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茂:乡愁之美

2017-11-29 01:37罗亮亮
当代贵州 2017年47期
关键词:全村乡愁

文_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 罗亮亮

花茂:乡愁之美

文_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 罗亮亮

作为田园综合体的花茂村,将进一步推进产业提质增效,推动一二三产的深度融合,让美丽乡村在新时代更加花繁叶茂。

花茂村位于遵义市播州区枫香镇东北部,原名“荒茅田”,意指贫困荒芜;后改名“花茂村”,寓意花繁叶茂。

这里曾经是鸡鸭满地跑、尘土漫天飞的穷乡僻壤,现在却是一个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田园综合体,实现了农业文化旅游的联动发展、生产生活生态的同步改善、一二三产的深度融合。

2015年6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到花茂村视察时动情地说:“怪不得大家都来,在这里找到乡愁了。”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这让花茂人振奋不已,对新时代发展有了新的思考。

产业融合百姓富裕有门路

“这两年,花茂村推进产业融合,农民腰包鼓了不少。”党的十九大代表、花茂村党总支书记潘克刚介绍,通过大力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带动以农产品保鲜、精深加工为主体的第二产业和观光农业、乡村旅游、电子商务为主体的第三产业同步发展,花茂村预计2017年农村居民收入可达16000多元,3年翻一番。

这一点,在花茂村枫香蔬菜现代高效农业园区的智能温控展示大棚内打工的村民万永香体会很深,“以前家中种玉米只够吃,现在光是我一个人月工资就有2000余元,日子比以前好过多了。”

在花茂,农业园区带动农民增收。枫香蔬菜现代高效农业园区建成智能温控观光大棚、深加工车间、生态餐厅,发展露地蔬菜示范基地,通过土地入股、平时务工、年终分红,带动农民发展产业。农业园区成为农业公园,传统农民成为产业工人,两年来,核心区解决群众就业200余人,人均月工资2100元。

花茂村推进环境、管理、文化、产业、便民服务升级,推动农旅文一体化,促使黔北民居新农村示范点变成小康示范点。(陈慧/摄)

在这里,农旅结合让农民吃上“旅游饭”。花茂村引领着周边乡镇,以红色游、田园游、智慧游为主导,打造“土坝—花茂—苟坝”乡村旅游示范带。两年来,带动群众就业400余人,吸引农民工返乡创业270余人,接待游客26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亿元。

这里的农特产品在网上买,6家电商平台入驻,带动16户农民利用自家房屋开办网店。也使得大山里的土陶、黄糕粑、土鸡蛋、土蜜蜂等农特产品走出乡村,远销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目前网上销售额累计100余万元。

如今,花茂村已实现“村有主导产业、户有增收门路、人有致富技能”目标,目前正致力于建设申报“中国最美乡村标准化示范村”。

留住“乡愁”产业方能长兴

“家门口的路通了,回家乡来发展就方便了!”11月7日,村民彭龙会笑着对记者说。宽4米,长100余米的通组路到连户路,令彭龙会获得感满满,“车辆可以直接开到家门口,运送生产生活物资方便快捷”。

“户户通”水泥路是花茂村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升级版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花茂村‘户户通’水泥路覆盖率已超过90%。”潘克刚介绍,这两年,全村全面改善农村路、水、电、通讯等基础条件,适宜全村发展需求的各项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

黔北民居小楼鳞次栉比,房前屋后篱笆、花园鸟语花香……设施日渐完善的花茂景色宜人,美丽的“乡愁”引人入胜,越来越多游客慕名而来。

“重庆游客非常喜欢这儿的田园风景,他们有人甚至把明年的床位都定下了。”一家名为“苟坝印象 乡愁民俗”的农家乐刚开业3个月,生意就十分火爆,老板陈义兵特别高兴。

游客多了,生活垃圾与污水排放成了问题。为此,花茂村建立了固定式永久性垃圾收集池,垃圾定期收集;新建人工湿地生态污水处理池4个,铺设污水管道11公里,污水集中净化。“在村里收集了垃圾就转运到镇上处理,村子里特别干净。”陈义兵说。

此外,花茂村还制定村寨卫生管理公约,建立“五户联保”制度,每季度开展“美丽乡村·清洁家园”评选;实施改水、改厕、改灶、改圈“四改”和健康知识、卫生习惯、清洁环境“三进户”,家家户户实现庭院绿化整治。

“这种‘乡愁式’的生态美是我们几经努力得来的,必须要保护好,留住‘乡愁’。”在潘克刚看来,这些设施是花茂一二三产融合的基础,只有不断完善,保持可持续性,产业发展才能长久兴旺。

乡村振兴乡村产业提质增效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对我们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从北京回到花茂的当天晚上,潘克刚就召集全村党员开支部会,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传达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讨论全村的发展之计。

潘克刚说,乡村振兴总要求的第一点是产业兴旺,对此,花茂村将在一二三产融合的基础上扩大产业规模,并发掘新的产业增长点。

“现代高效蔬菜产业是扩大规模的重点,按照区里的计划,未来,我们将和周边乡镇联合,打造面积过万亩、覆盖6个乡镇的产业园。”潘克刚介绍,花茂村扩大产业规模的构想已纳入播州区委区政府的统一规划。

在发掘产业新增长点上,花茂村将在现代高效蔬菜产业园内新增体验式旅游项目。同时,将依托苟坝会议会址,大力发展红色旅游配套项目。

“要做好扩大产业规模、发掘新的产业增长点,前提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潘克刚告诉记者,在这方面,花茂有较好的基础,“我们的农家乐是做得不错,但不会再增加数量,而是在提升游乐、便民设施及服务质量上下功夫。”

据了解,花茂村已经编写全新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总体规划,让全村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更加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

基础设施提档升级,不仅将使花茂村成为更加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还将推动各项产业提升规模质量,最终受益的将是4950名花茂人。

为了到2018年底全村年人均收入达到18000元,村集体经济要从目前的150万元增长到400万元,花茂人正在党的十九大精神指引下,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劳,谱写新时代乡村振兴新篇章。

花茂村一景。(花茂村村委会供图)

(责任编辑 / 顾海凇)

猜你喜欢
全村乡愁
乡愁
全村唯一收件人
新村庄
乡愁
记住乡愁,挽救走向消亡的老地名
常玉的乡愁
九月的乡愁
回头一望是乡愁
Beams Up
那片土地 那座村庄 那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