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编委简介

2017-11-30 16:20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硫化物研究员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编委简介

宋谢炎研究员男,1962年7月出生,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1986年毕业于成都理工大学,获岩石学专业硕士学位;2004毕业于香港大学,获地球化学专业博士学位;1982~1986年就职于甘肃省地质矿产局,任助理工程师,从事区调工作;1989~2000年就职于成都理工大学,任讲师、副教授,从事岩石学教学和科研工作;2004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现任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矿床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在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九七三”计划)等项目的支持下,宋谢炎研究员对中国岩浆矿床特征和成因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发表SCI收录论文4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论文27篇,国内CSCD收录论文数十篇,其中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文章45篇。这些论文主要发表在《Economic Geology》、《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Chemical Geology》、《岩石学报》、《地质学报》等国内外重要专业学术期刊上。

宋谢炎研究员近年来的主要科研成果有:在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2004年~2010年)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573014,40973038)支持下,建立了金川超大型铜镍硫化物矿床成因模式,提出新疆北部岩浆硫化物成矿与碰撞或碰撞后软流圈上涌有关的新观点;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峨眉大火成岩省岩浆(PGE)-Cu-Ni硫化物与V-Ti-Fe氧化物成矿作用”(40730420)支持下,同时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2012CB416804和2007CB411408)和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ZCX2-YW-Q04)支持下,建立了两个岩浆矿床系列的成因模式;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甘肃西部晚泥盆黑山大型岩浆铜镍矿床成因及构造背景研究”(41172090)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新疆黄山—镜儿泉成矿带对俯冲-碰撞过程中镁铁-超镁铁岩浆活动与铜镍硫化物成矿作用的启示”(41630316)支持下,在中国新疆和青海识别出活动大陆边缘与俯冲板片撕裂有关的岩浆硫化物矿床,证明岩浆硫化物成矿可以发生在多种构造背景下,并总结了成矿的条件和特点。

宋谢炎研究员近年来获得的荣誉和奖励有:2014年度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014年被批准为贵州省“省管专家”、2014年度朱李月华优秀教师奖、2012年度贵州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排名第二)、2008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04年度香港大学研究生杰出研究奖、2000年度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分散元素硒聚集成矿的关键因素)、1999年度成都理工大学科研成果一等奖(定量追索玄武岩原始岩浆成分的相平衡法)等。

猜你喜欢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硫化物研究员
常见基金项目的英文名称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气候研究员获得世界粮食奖
常见基金项目的英文名称(一)
常见基金项目的英文名称(一)
贾康研究员
高小平 中国行驶管理学会研究员
郭占恒研究员
新型“纺布工” 纺就高性能CFM——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获得者王晓旭
水质中硫化物TTL—HS型吹气仪控制参数的优化
贵州省三穗县银厂沟铅锌矿矿体地质特征与找矿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