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播剧背后的IP热

2017-11-29 13:50寇宝刚
河南电力 2017年9期
关键词:影视剧影视作家

文_寇宝刚

热播剧背后的IP热

文_寇宝刚

这几年,每隔几天,就有一部电视剧霸占荧屏,从《甄嬛传》《步步惊心》《古剑奇谭》《鬼吹灯》《何以笙箫默》《花千骨》《芈月传》,到《锦绣未央》《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白鹿原》《择天记》《楚乔传》《如懿传》,还有刚刚播出的《我的前半生》,更是引起热议。这些轰动一时的人气改编剧,在业界被称为IP热旋风。

然而,什么是“IP”?面对这熟悉又陌生的两个字母组合,大多数观众真不知所云。其实,它就在你的荧屏上,就在你谈论的那些作品中,某种程度上说,你看的那些热播剧就是“IP”。现在通常所说的IP,广泛意义上是指那些被广大受众所熟知的、可开发潜力巨大的文学和艺术作品。IP的形式多种多样,既可以是一个完整的故事,也可以是一个概念、一个形象甚至一句话,可以应用于音乐、影视、游戏等多个领域。简单而通俗地说,IP就是对具有知识产权作品的拥有或改编。聚焦当下文化消费市场,IP热是绕不过去的一个关键词。从内容来源到开发方式,从营销手段到产业模式,抢占IP资源成为颇为流行的行业现象。

IP开发热潮的到来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迅猛的必然体现。随着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越来越旺盛,文化消费市场越来越大,文化产品形态越来越丰富。通过对热门IP的多元化开发、多渠道推广,将其价值最大化发挥,这也是成熟文化市场的惯常做法。以IP主要来源网络小说为例,这些畅销小说是广大网民从海量作品中筛选出来的,符合网络时代读者的审美,将它们改编成影视剧、游戏等产品更容易引起共鸣。

IP热本质上看是粉丝经济效应,粉丝数量及粉丝类型是投资方选择IP时最看重的因素,数量大意味着转化为观众的基数大,粉丝类型更集中则营销效率更高。如果一味地依赖IP、热炒IP,而摒弃影视内容本体,那么在资本的裹挟下,创作会越来越粗糙,原本就较弱的原创能力将受到进一步损害。以《我的前半生》为例,观众多有诟病,只有名字是熟悉的,剧情已经没有了亦舒原作的味道,故事走向被改编得面目全非。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成为影视剧作灵感来源,同样好的影视作品改编能促进文学作品的传播。可是影视改编只追求利益和热度,全然不顾原著精髓,这样的IP热恐怕也走不远。

在对IP的追逐中,随之而来的,是IP的挖掘门槛逐次降低,大量涌入影视产业的商业资本并不具备相应的专业背景,缺乏对原创作品的判断力,只能靠追逐有名气的IP,而资本逐利的天性,决定了很难自觉做到在完成利益最大化目的同时兼顾社会利益,扭曲的价值观、低俗的情节等,都是追求收视和票房惹出的祸端。

在IP热中,一些作家在创作作品时,主动迎合IP潮流,放弃对文学审美品质的探究,使得文学写作已经失去了自主性。当一个作家拿起笔开始构思的时候,他首先考虑的就是如何使他的新作品能符合影视改编的要求。一旦文学叙事依照影视的审美模式去处理时,作家便难以再由语言本身的属性理解文学,更多的是从画面的直观性要求来限定文学。作家更应该思考的是如何使自己独立的审美创作带给影视改编更多的艺术资源,而不应该是臣服于影视剧的改编而丧失了自身的原创性。大量的对经典文学名著成功的影视改编,一再印证了文学作品和影视之间是各有所长、相得益彰的和谐互动,是从读者到观众转换的新颖独特的审美体验。

如果单纯利用IP带来的“粉丝经济”进行一次性开发,无疑是对IP的过度消费,很可能毁掉一个优质IP。丰富IP内涵、提升IP价值,从迎合消费需求转为主动引导消费需求,这是IP开发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寇宝刚

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许昌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现供职于国网许昌供电公司。

猜你喜欢
影视剧影视作家
作家的画
作家谈写作
文学转化影视,你需要了解这几件事
作家现在时·智啊威
影视剧“烟雾缭绕”就该取消评优
中国影视如何更好“走出去”
影视风起
影视
试论影视剧中的第三者现象
大作家们二十几岁在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