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包青天”齐名的“铁面御史”

2017-11-28 09:58李晓巧
看历史 2017年12期
关键词:包青天农闲官印

李晓巧

很多人都知道宋代有个“包公”“包青天”,其实,宋代还有一位可与之齐名的官员叫赵抃,比包拯小9岁,被称为“铁面御史”。

赵抃,字阅道,衢州人,少时成孤儿,专心读书,27岁进士及第踏上了仕途。赵抃的第一个官职为武安军节度推官,负责刑狱之事。其辖区内有人偷刻了一枚官府大印,隐藏了很长时间没敢用。后来偷偷使用假印,结果第一次使用就被逮了个正着。

审案官员要判私刻官印的家伙死刑,因为朝廷禁止民间私刻官印的告示才发出。然而,赵抃审慎思考后,认为:“皇上已赦免在圣旨下达之前造假印之罪,严令此后不准造假印——就是说,这件造假印的事是被免罪了的;按最新规定,圣旨下达之后,谁再造假印当处以极刑,而这个人只是使用了以前造好的假印——也就是说圣旨之后他并没有再造假印,没有违法,所以他不应被判死刑。”(《宋史》卷316)这个判定逻辑缜密,推理严谨,严格依法判案。当地官员、民众都称赞赵抃仁政恤下,断案能力强。

赵抃理政有方、精于政务的声誉口口相传,至和元年(1054年)被举荐为殿中侍御史。他在御史任上忠于职守,弹劾不避权贵佞幸,“铁面御史”的声望就此而起。

赵抃任河北都转运使时,前任宰相贾昌朝出判大名府,赵抃要检察他的府库,贾昌朝派人来通融:“以前的监司从不检察我的府库的,没有先例啊!”赵抃说:“单单你的府库不查,其他地方长官哪能服气?”赵抃坚持检查。

赵抃还直言论事,弹劾当朝宰相陈执中不学无术错失多,宣徽使王拱辰与手下人常有不法行为,枢密使王德用不称职等等,这些被他弹劾的官员都被罢免。连皇宫内的事情,他也干预。内侍邓保信勾引退兵董吉在宫中炼丹,赵抃指斥其为妖道妖术。

对于为官耿直被贬谪的官员,赵抃都为之辩护。如当时名臣欧阳修、贾黯受排挤,请求去地方为官时,赵抃立即向宋仁宗进言,留用欧阳修、贾黯在朝为官。赵抃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一直保持直言论事的风骨,“朝政有未协者,必密启闻”。

宽猛相济是赵抃理政的主要特点。他任河北都转运使时,此前因不能在规定时间内招募到足额的乡兵应受罚的官吏已达800多人,赵抃经过认真调研后,汇报皇帝:“河朔地區由于连年丰收,生活富裕,所以乡民应募的少,请从宽处理那些官吏,等农闲时再说,保准不会误事。”于是取消处罚官员。果然,农闲时乡兵都招募足了。连他曾经得罪过的贾昌朝也对赵抃的人品和能力心悦诚服。

赵抃还出任过成都、杭州、青州等地方长官,都能因地制宜施政,管理成都时“以宽为治”,在杭州为政“严而简”,在青州任上“宽而简”,打造出既秩序井然,又和谐宽简的地区氛围。苏轼称赞他“其为政,善因俗设施,猛宽不同。”宋英宗也下谕旨表扬赵抃为政有方,要地方官员向他学习。

当时诗人文与可曾描写成都百姓欢迎赵抃的情形:“蜀人既闻公(赵抃)来,男呼于道,女欢于灶,皆日:我之七筋安于食,而枕第乐于寝者,不图今日复因于我公矣。”爱戴之情溢于言表。在赵抃的仕宦生涯中,此类场景多次出现。

赵抃77岁去世,在当时属高寿,被朝廷追赠为太子少师,谥号“清献”,后世称为“赵清献公”,“铁面御史”的事迹流传千古。

猜你喜欢
包青天农闲官印
农闲时节农产品销售跑出“加速度”
从几枚官印看辽统治者如何以佛教来巩固他们的统治
川南地区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广西发现土官印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