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是怎样从中国大规模消失的

2017-11-28 08:01
新传奇 2017年41期
关键词:象牙岭南大象

大象是怎样从中国大规模消失的

中国人把大象视为吉祥、太平的象征。人们不但把象牙当成珍贵的土产,还训练大象作战。然而,汉代以后,大象的数量开始急剧缩水。如今,只有云南西部及西南部,仍有极少数野生象群活动。

曾是中国传统吉祥物

大象,在东方文明古国中享有崇高的地位。中国人把大象视为吉祥、太平的象征。

据历史文献记载,在距今三千多年前,“象文化”是古代殷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人不仅自己捕猎大象,其周边属国也把大象作为贡品进献。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河南省的“殷墟考古”出土了大量象牙、象骨等文物,进一步佐证了历史记载,说明野生亚洲象也曾活跃于黄河中下游地区。

有学者认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驯服大象的人是舜,其依据是流传已久的“舜象传说”。这个传说最早见于《尚书·尧典》,后来《孟子》和《史记》有更加详细的记载,汉以后便家喻户晓。这个传说的大致内容是:舜的父亲名叫瞽叟,是个瞎子。舜生下来不久,他的母亲就死了,瞽叟又另外娶了一个妻子,生了一个儿子,名叫象。

《尚书·尧典》称瞽叟“顽”,象“傲”,他们曾两次设计谋杀舜,一次叫舜上屋顶“涂廪”然后在下纵火焚廪,另一次叫舜浚井然后落井下石,但两次都被舜成功逃脱。这本来是令人难以忍受的事情,然而舜在事后毫不计较,依然孝顺父亲,友爱兄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化了他们,使象改邪归正,史称“虞舜服象”。

古代商民族能驯服大象,大象自然也成为商民族的吉祥物。在商代青铜器中,就出现了大象的造型,其中最著名的是象尊。

象牙也是古代先民的吉祥物。古代蜀国先民手持象牙的意义现在仍是个谜,但后人一直当象牙是吉祥物,认为象牙有辟邪的作用,古人一直相信象牙筷子能探知食物中是否放了毒药。

象牙雕刻艺术在我国也有着悠久而辉煌的历史,始于新石器时代,江南地区的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双鸟朝阳”蝶形器就是象牙制作的,良渚人也在象牙上雕刻神人兽面纹,这些纹饰都有特殊寓意。象棋在古代用象牙做成,象棋因此得名。辽、金、元、明、清历代帝王都把象牙作为皇家用品,明代的果园厂和清代的造办处都有为皇宫做象牙制品的作坊。明清时期寓意吉祥的牙雕精品很多,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泰国军队表演古老大象兵长矛对刺

除了制作“象文化”工艺品外,商人还掌握了训象技术,频繁将大象应用于战争。这一传统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多有反应。另据《吕氏春秋》记载,商纣王末期的远征中,商朝军队携战象大举进攻“东夷”(商周时期居住在黄河与淮河之间的一个民族)。周武王就是趁着这个机会进军殷都,灭亡了商朝。

汉代以后数量急剧缩水

西周建国初期,其宫廷文化保留了许多殷商“象文化”的影子。在许多盛大的军事活动中,武士们不但要表演“象舞”,还要演奏“象乐”。但是,自周懿王以后,西周的象文化开始逐渐衰落,再未出土过和大象有关的工艺品。

周朝“象文化”之所以消失,很可能跟大象数量的减少有关。例如,《孟子》认为,是周公把虎、豹、犀、象等猛兽都赶出了周国境内。虽然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对西周的描述可能带有夸张的想象,但那时的北方人确实已经对大象非常陌生了。《韩非子》就指出:(战国时期的)北方人很少看到活着的大象。当他们得到死象的尸骨后,就按照图画想象大象活着时的样貌。所以人们习惯把所有想象中的东西,都称之为“象”。

大象从黄河流域绝迹后,在江淮流域仍有不少分布。春秋战国时期,江淮流域的楚、吴、越等几个国家都盛产大象。他们不但把象牙当成珍贵的土产,还像商代人一样训练大象作战。春秋末期,吴楚争雄,楚军就曾使用战象来恐吓吴军。

汉代以后,大象在江淮地区的数量开始急剧缩水,只在云贵、岭南等更偏南方的地区还有大量分布。汉代的西南和岭南各蕃国常把大象、象牙作为土产向中原朝廷进贡。东汉成书的《说文解字》也认为大象是“南越之大兽”。这些都反映出汉朝境内大象数量的稀少。

不过,从三国到南宋,在岭南以北淮河以南的广大区域中,野生大象并没有彻底绝迹。我们今人熟知的“曹冲称象”的典故,故事中的大象就是从孙吴政权进贡而来。

元代以后从岭南以北消失

在南北朝时期,史籍中不时出现有关野生大象的记录。梁元帝时,吴郡、淮南还有数百头大象,常侵入人类居住区破坏房屋。

到唐代时,帝国势力延展至中亚,中国人有幸见到了印度、阿拉伯等地的外国大象。唐人拿它们和本国大象做对比,认为印度、阿拉伯的大象多是白色的,而楚、越地区的大象多是青黑色的。这个对比说明,唐代的楚越地区仍有大象分布。

哪怕是到了宋代,五岭以北有关大象的记载还是史不绝书。建炎三年(公元962年),有野生大象闯入黄陂县(今武汉黄陂区),平时藏匿在树林里,靠偷吃农民的庄稼为生。之后大象流窜作案,先后跑到安、复、襄、唐等州偷吃民田。直到第二年十二月,才在南阳县(今河南省南阳县)被衙役逮住。乾德五年(公元967年),甚至有大象溜到了开封附近。

然而,北宋之后,江淮地区的大象彻底绝迹,史籍中再未出现相关记载。

南宋时期,野生大象虽然退出了江淮,但在岭南以北的福建,其种群仍很繁盛。

福建地区盛产大象,这在北宋就有记载。当时福建西南部的漳州漳浦县连接潮阳,向来有许多野生大象。这些大象往往十几只结成一群,过着远离人类的野生生活,不会主动与人类发生冲突。只是偶尔有一些性格孤僻的独身大象,可能主动袭击人类。

可是,到了南宋,人象矛盾逐渐尖锐起来。漳州境内的部分民众,庄稼经常被大象啃食践踏。农民本来有能力用弓矢射杀大象,怎奈朝廷常常派人索要象牙,官吏趁机害民,以至于民众苦于官吏的迫害,反倒不敢射杀大象了。

直至南宋末年,史料中还能看到把大象当作福建特产的记载。这意味着,大象从岭南以北消失,恐怕要算到元代以后了。

在元明清三代,中国的大象主要产自岭南地区。公元1653年,南明李定国部在广东肇庆进攻清军,就曾使用过大象。清代康熙年间,平西王吴三桂起兵造反,派军队进入湖南地区,也曾从岭南带来四十五头大象。

大象从岭南绝迹的具体时间已不可知,但大约发生在二十世纪是没有疑问的。因为直至清末时期,仍有人在广西地区目睹过大象的身影。依据简单的逻辑推断,在人类的人口没有大幅度增长的前提下,大象在岭南地区的生存环境应该不会有太大变化。如今,只有云南西部及西南部,仍有极少数野生象群活动。

(《福建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4期等)

猜你喜欢
象牙岭南大象
忆岭南
一根象牙筷
粉色象牙梦
岭南建筑的前世今生
雨岭南
象牙长啊长
不辞长作岭南人
大象无形
认真的大象
象牙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