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红军回忆神秘的军委二局

2017-11-29 07:15
新传奇 2017年40期
关键词:娄山关二局蒋介石

老红军回忆神秘的军委二局

从1932年10月至1938年1月,军委二局共破译蒋、湘、粤、川、桂、黔、滇、马鸿逵、张学良等中央军和地方军的各种密电达1050个,平均每月17个。“而我们红军的密电,却没有一个被敌军破译”!

1937年春,戴镜元、王永浚、邹毕兆、曹祥仁、钱江、罗舜初(从左到右)在延安合影

因为工作原因,我(路福贵)与老红军邹毕兆(1915-1999年,曾任湖南邵阳军分区第一任司令员、邵阳地委副书记等职,第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交往达50年之久,其间却很少听他说过自己的英雄事迹。直到后来,我抄写干部登记表时,才知道他是荣获三等红星奖章的红军英雄(全国数十万红军荣获红星奖章者只有166人),参与过破译敌人密电码的工作。但是,具体情况却因为当年保密原因而不便多问。直到2016年看到他写的万言回忆录,才得知他竟然是红军时期中央军委二局“破译三杰”之一。

“玻璃杯押宝,看得准,赢得了”

邹毕兆回忆录写于1988年,题目叫《玻璃杯》。他开篇第一句话就写道:“毛泽东说:‘和蒋介石打仗,我们是玻璃杯押宝,看得准,赢得了’,这个玻璃杯就是破译敌人密码工作。”

1932年10月,中央红军总司令部二局在福建建宁成立,这是我军第一个无线电侦察单位。11月16日,由于局长曾希圣和报务员曹祥仁第一次破解了敌军的密电码,使红军打了个大胜仗,毛泽东、朱德高兴之余,指示进一步加强密电码的破译工作。红三军军团长彭德怀立即打电话给曾希圣,以“送一个好脑袋”名义推荐三军团优秀报务员邹毕兆(17岁)到二局。

1932年12月,邹毕兆调到二局后,大展才华。有学者撰文说:“邹毕兆调入总部侦察台,在当班报务之余,积极学习,努力钻研破译技术,入门很快,并成为破译工作的行家里手,到1932年年底,二局已破译敌军各类密码20本。”

1932年年底,曾希圣局长果断决定,破译人员由过去的侦收兼破译,改为破译工作专业化,由曹祥仁、邹毕兆专搞破译。不久,他又及时调整自己的工作重心,把主要精力放在了破译工作上。从此,他们三人成为中央红军破译敌军密码的核心人员。

1933年2月,曹祥仁和邹毕兆破开蒋介石第一个特别本密码“猛密”,及时配合了红军第四次反“围剿”作战。邹毕兆回忆说:“从此以后,蒋介石军队的部署、调动、企图、装备、补给、处境乃至口令、信号,红军全部掌握了。”“二局的工作,对蒋介石总部的所有活动,包括意图在内,都是了解的。蒋介石的首脑机关和凡配有电台的师旅以上的司令部,他们干什么,只要通过电报,我们也就知道什么!”短短一年内,他们陆续破译敌人密码300多个,几乎是每天一个。

原中央军委副主席张震指出:“密码破译技术的掌握,使红军侦察能力发生了革命性飞跃,成为技侦情报工作的独特优势,在我党我军的情报工作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避实就虚,打出长征以来第一个大胜仗

1935年2月18日,毛泽东指挥红军二渡赤水,回师黔北。由于黔北敌人兵力空虚,红军又知己知彼,于是胜仗一个连着一个。2月25日,红三军团在向桐梓进军途中,从俘虏的黔军那里得知,守备娄山关要塞的只有柏辉章的3个团。到口的肥肉,打不打呢?掌握离娄山关最近的敌人兵力情况至关重要。这时,二局局长曾希圣及时发来破译敌人密电后得知的敌情:“离娄山关南5华里的黑神庙一带,驻有距娄山关最近的黔军杜肇华的一个旅,能参战的兵力共4个团;另,方圆20华里以内无敌重兵。”看完电报,彭德怀一扫愁眉,立刻下达作战命令,发起娄山关战斗。

红军先克娄山关,再占遵义城,消灭了贵州军阀王家烈的主力6个团。毛泽东登上天险娄山关,写下了诗篇《忆秦娥·娄山关》。事后,彭德怀曾戏言:“没有曾希圣,就可能没有娄山关战斗。那么,主席也忆不成秦娥了。”

邹毕兆说:根据二局破译密电,红军又发现中央军吴奇伟纵队的两个师已经孤军深入到遵义之南。毛泽东抓住这个稍纵即逝的战机,立即发出作战命令:“一、三军团应不顾一切疲劳,坚决猛追该敌。”

在追击中,二局在关键时期又破译密电,侦察到吴奇伟的军指挥部设在遵义东边的忠庄铺,只有一个团的兵力警戒。毛泽东当机立断,派出第一军团从水师坝杀过去。吴奇伟吓得屁滚尿流,带着一个团溃逃。他和军部几个人逃过乌江后,立刻把浮桥砍断,让随行一个团的1800多官兵成了红军俘虏。红军取得长征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

冒充敌方领导发密电,红军转危为安

1935年3月21日,红军主力南渡乌江。当日,二局截获国民党军的密电:周浑元、吴奇伟两个纵队6个师的部队正由茅台地区向金沙方向前进,距红军只有30公里的路程。同时在乌江南岸20余公里处,也有国民党军3个师的部队。而红军要安全渡江,至少需要3天时间。敌我双方如无一方改变行动时间和方向,很可能会重演如湘江战役一样的血战局面。

深夜,红军总指挥部里灯火通明,中革军委在一起研究对策。

二局局长曾希圣提出一个妙计,就是利用红军掌握的国民党军的口令及密正码和电文格式,冒充正在贵阳的蒋介石给周浑元、吴奇伟发电,命令他们向泮水、新场方向前进,从而将敌这两部主力调开。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听后拍案叫绝,肯定这个方法可行。假电报发出后,周、吴部果然“遵命”向偏离红军渡江地点的方向前进,红军由此争取了3天时间,渡过乌江,避免了一场不利的血战。3月31日午后,中央红军全部南渡乌江,跳出了国民党军队的合围圈。

邹毕兆回忆说:“二局冒充蒋介石发的这封密电,蒋介石可能至死也不知情。”

“红军的密电,没有一个被敌军破译”

在邹毕兆亲手详细记录中央红军破译工作成果的《心血的贡献》一书中记载,从 1932年 10月至1938年1月,军委二局共破译蒋、湘、粤、川、桂、黔、滇、马鸿逵、张学良等中央军和地方军的各种密电达1050个,平均每月17个。“而我们红军的密电,却没有一个被敌军破译”!

1933年蒋介石曾下令高薪聘请荷兰人破译红军密码;同时,在侍从室组建专门破译密电的机构,让他手下密码破译第一干将黄季弼侦译红军密电。黄季弼埋头苦干了两个多月,最后“毫无头绪,实属无从着手”。邹毕兆回忆:“我军自编密码,是那个时代最先进,最安全的密码体制,这个密码体制在红军中被称为‘豪密’,最早编制这套密码的人署名伍豪,伍豪就是周恩来。”

二局战友都说《心血的贡献》这个名字起得“非常贴切”。为了破译敌军密码,“破译三杰”都是夜以继日,绞尽脑汁。有位专家说过“密码是天才的坟场”。邹毕兆从20岁开始就患上了严重的头痛失眠症,“我失眠非常厉害,脑子里各种响声都有,头痛,甚至带有神经质,怎么也不想在二局工作了。1939年,我在毛主席关怀下去马列学院学习,还是毛主席写的信”。1944年10月,邹毕兆被党组织分配到王震、王首道领导的南下支队任副参谋长,从此走上抗日前线,离开了二局破译工作。

红军“破译三杰”中的曾希圣、曹祥仁,因为工作劳累,再加上十年动乱中遭受迫害,都较早逝世(曾希圣64岁、曹祥仁61岁),没有写过详细的回忆录。邹毕兆则在经历了十年动乱之后,活到85岁。有学者撰文认为,在撰写回忆录方面,邹毕兆是“现存记录中国工农红军无线电技术侦察工作最为详尽、最有见地、最具史料价值的权威性文献。我们对邹毕兆的这一重要贡献深怀敬意和感激”。

(《文史博览·文史》2017年8期)

猜你喜欢
娄山关二局蒋介石
再现长征中的军委二局传奇
120型控制阀二局减作用对制动缸压力影响研究
百年大党 壮阔历程 《娄山关》
曹祥仁在延安军委二局
娄山关花海
解说娄山关
忆秦娥 ·娄山关
档案破解司庆悬案
蒋介石为八路军改名的真实目的何在?
叶剑英与蒋介石分道扬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