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高校贫困生感恩意识缺失问题的探析

2017-11-28 09:53邵英杰温洪亮何世杰罗昭娜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7年30期
关键词:感恩意识贫困生道德教育

邵英杰+温洪亮+何世杰+罗昭娜

摘 要 文章分别从个人、家庭、社会、高校等层面进行探析与思考,并提出高校应当结合思想政治渠道,加大感恩文化宣传力度、打造感恩教育平台,多种手段增强高校贫困生的感恩意识,并付诸实践。

关键词 贫困生 感恩意识 道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61 文献标识码:A

从某种程度上讲,贫困生相对处于被施恩的地位,如果一个人受人之恩却不懂感恩,则无论从人性、情义和心理角度来说都是有不足的,对于其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都极为不利。因此,感恩教育是高校贫困生思想品德教育必须补上的重要一课。

1加强高校贫困生感恩意识教育的意义

1.1感恩教育有助于贫困生拥有健康心态

培育感恩的健康心态有利于大学生保持心理平衡,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挫折,开放包容的态度接纳社会和他人,有利于他们健全人格的形成。

1.2感恩教育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高校感恩意识的思想教育可以培育学生的感恩意识,进一步固定化为理念,成为成长中的奠基石,让贫困生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懂得知恩图报,感谢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同时去帮助、关心他人,用自己的爱心去拥抱社会,尽自己所能去奉献施与。

1.3感恩教育有利于弘扬中华传统民主美德

部分贫困生对知恩图报等传统美德缺乏足够的认识,把他人的帮助和关怀当做理所当然的事情,这完全背离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要求,缺乏感恩意识的人不在少数。因此,高校需加强感恩教育,强化贫困生的感恩意识,让他们学会知恩图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2分析高校贫困生感恩意识缺乏的原因

2.1学生个人感恩意识缺乏

作为高校的弱势群体,贫困生在学习、生活、个人发展等方面稍处于劣势,他们的心理情绪可能会不稳定,容易将某件事情的失败归因于外界客观条件,甚至抱怨命运的不公,不能客观公正的审视自己,寻找正确的解决办法。部分贫困生在受助后,一方面与生活环境的人有一种隔阂,认为别人的帮助只是出于同情怜悯,对自己受助感到自卑。受内心自尊的作祟,他们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是贫困生,认为这样是低人一等,自然在内心上难以懂得知恩图报。另一方面,因社会贫富差距越来越大,部分贫困生无形中形成仇富心理,很难产生报恩之心。一些贫困大学生容易把自己家庭的贫困归结于社会资源的分配不公,认为社会亏欠他们的。所以,他们会认为社会和他人给予他们的帮助和关心是理所当然,感激是不必要的。

2.2家庭教育不足

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家庭教育的缺乏和错误在一定程度上引起贫困生感恩意识缺乏。一方面,一些贫困家庭的父母为了生计忙于奔波,没有顾及到孩子的思想道德教育,觉得孩子取的好成绩,上了好大学,找份好工作,其他的都不重要,从而忽视对子女的思想品德教育。再者,贫困家庭的父母认为虽然家庭经济不好,但还是愿意请其所能满足孩子的需求,而父母却很少教育子女知恩图报,慢慢地小孩便形成“等、靠、要”的不良习惯。另一方面,父母本身不能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生活的遭遇,经常在自己孩子的面前抱怨各种社会的不公,将原因归结社会和他人。

2.3高校感恩教育的忽视

在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形成中,一些高校教育者并没有给予学生有效的指引,致使一些贫困生的价值观走下滑坡。部分高校在德育教育过程中,回避现实的客观存在而采取物质与精神二分式教育,过于注重教育的功利性,而忽视育人功能。在长期缺乏有效的基本礼仪教育和培养的环境中,出现受惠不思报恩的现象,也是不知要报或不知如何报的后果。同时,多数高校资助政策规定的权利与义务并没有有机地相结合起来,对学生考核和权衡也往往流于形式。

2.4社会因素的影响

当今社会充满各种不良的影响,加上媒体的夸张报导,导致为社会奉献的人越来越得不到相应的尊重,给刚接触社会不久的学生带来不少负面的影響,出现一系列人生理想动摇,价值取向偏差,感恩意识缺乏等问题。

3实施感恩教育以促贫困生的健康成长

3.1给予高校贫困生心理关怀

高校应当关注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因为他们受各种因素影响,心理上容易产生自卑、狭隘、封闭等不良心理。相对而言,贫困生是生活中的弱者,他们不仅需要物质上的资助,更需要精神上的支持和心理关怀。

3.2加强学生感恩意识并内化为品质

高校老师可以借助思想品德理论课教学平台,在教学大纲中增加感恩意识的内容,在课堂中除教授理论知识外,还要有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懂的要用感恩之心去体会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3.3将感恩教育融于生活实践

感恩是一种心态,一种品质,感恩教育更是言传身教的育德活动,实施感恩教育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感道德。大学生的感恩教育需以实践活动为中心,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自我感受,凸显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性效应。

3.4弘扬继承古今中外的感恩文化

高校要善于整理出古今中外的感恩文化的精髓并加以宣传和学习,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将感恩意识灌输到学生的美好心灵根苗中,从而树立贫困生的感恩意识和责任意识。

通讯作者:刘辰,男,1988年5月,助教,研究方向:教育学哲学。

参考文献

[1] 阳剑兰.高校贫困生感恩意识缺失与教育[J].理论观察,2009(04):123-124

[2] 袁小平.高校受助学生感恩教育的现状与思考—基于N大学的调查分析[J].中国商界,2010(12).endprint

猜你喜欢
感恩意识贫困生道德教育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浅谈幼儿实施感恩教育的几种途径
亲缘感恩教育研究浅析
如何对幼儿开展道德教育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成人:道德教育的使命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
结对"百千万"情暖贫困生
克力朩倾心捐助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