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西北联大

2017-11-29 15:17姚远郭晓亮
博览群书 2017年9期
关键词:西北西安大学

姚远+郭晓亮

由毛泽东的26个老师之一黎锦熙教授和鲁迅挚友许寿裳教授所作的《西北联大校歌》与罗庸作词的《西南联合大学校歌》形成了战时大学抗战的两支共鸣协奏曲,共同唱出了“原从西北,化被南东”和“驱除仇寇”“壮怀难折”的战时教育高歌。这就是我们要述说的话题——“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之后在古都西安诞生的国立西北联合大学的前世今生。

永留青史的西北联大

1931年9月18日晚10时,时任东北大学代理校长宁恩承刚刚就寝,方入蒙眬,忽然一个极大爆炸声 ,将临近北大营的东大校舍震得窗门动摇,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爆发了。宁校长便赶紧组织师生连夜躲避和撤离,东北大学遂成我国第一所流亡大学,并在张学良校长的鼎立支持下在西安城西南隅(今西北联大后继者西北大学太白校区)建起了校舍、礼堂,弦歌复起。

“九一八”与“七七”事变相继爆发之后,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机关头。我国族最根本的文脉所系——高等教育,也面临国破校亡、根基沦丧的空前灾难。1937年9月10日,国民政府教育部第16696号令:“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和中央研究院的师资为基干,成立长沙临时大学;以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和北平研究院等院校为基干,设立西安临时大学(1937年9月复并入省立河北女子师范学院)。”由此,形成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最大的两个大学联合体,即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以下简称“西南联大”)与国立西安临时大学—国立西北联合大学(以下简称“西北联大”)。

西南联大以合而有分的形式在西南大后方、西北联大以分而有合的形式在西北大后方各自从1937年至1946年发展9年,分别为西南地域文化或西北地域文化,保存国族文脉作出了历史性贡献。西南联大在1946年5月4日宣布结束,几乎全部北返平、津复校,仅为西南地区留下一个昆明师范学院。西北联大,虽在1939年8月8日奉教育部令改为国立西北大学(以下简称西大),相继分出国立西北工学院(以下简称西工)、国立西北师范学院(以下简称西师)、国立西北医学院(以下简称西医)、国立西北农学院(以下简称西农),为西北地区留下综合、师范、理工、农、医等一个完整的高等教育体系。

西北联大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一是西安临时大学和西北联大时期;二是国立五校分而有合时期。

西安临时大学之构思始于1937年8月教育部的《设立临时大学计划纲要草案》,初拟在长沙、西安等地至少设三个临时大学。1937年9月10日正式颁布教育部第16696号命令。1937年10月11日教育部长王世杰发布《西安临时大学筹备委员会组织规程》,以教育部、北平研究院、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东北大学、西北农林专科学校、陕西省教育厅等代表组成筹备委员会。王世杰兼任主席,聘任李书华、徐诵明、李蒸、李书田、童冠贤、陈剑翛、周伯敏、臧启芳、辛树帜等9人为委员,随后又指定徐诵明、李蒸、李书田、陈剑翛4人为常委,不设校长,由常委商决校务。

1938年1月10日为学生到校最后期限。据1938年2月10日的统计,全校学生总计为1 472人(含借读生151人)。全校分为第一院、第二院、第三院,再分为:文理(国文、历史、外国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八系);法商(法律、政治、商学三系);教育(教育、体育、家政三系);农(农学、林学、农业化学三系);工(土木工程、矿冶工程、机械工程、电机工程、化学工程、纺织工程六系);医(不分系)六大学院,24个系。学生以文理学院(439人)、工学院(386人)、法商学院(279人)居多。

西战场失利,太原失守后,日寇沿同蒲铁路南下,窜抵山陕交界的黄河风陵渡口一带,与西安东部135公里处的潼关仅一河之隔,西安东大门告急。为此,西安临大师生徒步翻越秦岭,再迁汉中。全校分布在三县六地:大学本部、文理学院设于城固县考院(黉学巷贡院旧址);教育学院全部、工学院一部设于城固县城文庙;法商学院设于城固县城小西关外原县简易师范旧址;体育、地理、土木三系和附设高中部设于城固县古路坝天主教堂,利用大自然形势和环境,研究地理和实地测量;医学院设于南郑县居民聚居区,便于民众诊病;农学院在沔县(今勉县)武侯祠,利用汉水开凿沟渠,从事农业和灌溉研究。

国民政府行政院第350次会议通过之《平津沪战区专科以上学校整理方案》提出:“国立北平大学、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及国立北洋工学院,原合并成西安临时大学,现为发展西北高等教育,提高边省文化起见,拟令该校各学院向陕甘一带移布,并改称国立西北联合大学。”据此,1938年4月3日教育部令:国立西安临时大学改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1938年5月2日,西北联大在陕南城固校本部补行开学典礼,并开始上课。同年,联大第45次常委会通过决议,以“公诚勤朴”为校训,并聘请黎锦熙教授撰成校歌歌词。

西北联大沿袭西安临大旧制,学校不设校长,由校务委员会、常委商决校务。1938年7月22日,教育部长陈立夫令撤销原筹备委员会,改组为校务委员会,原西安临大筹备委员均为校务委员会委员。常委有徐诵明、李蒸、李书田、陈剑翛。因陈剑翛请辞,教育部复派胡庶华接任常委。同年10月,又派张北海任校务委员。学校初设6个学院23个系:文理学院有国文系、外国语文系、历史学系、数学系、物理学系、化学系、生物学系、地理学系:法商学院有法律学系、政治经济学系、商学系;教育学院有教育学系、体育系、家政系;农学院有农学系、林学系、农业化学系;工学院有土木工程学系、矿冶工程学系、机械工程学系、电讯工程学系、化学工程学系、纺织工程学系;医学院;不分系。1938年7月工学院与农學院分出独立后,有文理学院、法商学院、医学院、师范学院四个学院,除各学院原有系科外,新增医科研究所、师范研究所。各院系教授大致与西安临时大学各院系教授一致。

史无前例的西迁南渡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前后,沦陷区的机关、厂矿、文化机构和学校开始向后方大规模转移。平津两市的高等学校开始有组织地向西南和向西西开始聚集。其中,北平大学等开始用汽车装载图书仪器经河北、河南向西安转移。1937年9月10日,西安临大开始在西安面向全国战区和后方聘任教授,招收学生,处于沦陷区的原四校一院的教师、研究人员、未毕业的四校学生,穿越层层封锁线,向西安集中,从而演绎了数次令人终生难忘的大迁徙。endprint

最早开始这种大迁徙的是东北大学,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即相继开始流离迁徙。其路径:沈阳—北平、开封和西安—陕西城固和四川三台,返回时再从三台—北平—沈阳,直到1949年2月在沈阳复校,历时15年、近3000公里的大迁徙。其工学院在西安时即与西安臨大共处一院,到陕南城固复与西北联大的工学院合流。

其规模最大的一次迁徙是日寇逼近山陕间的风陵渡口时,西安临大于1938年3月16日至4月20日的千里大迁徙。西安临大全校1 400余名学生历时一个多月,先从西安乘火车沿陇海路行近200公里至宝鸡,再徒步250公里,翻越秦岭到陕南城固办学,全程近1000余里。出发前在西安采购的锅饼就有317袋、8676斤,还有3000余斤咸菜。1938年3月19日还在秦岭马道一带遭遇土匪劫车抢劫。途中有一位教授、一位学生因旅途劳累而亡。李书田常委称为“徒步千里的破天荒大举动”;刘德润教授记为“百年不遇的大事”。迁徙途中发生了“买尽显全城锅饼和咸菜”“刘艺民英雄救美”“谢似颜行不由径” “女生入观开先例”等很多流传至今的故事。

教师的应聘之路最为漫长的要数汪堃仁教授了。1939年5月的一天,刚满27岁的汪堃仁携妻带女,一家四口终于逃出了日寇铁蹄下的北平城,踏上了西去西北联大应聘之路。他多方筹借路费,与妻子杨淑清,带着2岁的长女、尚在襁褓中6个月的次女,开始西北之行。从塘沽登船,经香港抵越南海防,换乘火车到昆明,再由昆明乘卡车穿过云贵高原,到达山城重庆,已是盛夏酷暑的7月。在重庆停留期间,敌机不时狂轰滥炸,尸陈遍地。即便如此,他考虑到内地教学一定很需要生理仪器,他便找到中央大学医学院生理学教授蔡翘办的教学仪器厂,自己筹款买了几套生理实验仪器,以备教学之用。复由重庆再度出发,带着仪器、行李和妻女,由重庆乘江轮溯江而上,到了泸州,经成都、剑阁、广元,途中多次更换交通工具,有时还得步行,终于在1939年9月到达陕南城固。前后历时4个月,行程万余里,受尽长途跋涉之劳,饱尝蜀道难行之苦。他在陕南九年受聘为西北联大-西北大学-西北师范学院生物系教授期间,开出了在北平协和医学院所开过的全部现代生理学实验课程,解剖实验没有尸体,就炮制动物来代替,没有骨骼就捡取无主尸体加工成骨骼,用于解剖教学,并未由于身处大山深处而降低一丁点的教学标准。

身处民族危亡之际,知识分子如何做出抉择?是眼看着国族文脉将折断于日寇的铁蹄之下,甘当亡国奴?这时,一群民族的知识精英果断地逃出敌占区,突破敌人的层层封锁线,屡屡遭受敌机轰炸和机枪扫射,跋涉数千里,最曲折地经北平、天津、越南、云南、重庆、成都,万里迢迢聚集到大后方的西北联大,在日机逼近山陕交界处的风陵渡后,复徒步千里征服难于上青天的秦蜀故道,翻越秦岭,再迁至秦巴山间盆地的陕南继续办学,又分支跋涉千里在兰州、在康黔办学。像西安临大-西北联大与长沙临大-西南联大一样,全国200余所学校的70万师生,从东到西、从北向南,数千里大迁徙,不啻一次“文长征”。除英、法等国土纵深有限,无法迁徙和莫斯科大学曾短暂迁出年余之外,中国的大迁徙在世界上也是史无前例、绝无仅有。

西南、西北两个战时大学联合体,一路南渡,一路西去,一个止于彩云之南,一个西北止于大漠边缘和西南止于古邛都大凉山,一个将现代高等教育制度和理念向南推进了数千公里,一个向西北和向西南推进了数千公里,大大推进了西部社会的现代化,成为高等教育参与世界反法西斯民族解放运动的一个典型案例。其功不可没。

凤凰涅槃般化身西北

西北联大分两次分立:第一次是工、农两院的分立;第二次是西北大学的“令改”和师范学院、医学院的分立。然而,这种“分立”,却又同时伴随了新的“联合”。因此。应该辩证地认识西北联大的这种分分合合,不能简单地以 “好”与“不好”,“解体”与“结束”来判别这种“分”与“合”。

西工是第一个自西北联大母体分出并独立的学院,却又合入了东北、中原新的高校。1938年7月7日,国民政府教育部部长陈立夫令:“西北联合大学工学院与国立东北大学工学院及私立焦作工学院合并改为国立西北工学院。”其地址,教育部初定设于岷县或天水,但实际上一直以在西北联大借用的意大利天主教堂之一部做院址,即汉中城固县东南部的古路坝天主教堂(今城固县城南12公里处董家营乡古路坝村)。初设有土木、电机、化工、纺织、机械、矿冶、水利、航空八系,后又增设工业管理系。西工与西大等西北五校关系极为紧密,一度甚至两校共有一个校长。西北工学院前承北平大学工学院,复汇入东北、中原工学高等教育,形成了土木、矿冶、机械、电机、化工、纺织、水利、航空、工业管理,以及从本科生到研究生的完整工程高等教育体系,从而奠定了西北工程高等教育和工程学术的基础。

西农是第二个自西北联大母体分出并独立的学院,却又合入了北平、陕甘、中原新的高校。1938年6月,由西北联大农学院、河南大学农学院畜牧系与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合并,合组为西北农学院。西农新联合体的诞生,提升了西北农林高等教育由专科过渡到本科,也使战时“流亡高校”居有定处,当然最重要的还是由此奠定了西北农林高等教育体系。

西大的设置不同于其他四校,是唯一“由西北联大改为西北大学”的学校。1939年8月8日,国民政府教育部令:国立西北联合大学改为国立西北大学,初设文学院(中国文学系、外国语文学系、历史学系)、理学院(数学系、物理学系、化学系、生物学系、地质地理学系)、法商学院(法律系、政治系、经济系、商学系)三院12个系,另有与西工、西农合办的1个先修班。1944年9月奉教育部令,文学院添设边政学系。1945年奉教育部令增设教育学系。1946年5月奉教育部令,西医汉中部分自1946年度起并入西大。8月1日,自联大分出的西医正式并入西大,为医学院。1947年初,报教育部批准,理学院地质地理系分为地质、地理两系。1947年12月报经教育部批准,原隶属文学院之边政系,改属法商学院。西北大学在陕南由西北联大改设同样伴随了新的“并序连黉”,前后合合分分,并入或分出了30余所大中专学校。它在战后迁建西安陕源西大原址办学,标志着京陕两源的合流,激活了本已奄奄一息的西北大学陕源,形成了“学源于京,地缘于陕”的基本形态,奠定了西北高等教育和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自然科学学术的基础。endprint

西医于1939年8月8日完成独立设置,同样也伴随了新的联合。1945年兰州的西北医学专科学校并入,并设西北医学院兰州分院。1946年8月1日并入西大,并由汉中迁回西安,为国立西北大学医学院。由此,有了较大发展,使其初具规模。1947年,始下设醫学研究所。1947年11月在西安建成西北大学附设医院并开诊。1949年9月将陕西省立医学专科学校并入西北大学医学院。迁回西安后,以西安总医院为实习基地。西医保存我国最早的医学高等教育火种,汇入陕甘医学教育,奠定了西北医学高等教育和西北医学科学的基础。

西师于1939年8月分出独立,校址仍在汉中城固文庙旧县学内,与西北大学隔街为邻。1944年11月西师全部迁移兰州。1944年城固分院学生全部毕业,宣布撤销城固分院。1946年7月下旬,教育部电令西师继续独立设置。其相继设有国文、英语、史地、数学、理化、教育、体育、家政8系,及劳作、国文、史地、理化、国语、体育5个专修科,以及师范研究所、附中(由西北联大附中改称)、附小、附中师范部、劳作师资班、优良教师训练班和先修班等。城固时期的西师与西大隔街为邻,可以说完全处于合而未分的状态。其“文、理、教育和各科学生的宿舍、教室、图书馆都是与西北大学合用”。西师为陕南、甘肃地方文化与西北文化做出过重要贡献, 奠定了西北地区高等师范教育的基础,同时也是中国首次由“教育学院”规范为“师范学院”并创制办学规则的五所大学(中央大学、西南联大、西北联大、中山大学、浙江大学)之一。

矫正以往中国高等教育区域分布的不平衡性,面向西北均衡展布,服务于西北,建设西北,是国立西北五校最大的共性。国民政府行政院确定“为发展西北高等教育,提高边省文化起见,拟令该校院(西北联大)逐渐向西北陕甘一带移布”。1938年,西安临大南迁汉中以后,西北联大徐诵明、陈剑翛二常委赴汉口面谒教育部陈立夫部长汇报工作与请示今后工作时,本有继续向四川迁移的设想,但陈立夫部长指出:“西北联合大学系经最高会议通过,尤负西北文化重责,钧以为非在万不得已时,总以不离开西北为佳”;他顺便还提到入川大学过多,“并无余地容纳”。徐诵明也总结指出:“任何学校所在地,均当与文化中心及经济中心发生迅速联络”,亦即应主动融入地方,成为所处地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并担当起教化一方的责任。这是西北联大后继学校国立西北五校分而有合的重要特征之一。

抗战胜利前后,北平大学永远留在西北,文理法商主体和综合属性被西北大学所继承。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河北省立女子师范学院迁回平津复员。国立西北五校分别自陕南迁兰州、西安、咸阳或武功办学。实际上,这些子体院校的创建还有另外一个重要意义,即保存、激活或汇聚了更多的地方高等教育的“小江”“小河”,这既保存了我国最早的综合性高等教育和最强的工科,以及矿冶高等教育、师范高等教育、女子师范教育、医学高等教育、农学高等教育的火种,借西北联大之“壳”得以保存和延续,同时也在国土面积占全国1/3、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1/3、古代四大文化(中原文化、古希腊文化、美索不达米亚文化和印度文化)、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三大语系(阿尔泰语系、印欧语系和汉藏语系)交错的西北地区创建了现代西北高等教育体系。其意义远比在东南沿海建大学的意义深远得多。东南与西北风气悬殊,风霜之苦,跋涉之艰,与夫鞍马之驰骤,食麦饮酥之淡泊,皆西北之所长;交通便利之省份,设立大学尚可缓图,若西北则地方如此辽阔,关系如此重大,人才如此缺乏,求根本之解决,必赖大学之发生。这关乎于现时之建设、关系于将来制建设、关系于外部之防御。看来,在西北创建现代高等教育,是百年来数代有识之士的梦想,而正是西北联大的“并序连黉”、扎根西北,实现了这一百年梦想,从而奠定了21世纪西部大开发的一直重要的文明根基。

西北联大及其后继院校在高等教育上获得极大成功,做出重大贡献:

其一是,形成了南郑区、昆明区、四川区三大战时高等教育基地,实现了从“点线大学”向“面的大学”的转折,而且形成了“尤负西北文化重责”“要负起开发西北教育的使命”;形成西大“恢复历史的光荣,创建新兴的文化”,“成为名副其实的西北最高学府”的思想。

其二是,形成了融汇世界教育办学的宽广视野,提出:“当本‘天下一家与‘世界大同之理想,努力争取人类的互助合作与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为世界和平计,为将来大同计”等思想。而且,黄文弼在推动中西历史考古学融汇、黄国璋在推动中国古地理学与世界新地理学的融汇、黎锦熙在面向世界科学的新趋势,推动“地志历史化”和“历史地志化”方面,作了与世界学术融汇的有益尝试,各个后继院校也有着丰富的国际学术交流实践,是为其重要办学成就之一,至今仍有其重大借鉴意义。

其三是,开创我国西北新学制,存续中华民族文脉的根基,奠定近现代西北高等教育格局;形成705名教授、副教授和2169名教职员工的师资队伍,奠定了我国西北高等教育的师资基础;培养9015名文理工农医师范各科学生,为西部大开发奠定人力资源基础;向抗日前线输送400余名高学历青年远征军战士;首创我国高等教育训导制,发展导师制等。

绝漠拓荒的学术贡献

西北联大及其后继院校在人文社科学术与科学技术学术方面也获得极大成功。

其一是在人文社科领域:沈志远完成第一部马克思主义哲学辞典,完成了介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第一部著作《新经济学大纲》;汪奠基最早介绍数理逻辑的著作和完成第一部中国逻辑思想通史;黎锦熙第一次科学、系统地揭示了我国白话文内在的语言规律,提出“言文一致”“拼音决非文字”的国语统一原则,确定以北京音为国语标准,创制注音符号草体、设计注音汉字铜模、持续推进注音-拼音的正确发展,创制注意符号草体,并参加审音工作;陆懋德完成我国第一部《史学方法大纲》和形成中国近代九大历史研究法之一;萧一山完成中国第一部《清代通史》,继承和发展了“新史学”流派;黄文弼提出和践行“三重证据法”,完成我国第一部符合现代考古学体例的考古报告,开辟我国西北考古和科学考古;王子云发起我国现代美术运动,完成第一部《中国雕塑艺术史》,开创我国艺术考古;等等。endprint

其二是在自然科学领域:哥廷根学派的中国传人、我国抽象代数第一人曾炯以其“曾定理”“曾层次”将我国抽象代数推进到国际最前沿;傅种孫首次引入并详介几何公理,创造性地用现代数学方法研究中国古算,英国数学家称其学问具有世界一流水平;张伯声创立被公认为我国五大地质构造学派之一的地壳波浪状镶嵌构造学说,发现了“嵩阳运动”界面——我国第一个太古与元古地层间的不整合界面,发现了“黄土线”现象,为黄土“水积说”提供了有力的佐证;等等。

1946年10月23日,郑资约与助手曹昭孟及西北大学地理系4位学生登上太平舰,代表我国接收南海诸岛,至1947年12月26日完成工作,经两月余,行程两千海里;完成《南海诸岛地理志略》,奠定了南海诸岛统一名称的基础,完整标绘了诸岛地图。

其三是在工程技术领域:吴自良带领团队经3年研制出铀生产关键部件“甲种分离膜”,使中国成为除美、英、苏外第4个独立掌握浓缩铀生产技术的国家,打破了核垄断;李恒德在国际上最早进行铍单晶塑性形变研究,发现了铍的脆性机制和本质,对核反应堆用铸管轧制工艺和氢化物分布关系、核燃料微芯试制等作出巨大贡献;师昌绪研发出中国第一个铁基高温合金,领导开发中国第一代空心气冷铸造镍基高温合金涡轮叶片,开拓材料腐蚀领域;等等。

其四是在农业技术领域:赵洪璋以“碧蚂1号”“丰产3号”和“矮丰3号”推动小麦育种连上三级台阶,创我国一个品种年种植面积的最高纪录,“碧蚂1号”使亩产从100多千克提高到200多千克,15年间累计增产155亿千克,被毛泽东盛赞道 “‘碧蚂1号救了大半个新中国”;涂治推翻西方“北纬45度地区不能植棉”的论断,首先引入草田轮作制,成功地将中国棉区向北推移并获得大丰产,单产籽棉201千克,最高亩产674.5千克,创全国最高纪录;李振岐系统研究小麦抗条锈性丧失规律,发现陇南“越夏易变区”,为解决小麦病害问题提供了有力依据,主编我国第一部《植物免疫学》,建立西北第一个植物病理专业学科点和植物病理研究所;等等。

其五是在医学领域:徐诵明成立了中国第一个病理学教研室,冲破迷信观念,力主尸体解剖,翻译了一批病理学专著并主持审定病理学中文名词,奠定我国病理学基础;蹇先器于1920年创立皮肤花柳科并任主任,该科诊治梅毒7 962例,成为李洪迥编著《梅毒学》的临床基础;刘蔚同继承其研究,与其共同奠基中国西医皮肤性病学;徐佐夏最早研究海洋药物河豚毒,主持研制“血压立定片”“抗哮喘片”等10多种新药和“苏木对人体各系统的作用”等研究,发展了药理学高等教育;林几招收法医学研究生,创办《法医月刊》,建立法医学研究会,创立我国现代法医学;颜守民1929年创建我国第一个现代儿科学教研室、儿科门诊,建立儿科病房,成为我国现代西医儿科学创建的标志;等等。

如此巨大的学术贡献,产生于日机的轰炸之下,产生在泥巴茅草屋的教室里,产生在破庙之中,产生在风餐露宿的大漠驼背上,产生于数千公里大迁徙的征程中,产生于那些衣服肘部磨得发亮、袖口、下摆“无边无疆”的教授们之中,产生于培养的近万名优秀学子之中。

这就是我们在所要述说的那个已经伴着大风、伴着大漠,在大西北默默耕耘了80个春夏秋冬的西北联大。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西北联大研究所)endprint

猜你喜欢
西北西安大学
缠海鞭杆—西北棍
至善
追根溯源 回到西安
赞美夕阳红
狭路相逢
中国最美的十所大学
西安国际幸福城
西安国旅推出“台湾游”
门槛最高的大学(前10名)
偶的大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