《鹿鼎记》里,御膳房的太监就给韦小宝传授过这个“最佳生存策略”:“太后和皇上的菜肴,一切时鲜果菜,都是不能供奉的。至少呢,有些一年之中只有一两月才有的果菜,咱们就不能供奉。”否则的话,倘若皇上吃得入味,夏天要冬笋,冬天要新鲜蚕豆,大家何以自处?所以,那些一年只有一两个月才有的果菜,皇帝一般是吃不到的。

皇帝难道就吃不到好吃的菜了吗?——当然不是!

那碰到好吃的菜可以大快朵颐了吧?——想得美!

皇帝吃饭有个“吃菜不许过三匙”的规矩,无论什么菜,都不能连吃三口,吃过三口的菜立即撤下。因为皇上爱吃不爱吃的,都不能让外人知道。一来怕有人投毒谋害皇帝;二来是不想传出宫后有人假借御膳之名招摇撞骗。

皇上用膳时,眼睛看了哪个菜,旁边的太监就会用羹匙舀进布碟。如皇帝说句“这菜不错”,太监再舀一次后,边将这菜往后挪。假如连吃了三口,太监头就会喊一声:“撤”,此后十天半月就不会再有这道菜。

吃的都是“样板菜”

据爱新觉罗浩(溥仪的胞弟溥杰之妻)在《食在宫廷》中描述:“主理清朝皇帝事务的最高机关是内务府,膳房归内务府所管。膳房下设荤局、素局、挂炉局、点心局和饭局五局……”

五局各司其职,但对烹调都有严格的规定,包括不许任意配搭、调料单一、主客分明,即主菜是什么就要突出其味不可乱来。再好的厨子,不让其发挥即不可创新也不可改变,可想而知吃的有多乏味。

好不容易乾隆年间,扬州盐商美食名满天下,也传到乾隆帝耳边了,他下江南时就专门要尝尝盐商们的手艺,可吃了半天也没尝出什么惊喜。原来,太监们怕万岁爷喜欢上这口味,回宫后还想吃,宫里又做不出来,于是暗暗搞鬼,在所有的菜里统统都多加了一大勺糖,难怪吃不出美味来。

早期,帝王吃饭时还会有乐队助兴,后来的皇帝只有寿诞或庆典活动的餐会上,才会用乐。但吃饭时摆谱,却一直被发扬光大,直到晚清仍是如此。所谓的“摆谱”,就是文章开头提到的摆菜谱。

皇帝吃的菜多,但规矩更多。皇帝每天的膳食先由御膳房官员开列出膳单,经内务府主管大臣审阅备案后才能烹制。

清末代皇帝溥仪在其自传《我的前半生》一书中讲道:“饭不叫饭而叫‘膳’,吃饭叫‘进膳’,开饭叫‘传膳’……我吩咐一声‘传膳!’,跟前的御前小太监便照样向守在养心殿的明殿上的殿上太监说一声‘传膳!’殿上太监又把这话传给鹄立在养心门外的太监,他再传给候在西长街的御膳房太监……这样一直传进了御膳房里面。不等回声消失,一个犹如过嫁妆的行列巳经走出了御膳房。这是由几十名穿戴齐整的太监们组成的队伍,抬着大小七张膳桌,捧着几十个绘有金龙的朱漆盒,浩浩荡荡地直奔养心殿而来。”

但皇帝吃的饭菜不过图个排场和程式而已,溥仪在书中也写道:“这些菜肴经过种种手续摆上来之后,除了表示排场之外,并无任何用处。它之所以能够在一声传膳令下,迅速被摆在桌子上,是因为御膳房早在半天之前或一天以前就已做好,煨在火上等候着的……”想想真是索然无味。

“吃独食儿”的寂寞和无奈

一国之君的皇帝,为了和下属搞好关系,也常常请客。只不过,皇帝请客称为“赐食”。所谓“赐食”,就是皇帝笼络或奖赏下属,而赏赐的一顿饭或吃的东西。不过,吃皇帝请的饭并不是一件舒服的事情。

据《史记》记载,西汉初年有一个大臣名叫石奋,他的姐姐是刘邦的妾室。石奋退休赋闲在家,每遇皇帝赐食,都毕恭毕敬品尝,如同皇帝亲临身边:“上时赐食于家,必稽首俯伏而食之,如在上前。”“赐食”是恩宠。受赐者必须恭敬,跪趴着,肯定吃得不舒服。

明朝“大宴仪”开宴时,由仪礼司奏请皇帝升座。皇帝走出,大乐立即奏响,待皇帝升座之后,乐止。随后鞭炮鸣响,皇太子、亲王等依次上殿。再下来四品以上文武官由东西入,立殿中,五品以下则只能立于殿下。

百官行赞拜大礼后,开始九轮敬酒。每一轮敬酒,仪式同初轮相同,依样画瓢作一遍。九轮之后,光禄寺收御爵,序班收群臣盏,进汤。到这个时候,估计所有的人都被折腾的饥肠辘辘。

皇家自称孤家,按宫廷礼仪规定,皇帝在专设的桌子前单独进餐,民间称为“吃独食儿”。虽然皇帝喜欢吃独食儿,但吃饭时不会就他一个人,旁边会有侍候的宦官——侍膳太监,不远处还会站着听赏的人,如宠臣、皇子。

皇帝不想吃,或是一时高兴,更多时候是吃不完,就会把美食赏赐下去。被赏的人只能在另设的桌子前,站着吃完。

很多清宫电视剧中皇帝与皇后或妃子同餐,其实这都是不对的。宫中讲究严格的等级关系,皇帝和各皇妃都是在各自宫中吃饭,很少同桌。只有在除夕夜这天才是帝后妃嫔团聚的日子,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年夜饭。

中国人吃饭格外看重亲友欢聚、交流感情。但皇帝不行,他享受不到饮食中的天伦之乐,即使召来后妃陪膳,她们也要谨遵君臣大礼,一本正经地吃饭,多没意思。

(《另类历史:帝王秘事》,湖北人民出版社,倪方六/著)

猜你喜欢
太监皇帝
皇帝需要帮忙吗
太监并非中国特产
女皇帝
皇帝怎么吃
皇帝需要帮忙吗(下)
明清太监也读书
宦官的职责:负责生活起居
宦官的职责:洒扫庭除
一个字的笑话
“宦官”与“太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