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救亡歌曲民族调式的研究

2017-11-28 22:30高茜
青年时代 2017年29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

高茜

摘 要:抗日救亡歌曲是我国音乐史上浓墨重彩的一部分,极具中华民族音乐特色。我国的民族调式在抗日救亡歌曲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充分的体现,因此,对抗日救亡歌曲中的民族调式进行探究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就民族调式在抗日救亡歌曲中的发展、抗日救亡歌曲中民族调式的分类、抗日救亡歌曲民族调式色彩的形成、民族调式对抗日救亡歌曲的不同作用以及风格影响等几方面进行了系统分析。在学习抗日救亡歌曲的过程中,民族调式属于重点与难点,是相对复杂繁琐的领域,本文旨在为广大抗日救亡歌曲的学习者提供系统分析的民族调式理论基础。

关键词:抗日救亡歌曲;民族调式;中华民族

一、民族调式在抗日救亡歌曲中的发展与傳播

在了解了抗日救亡歌曲中民族调式的分类和抗日救亡歌曲民族调式色彩的形成等之前,我们有必要来探讨民族调式在抗日救亡歌曲中的发展与传播。毋庸置疑的是,我国的民族调式早在古代便已形成,在抗日救亡时期我国将传统民族调式融合进了抗日救亡歌曲之中,使抗日救亡歌曲富有民族调式色彩[1]。抗日救亡歌曲是我国近代历史发展的长河之中一种必然出现的文化现象,自从“9·18”事变爆发之后,我国遭受到了日军全面入侵,全面抗战救国成了全体中国人的目标,就在这种环境下,抗日救亡歌曲应运而生[2]。但是对于“抗日救亡歌曲”这一个概念的具体定义目前还不能够达成一致性的认识,从时间区间来看,有一部分人觉得指的是八年抗战期间所创作的能够激起中华民族抗日士气的歌曲;也有一部分人认为,从“9·18”事件爆发后,日军入侵中华大地到抗日战争完全胜利,所创作的以挽救民族为核心的歌曲都是“抗日救亡歌曲”,本文所叙述的时间和内容范围大多属于后者[3]。

我国民族调式在抗日救亡歌曲中的运用与发展是一种必然趋势[4-5]。20世纪初期是我国音乐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许多音乐学院先后创立,培养了一大批音乐人才,为我国民族调式在抗日救亡歌曲中的运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抗日救亡歌曲中民族调式的分类

抗日救亡歌曲大多是以五声调式为核心的,五声调式是由一个音开始,之后向上推纯五度,根据这样的关系逐个递推,继续生成,就推出了宫、商、角、徵、羽等一系列音高不同的民族调式。这一系列民族调式在抗日救亡歌曲中相辅相成,有着各自的优势,又彼此之间紧密关联。

(一)平调类和界面调类

在抗日救亡歌曲民族调式中,五种调式根据五声调式的特点就能够分为不同色彩的两个大类,即平调类和界面调类。根据这两个大类的各自特点,从民族调式色彩的分析中能够得出,平调类包括平调、上平调以及平调类界面调。这就意味着,这种色彩音的构成能够获得强烈的平调类色彩,例如,抗日救亡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等。若是处于主音之下的色彩音是大二度的,如此这样就组成了界面调类的色彩,比如《救亡进行曲》《反扫荡》等具有这类典型特征的抗日救亡歌曲。在抗日救亡歌曲的五声调式中,平界面调同时具有平调类的调式音阶特征和界面调类的调式音阶特征,这两个特征在其上交相呼应。从这些特征可以知道,平界面调是属于色彩各异的平调类和界面调类民族调式,具有多重的音乐特征。

从以上叙述可以看出,在抗日救亡歌曲中,所使用的平调类和界面调类民族调式,在表现色彩的大方向上基本一致,但是存在着色彩音方面的不同,从而使它们分成了两种不同的民族调式。无论是哪一类民族调式,在抗日救亡歌曲中都有着很强的运用性,它们有着各自的特征,但是当它们汇总在一起成为乐章的时候却能够在总体上达成完美的统一。

(二)“宫、商、角、徵、羽”等民族调式

1.宫调式

宫调式中不具有下属到主的音调基础,因此,需要利用一些其他的手法进行弥补。也正因如此,“S”的运用必须具备条件性,但是对于纯五度会造成一些不便,所以无法成立,为了弥补这方面的缺失,常用其他级代替。考虑到属和弦和商和弦的三音都是“间音”,意义相对较弱,造成的影响不明显,有时候可以忽略不计。但是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如音响空洞、缺乏丰满性。为了弥补这些不足有时候也可以用替代音形式组成五声式和弦。由于属和弦的三音是“间音”,又由于变宫音处在和弦的五音时不会明显凸显出来,故而经常用角和弦代替属和弦。三音的和弦在宫调式可以适当省略,当九音向上进入主音时,可以看作为复合和弦,如图1所示谱例就使用了这种和声手法。

在抗日救亡歌曲中,除了常用的主和弦和羽和弦,还用了大商和弦、角和弦等。然而没有使用“间音”上的和弦。常用其他和弦代替变宫到宫的和弦,这样生硬感才得以减弱。和声写作与旋律音调在风格上也令抗日救亡歌曲具有统一性。

2.商调式

商调式主和弦的三音为“间音”,对于这种“间音”的处理方式不止一种。其中经常使用的处理方式有如下两种,一种是将三音省略掉,另一种是将四度、五度叠置起来,用这两种手法进行处理最为自然。在此调式中,有没有三音对和弦的饱和性有着一定的影响。调式的饱和性将影响和弦的音高,饱和性过强会导致音高增强,局部地方将会以不和谐的方式突显出来;饱和性不足会导致音高减弱甚至消失,局部地方将会显得有所淡化甚至缺失。在抗日救亡歌曲的内容表现上也受到一定的局限,尤其是三音在和声进行中凸显力量的地方必不可少。

商调式具有大调色彩大部分源于它的主和弦是大三和弦。大三和弦属于和弦中色彩十分浓厚并且具有很强展现力的一种和弦,它具有与羽调式类似的基本语汇。大三和弦与主音并行,且其上行与下行都围绕着主音进行,保证了核心音调的进行,突显出激昂的音乐情感。

商调式的属和弦和宫和弦是最无法取代和被一致肯定的两个和弦,它们之中只要有一个缺失,就无法使乐曲顺利进行。尤其是它们两个彼此连接的时候,属七和弦在商调式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商调式的这两个和弦组合起来以后具有很强的色彩音效果,在谱例中也很容易被一眼识别出。如图2所示谱例旋律就属商调式。endprint

下属和声中经常使用到角和弦且较为和谐,它能够直接进入主和弦当中。并且它的升级音也是较为和谐的,升级音往往比原本的音具有更加强大的渲染效果和震撼力。宫音的升高一方面使和声的色彩效果更为浓烈,另一方使和声的功能性更为突出,令抗日救亡歌曲的民族风味更加鲜明。

3.角调式

角调式不具有支撑主音最强的音,这使得它的属和弦存在缺陷,更有可能无法构成属和弦。当属和弦存在缺陷的时候,如果出现过度突出下属功能的现象,就会使得旋律与半成调式类似。这也就意味着当抗日救亡歌曲的旋律使用到羽调式音调的时候,为了避免出现不必要的问题,常常倾向于将肯定羽音(下属音)作为主音。在和声使用中有很多使用到羽和弦的时机,但这不意味着羽和弦可以主观地进行添加和删减,而是要在前后对比目标羽和弦所占的重要程度之后再作判断。因此,在适当的情况下,有必要以降低羽和弦的稳定度这种方式来达到这个目的。

如图3所示谱例故意突出了角音的核心意义,合理地确定主音避免了许多可能出现的问题,再加上商和弦、角和弦以终止式进行,更加强了角调式的色彩以及在音乐中的重要地位。

图3 角调式谱例

4.徵调式

在徵调式中,以三度叠置为基础的和声与五声旋律相互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如果不合理处理这些矛盾,将极大地影响到乐曲的演唱效果。适当对属到主的进行用某一些方式进行优化处理,例如,将三音和弦、替代音和弦、综合调式等省略掉,以及进行风格性处理都能够很大程度减弱这些干扰。具体使用哪种方式进行处理还要结合在乐曲中的位置、前后和弦的种类、所要偏重的调式色彩等,不同的处理方式虽然都能达到很好的优化效果,但是它们所侧重的方面有所差异。羽和弦、宫和弦和角和弦这三个下属系统和弦都可使用,并且对于特定的民族调式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但要控制下属和弦(宫和弦),最好避免下属到主的进行。

如图4所示谱例的徵调式旋律为五声调式。第一句的高八度变化反复形成了第二句。终止式中为了缓和“间音”(变徵和变宫)所带来的不和谐感,插入了角和弦进行过渡。

5.羽调式

羽调式和声是最容易掌握的民族调式,各功能组的和弦都可以与羽调式和声顺利地进行组合,超强的融合性使羽调式和声得到极其广泛的应用。

考虑到属和弦自身的性质,以“间音”为五音在抗日救亡歌曲中出现较为和谐,在主和弦中起到直接的支撑作用。“变宫音”在角和弦中的运用也能够显得十分协调,并且能够运用在较为广泛的和弦之中。经常使用忽略三音处理方式能够使抗日救亡歌曲具有色彩对比效果,尤其是在以下属音作为根音的和弦中运用十分广泛。另外要注意,运用时要对民族调式进行一些风格性的处理,在风格上统一化。

如图5所示谱例为羽调式,旋律为五声调式,和声采用羽调。羽调式的合理运用对抗日救亡歌曲中激昂情绪的传达起着比较大的作用。总体来说羽调式有完备的和声功能,与自然小调有着很多的共通点。

三、結语

在抗日救亡歌曲中民族调式的运用是决定歌曲整体特点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同时,在音乐的科学当中,民族调式也是相对复杂繁琐难懂的领域。本论文旨在为我国抗日救亡歌曲的民族调式研究尽绵薄之力,也为更深入地探索我国抗日救亡歌曲的民族调式作贡献。

参考文献:

[1]梁茂春.中国音乐史上的辉煌篇章——抗日救亡歌曲[J].百科知识,1995(8).

[2]袁斌业.抗战时期对外译介的中国抗战歌曲[J].上海翻译,2005(3).

[3]李重光.基本乐理[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4]樊祖荫.中国五声性调式和声的理论与方法[J].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5]刘正维.中国民间音乐调式体系与调式分布[J].交响,2002(1).endprint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
傈傈族创世史诗里的中华民族
体育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哪项世界遗产被 誉为“中华民族不 屈的脊梁”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聂耳,你是中华民族的英灵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
论党的领导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
继承伟大抗战精神 实现中华民族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