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困境及解决途径研究

2017-11-29 16:35胡文
大陆桥视野·下 2017年12期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资助育人高校

胡文

【摘 要】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是高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资助育人工作既要实现对贫困大学生的经济资助,更要实现对其的精神扶贫。只有同时做到资助和育人的结合,才能够更高地发挥高校资助育人的功效。

【关键词】资助育人;高校;贫困大学生

一、前言

高校贫困大学生的资助工作是维护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学生全面成才的重要举措。为促进教育公平和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我国相继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和配套办法,形成了“奖、助、勤、贷、减、免、补”的资助体系,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贫困大学生的生存问题。但很多贫困大学生因为经济困难而在个人能力的培养上也产生了一定的困难,这导致贫困大学生的个人成长和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制约。

目前在校大学生的已经是以95后为主,00后也开始迈入大学校园,新时代大学生的工作与之前已有较大的差别,新形势下贫困大学生的特点也与前几年有所不同。因此,如何打破传统的资助工作的局限,将资助和育人有效结合起来,探索更具实效性和科学性的高校资助育人体系,帮助贫困大学生实现从经济脱贫到心理解困和能力提升的跨越,是目前高校贫困大学生资助工作的重中之重。

二、高校学生资助工作面临的困境

资助育人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资助体系虽然已经建立,但由于发展时间相对较短,资助项目种类多,加上大学生群体特征的变化,目前高校学生资助工作面临一定的困境。

(一)困难认定工作开展难

要使高校资助工作落到实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高校对学生进行困难认定的主要依据是学生家庭所在地的民政部门开具的贫困证明。由于各省市经济发展水平差别大,各地对困难认定的标准各异,这就造成了家庭人均收入相同的同学,因为来自不同的省份,有些能拿到当地民政部门的贫困证明,而另一些同学却无法开具证明的现象。

此外,为了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过程公平、公正,各校在认定的过程中都会将学生的姓名甚至家庭情况进行公开,将学生的部分家庭隐私暴露在外,这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上海学生的尊,给学生造成心理阴影。

(二)重视经济资助,缺乏精神扶贫

“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是我国学生资助政策的总原则,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每年国家财政对于学生资助的经费投入都在不断增多,各省市也会有配套资金的投入。据《2016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显示,仅2016年,政府、高校及社会设立的各类政策措施共资助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学生4281.82万人次,资助总金额955.84亿元。比上年增加107.87亿元,增幅12.72%。 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高校学生资助充分体现了政府对贫困大学生学习生活的物质帮扶。

由于相对于精神扶贫,经济资助相对容易开展,再加上部分高校对资助育人工作的理解片面,认为资助育人就是对学生进行经济方面的资助,帮助学生解决学费、住宿费和生活费的问题,片面理解了资助育人的功效。经济资助只能帮助贫困大学生解决表面的困难,容易忽略因为家庭经济困难给学生带来的其他困扰,缺乏对贫困学生进行精神层面的帮扶和教育引导,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真实困境。

(三)学生感恩意识薄弱

目前我国的高校资助体系较为完善,各项资助评定工作都要求公平、公正、公开地进行,在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奖助学金评定等工作时,都要严格按照评定细则进行。高校这种注重程序结果的做法固然应该,但也因为缺乏对受助学生的教育引导,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部分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认为受助是理所应当的,甚至有学生有“因为我贫困,所以你必须给我资助”的心理,对资助政策产生心理依赖,不能正确理解国家资助政策的真正内涵,这就造成了学生感恩意识薄弱的情况。

三、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解决途径

(一)完善困难认定机制

为了让国家各项资助政策真正发挥功效,第一步就是要制定严格且精准的贫困认定机制。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一,且各地政府部门办事流程的差异,若将由地方政府开具的贫困证明作为认定学生家庭经济是否困难的唯一标准不够合理。在困难认定的过程中,学校可以通过校园卡后台系统,查询学生校园卡消费情况,根据学生日常的生活消费状况评定出相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再由班级评定小组进行贫困等级的认定,学院结合学生家庭所在地区的经济状况、家庭收入现状、家人健康情况、家庭学龄子女人数、家庭突发状况以及班级评定情况完成最终的困难认定工作。

加强对全体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对于个别提供虚假材料骗取助学金、大肆挥霍助学金的学生,学校可以取消其评定奖助学金的资格,或者追回助学金,同时取消当年度该学生的所有评优资格作为惩戒。此外,可以建立贫困大学生的动态数据库,对学生的家庭状况和资助情况进行及时更新。

(二)物质资助和精神扶贫相结合

高校资助工作的目的不仅仅是帮助贫困大学生解决读书难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促进贫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传统的国家助学金、学费减免等资助政策虽然能够在经济上解决贫困大学生的上学难问题,但这种无偿的经济资助模式存在一定的弊端,容易让贫困大学生滋生出不劳而获的贪婪心理,也容易让贫困大学生将接受到无偿资助视作理所当然。因此,高校在开展学生资助工作的过程中,應注重加强对学生的精神资助,争取做到对贫困大学生的精神扶贫。

对于贫困大学生的精神扶贫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第一,树立榜样,通过例如“自强之星”等评选活动,让贫困大学生看到自己身边的自强自立的榜样,通过朋辈教育来影响贫困大学生;第二,加强宣传,通过对获得国家助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的优秀学生进行宣传报道,让其他贫困大学生学习其自尊自信自强的优秀品质;第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及时梳理贫困学生的心理问题,帮助贫困学生走出自卑,树立信心;第四,诚信教育,通过一系列诚信主题教育活动教育贫困大学生重承诺、讲信用,培养他们成为具有健全人格的人才。

(三)将慈善义工与资助育人相结合

目前高校资助工作的形式大多是无偿的经济资助,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贫困大学生上学难的问题,但对于学生感恩意识和回报社会意识的教育方面有一定欠缺。高校在开展资助育人工作时,可将慈善义工工作与资助育人相结合,积极动员和鼓励贫困大学生参加各类慈善义工活动,通过参加慈善义工活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力所能及的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让贫困学生实现从受助到自助再到助人的身份转换。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是一项民生工程,也是一项民心工程,是一项不仅需要投入财力,还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的系统工程。资助育人工作随着时代的进步,学生群体特征的转变,也需要有与时俱进的变化,只有如此,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才能真正实现其设立初衷。

参考文献:

[1]夏青.高校贫困大学生资助育人新模式研究[J].教育观察,2017(5).

[2]赵坤.高校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及其路径探析[J].管理方略,2017(4).

[3]段玉青.全员育人视域下的大学生资助育人机制探析[J].湖北社会科学,2017(5).

[4]高甜甜.高校资助工作中辅导员的困境及对策[J].教育时空,2017(8).

[5]徐美华,饶志雄.新时期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机制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2).endprint

猜你喜欢
贫困大学生资助育人高校
浅析高校辅导员对贫困大学生资助管理工作的思考
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育人探析
高校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及对策思考
基于发展型资助视角的贫困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研究
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