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教学法的应用研究

2017-11-28 15:42张骞
青年时代 2017年29期
关键词:发现学习人本主义

张骞

摘 要:沉默法(The Silent Way)是美国心理学家兼数学家凯莱布·加特尼奥(Caleb Gattegno)于20世纪60年代创造的一种语言教学法,其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尽量保持沉默,并在各种简单、直观教具的辅助下来调动学生积极性,鼓励学生尽可能地多思考、多开口说话,由此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本文着重探究此法是以何种具体方式来达到教学目的的。

关键词:凯莱布·加特尼奥;沉默教学法;人本主义;发现学习

一、前言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大大加强了各国之间的交流,人们发现像语法翻译法这样一些传统的外语教学法已远远不能满足时代的需要。为了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也为了更加满足学习者的需求,让学习者更加充分、积极地参与到语言学习中,外语界开始寻求一种新的外语教学方法。沉默法,顾名思义,这种教学法主要倡导教师在课堂上应尽量保持沉默,运用精心设计的彩色积木、彩色译音卡和词汇挂图等直观教具来示范单词、词组和句子,由此让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在当时,大多数人更加关注像“直接法”那样“自然”的方法。“自然”,是指像婴儿学习母语时那种自然的习得过程。加特尼奥却指出,二语习得是一个完全不同于母语习得的过程,在学习一门外语时,学习者已有的知识储备并不能像在母语习得过程中那样发挥作用。教学理念的不同也导致了不同教学方法的产生和运用,加特尼奥认为成功的学习是学习者在不断自我认知和主动练习中完全沉浸在语言习得中的一个过程,其更加注重学习者自身的自主学习和付出。加特尼奥提出沉默教学法,就是因为他认为教师的“沉默”是学生学习的最好途径,在教师尽可能沉默的环境中,学生可以全身心关注于当下要完成的课堂任务并且积极自主思考如何完成。

20世纪60年代初出现的转换生成语言理论家们开始把注意力转向对人类认知能力的研究,他们认为语言不应仅仅被看作是消极的习惯形成之后才有的产物,而更应该是学习者在积极认知过程中所掌握的规律形成后的产物。尽管加特尼奥的方法并不源于转换生成理论,但其在方法中强调学生认知能力的重要性使他在语言领域研究中占有一席之地。此理论于20世纪70年代受得外语界的广泛关注,而后日渐成熟并跻身于八大外语教学法之列。

二、沉默教学法的概述

(一)沉默法的理论基础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外语言教学广泛提倡“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人本主义观点与之不谋而合。作为人本主义的代表人物,卡尔·罗杰斯认为,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以下四个方面应包含在学习的核心内容中:自我完善的人、学会如何学习、学习的环境和自我授权。从人本主义的角度出发,学生不再只是被动地接受,他们被赋予权利去自发地、自主地学习,正是因为教师的“沉默”,学习者需要积极与其他学习者协商、合作,并更多地去自我思考和发现。社团语言教学法和沉默法是人本主义教学观发展出的两种教学法,沉默法因其鲜明理念作为代表位列八大教学法之一。

(二)沉默法的产生和特点

最初,加特尼奥是一名语文阅读和数学课程设计的教师。在一次观摩课中,名叫乔治斯·克塞莱尔的教师运用积木(木块或木条)上课使其受到启发,进而萌生了用彩色木块和彩色卡片进行语言教学的想法,随后创立了沉默教学法。加特尼奥认为,学习者应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创造问题,摆脱过去的死记硬背和重复知识点。而彩色木块和彩色卡片这些直观的实体教具可以引导学习者更好地联想和理解知识点,激发学习者的兴趣和创造力,从而让学习变得水到渠成。在此,精心设计的教具是沉默法的一大鲜明特点。

本杰明富兰克林写道:“Tell me and I forget, teach me and I remember, involve me and I learn”,这句话极好地阐释了沉默法的本质。在沉默教学法的课堂中,教师要尽量少说话,给予学习者更多的机会去自主发现和解决问题,即从过去的“以教师为中心”解脱出来,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这是沉默教学法的第二大鲜明特点,也就是教师角色的转变。

为了使学生尽可能地参与到课堂活动和自身学习中去,加特尼奥选择了以教师的“沉默”来实现,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发现学习”的环境。而正因为教师的“缺席”,即没有了教师的不断重复和示例,课堂中需要学生学会自我更正、自我总结,形成属于自己的一套学习内化体系。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者,因此,学生角色的转变是沉默教学法的第三大鲜明特点。

所谓发现学习,就是与接受学习相对,学习者要想掌握知识原理就要通过自身的独立学习和思考,自行发现知识。在发现学习过程中,学生自主思考探究来发现知识。而这里的“发现”,并不仅仅局限于去探求人類尚未知晓的事物。例如,在实验中,你可能“发现”了一条教师早已知晓的原理,但因为之前没有人跟你讲过,你也没有从书中看到过(尽管书中早已写有),这便是你自己的发现,而你自己的“发现”要比你学习他人的发现要来得更透彻、更深刻。

发现学习不仅是教学的方法,也是学习方法。美国教育界主张要区分“靠发现而学习”(Learning by Discovery)和“以发现为目标的学习”(Learning to Discovery)。前者是指学习者在发现过程不断学习,而后者是把发现本身作为学习的目标。学生在教材学习过程中去自主发现从而达到不断拓展知识和思维的目的,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性。

三、沉默教学法设计及教学实例

以下这个简单的教学实例可以很好地说明沉默教学法是以教师的“沉默”来激发学生的“发现学习”。

步骤1:教师在墙上挂音色对应图表,彩色译音卡片和字词表;步骤2:教师作[u]的口型,但不发声,让学生猜测发音,直到有人猜对,教师点头并指示音色对应图表上的绿色[u]符号;步骤3:教师作[b]的口型,但不发音,直到有人猜对并指出;步骤4:以此类推,让学生学会音色对应图表上绿色的[l];步骤5:教师指示音色对应图表上的[u],学生发该音。教师再指彩色译音卡片上的ue,oo等字母组合,作[u]的口型,学生明白这些字母组合也读[u]。其余[l][b]的字母组合类推;步骤6:教师指着彩色译音卡上的blue,让学生发音,并用蓝色木条和蓝色卡片等强化蓝色的发音和词义;步骤7:重复以上步骤,学习其它颜色词汇。endprint

四、沉默教学法的利弊

(一)沉默教学法的优点

第一,学生成为课堂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教师要做很多课前准备,上课时运用教具来引导学生并组织相关课堂活动,活跃课堂气氛,学习者在参与活动中更加自主地去学习。

第二,激发学习者的潜力。“以学习者为中心”是沉默教学法所提倡的,课堂的中心由教师转向学生。沉默教学法课堂中,学习者可以大胆猜想并发言,不再像“满堂灌”教学一样只能充当被动接受的角色。

第三,培养学习者的自主性。教师在课堂中不再是单纯的教授知识的人,而是引路人。教师可以一步步引导学生,而不是直接给出答案,这有利于培养独立的、自主的和对自己负责的学习者,也让学生明白思考和自主的学习过程要比最后的结果更重要。

第四,教师对学习者的需求有更好的了解。在沉默教学法课堂中,学生在互动中的表现可以让教师对其需求了如指掌,从而对症下药。

(二)沉默教学法的局限性

第一,加特尼奥出发点是好的,目的是为了做到“以学生为本”和让学习者自己更多地参与、融入课堂活动,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语言运用能力。但过多地注重学生的参与度和自主学习,有时高估了学生本身的已有水平,过犹不及,导致课堂进程缓慢。

第二,由于教师尽量保持沉默,学生有问题出现时教师也不会及时解答,而是让别的学生进行尝试,直到答对,实在没有学生能解决才予以帮助,这样的课堂比较费时。

第三,沉默法不宜教授一些抽象知识点。在语言学习过程中,遇到许多复杂抽象的语法点是难免的,而学生学习和掌握这些知识点少不了教师必要的示范和归纳。沉默法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尽量保持沉默,那么学习者缺乏教师的示范与总结,就很难掌握复杂难懂的知识点,对于一门语言的学习也就不全面和系统。

五、结论

教育界广泛认可沉默教学法中“教师要少说话,让学生自己去认知”的原则。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善用此法,使其潜移默化成为自己的一种教学理念。曾跻身于八大教学法之列的沉默法已渐渐退出人们的视线,可其对外语教学的探索做出了贡献,我们也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第一,沉默教学法背后的教育理念,即以学生为中心、发现性学习的观点无疑是教师在未来教学工作中要积极提倡实施的。对于每一个人来说,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对我们一生的成长都是至关重要的。第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谨记用批判性思维来思考和设计课堂教学,无论使用什么教学方法都不能走极端,努力做到把沉默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法相结合,扬长避短、相辅相成,才能使任何课堂都不局限于一种教学方法。给学生一些时间去思考、去发现,发挥学习自主性,让学习不再被动,摆脱“满堂灌”,这才是我国教育界喜闻乐见的。第三,即使在今天的外语学习中,口语和发音依然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难题,许多高年级学生仍不能准确地发音来顺利进行口语交流,停留在了“应试教育”和“哑巴英语”,而沉默法可以让学习者有一个好的入门,即从一开始就很好地要求自己,不输在起跑线上。在很多需要临时补救基础口语的场合,沉默法对学习者来说都是大有裨益的。

参考文献:

[1]朱怡宁.Application of silent way i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J].海外英语,2013.

[2]陈红.沉默教学法浅析[J].海外英语,2013.

[3]彭希.默示教学法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体现[J].沈阳教育学院报,2010.

[4]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出版社,1996.

[5]马相明.现代外语教学方法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6]王維佳.沉默教学法面面观[J].国外外语教学,1995.

[7]杨秀敏,曾莉,李倩.人文主义外语教学法及其对我国英语教学的启示[J].英语广场,2014.endprint

猜你喜欢
发现学习人本主义
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观对项目化学习的发展意义
弗洛姆人本主义精神分析的启蒙价值*
人本主义视域下的城市环境污染与治理
“知识”“过程”“情感”的巧妙融合
也论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人本主义路径——兼与董涛博士商榷
阿瑟·韦利中国古诗英译中的“人本主义”透视
发现学习理论及其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
卡尔·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