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评价出了问题

2017-11-30 21:17李志民
博览群书 2017年10期
关键词:科研成果科研人员期刊

博览群书编辑部:

最近,《自然—生物技术》发表题为《是该数据说话的时候了》社论,并宣布撤回韩春雨团队于2016年5月2日发表在该期刊上的论文。撤稿事件几乎瞬间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也将韩春雨团队再次抛入舆论的漩涡。但我认为,用简单的是非判断已不能概括这一事件,其背后所折射的学术研究环境和科技评价导向问题才更值得我们深思。期刊撤稿不是关键问题,影响因子也非决定因素,学术自信才是解决之道。

撤稿与否并不关联着科研对错

我们注意到,韩春雨及论文的其他作者还在该刊上发表了一篇撤稿声明。撤稿声明主要内容是:“由于科研界一直无法根据我们论文提供的实验方案重复出论文图4所示的关键结果,我们决定撤回这项研究……”

论文发表后,如果仅仅是因为除作者团队外的其他人无法重复实验就宣布撤稿,无论是作者还是期刊本身,都违背学术交流的本质,偏离了科学精神。已经发表在期刊上了,撤是撤不掉的,声明撤稿既不能证明该期刊一贯正确,也不能说明作者学风严谨。

几乎所有的事物都有局限性,科学也不例外。科学是认识世界并探求自然真相,揭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并用来作为人们改造世界的知识体系。从科学的自身发展来看,现代科学产生于四百年前,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有新的假说、新的学科产生,并不断更新、淘汰原有的理论。

科学会受到人们从自然现象中探寻本质的物质能力的限制,如科学发现会受到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仪器装置制造技术的制约。科学还受到人的认知能力的限制,如由于信息的缺乏或者误解,人们有时候也会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科学发展是不断证伪的过程,有其自身规律和方式。

期刊发表不一定代表正确,只要不是恶意欺骗或机构秘密,任何研究进展都应该及时在同行中公布,讨论。科研成果的取得,从来都是一个反复争论、不断试错和逐步渐进的过程,科研人员的争论,也是对现象、数据和结论不断修正的过程。

期刊贵贱也不意味着成果水平高低

当然,《自然》撤稿事件并不独是韩春雨团队一家。例如,2014年7月2日,《自然》撤回日本理化学研究所发育生物学实验室的小保方晴子(Obokata Haruko)的两篇关于“刺激触发的多能性获得”(STAP)的论文。由于证明两篇论文造假,小保方晴子受到处罚,其导师也受到应有处罚。

撤稿事件也不仅仅发生在《自然》刊物一家。前不久,施普林格(Springer)出版集团史无前例地决定对《肿瘤生物学》学报的107篇造假论文撤稿,这些论文发表于2012年到2016年之间,全部来自中国学者。

纸本期刊就是一种学术论文交流的载体,撤和不撤稿都不影响论文的现实存在。撤掉的仅仅是这些论文在中国(或东亚国家)派生的作者利益,这些利益可能包括(但不限于)发表论文的奖金、工作量计分、职称晋升以及用于学科团队奖励、评估加分等。

没错,一段时间以来,我们的学术评价导向出了问题。科技成果或学术观点的被认可,本质上是对自然规律的认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本来并不取决于发表在哪本期刊上。但当期刊影响因子被无限放大之后,似乎论文期刊的高低就决定了科研成果水平的高低。

于是,在海量论文产出的今天,期刊影响力就成了双刃剑。它在激励和推动科研人员交流科研成果的同时,也成为将学者工作量和工作质量与资金、地位、名誉挂钩的衡量标准。

科研领域过度竞争的压力可能使正常的研究工作走向歧路,导致发生学术不端。在自然状态下,论文多表示科研实力强,但是,如果不自然地用过度严格的考核指标或奖励的办法来增加论文数量,虽然论文数量多了,但实力未必强。

事实上,期刊就是一个学术论文的载体,不应该有高低贵贱之分。我们更不应该过分看重某些期刊发表的论文,不应该把期刊的所谓高低之分等同于科研成果的高低。所谓高影响因子期刊主要集中在少部分学科领域,不同学科之间根本无法比较影响因子。我们还要知道,纸质期刊发表论文只是学术交流的一种渠道,此外还有学术会议报告、小型研讨会、网络发布研究阶段性成果交流等其他渠道。

多一分自信才能够少一些功利

30年前,中国引入了SCI论文评价指标,把科研人员的目光引向了国际,对快速提高中国学术的国际影响力促进很大。然而,科技已经发展到今天,国际学术界已经走向了开放存取OA时代,当全世界都认为以出身论英雄有违公平,我们的科技管理者,却仍然重复着“他爸是李刚”这样荒唐的故事。

过度重视在国外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是国内科技界学术不自信的表现。对于SCI指标的过度重视,加重了科技评价的功利性,也严重束缚了我国的科研发展和技术进步。

我们要鼓励中国科研人员将研究成果第一时间在国内发表,改变目前“唯SCI”的导向。这一畸形导向导致了中国人的研究成果都争先恐后地拿到国外去发表,而不是先让中国科研人员受益,影响了中国的科技发展,浪费了国家的科研经费投入。只有有效地扭转科技评价的功利导向,才能从深层次消除学术不端的诱发土壤,提高国家的科技竞争力。

我们还要鼓励中国科研人员将研究成果第一时间在网上发表,改变目前唯期刊高大上的导向。许多人存在一个误区,认为把论文发表在传统学报上才有影响力。事实是,论文交流载体的形式不断发生变化。从最早的同行书信交流到不定期出刊;纸张和印刷技术的普及,才形成了现代的学术期刊;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与融合,使学术交流载体发生了替代性的变化,也使得学术发现的表达和交流方式向着多元化发展,而且不可逆转。

“互联网+”已是国家战略,与此相适应的互联网、移动阅读更是日常可见,作为创新前沿的学术领域,论文发表新载体的选择更应秉承这个理念,网络快速发表是大势所趋。网络发表论文量大面广,能反映学科当前研究状态,增加阅读和被引用次数,网站发论文优于传统期刊。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有崇尚科学的精神。崇尚科学,不光是要追求多么先进的科学技术、取得多么顶尖的科研成果,更要有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中国的科研精英们,只有放下身段,放弃大期刊梦想,多一分自信,少一些功利,才能提高学术交流質量,扩大学术影响。

李志民(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任,?兼任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管理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技论文》主编、《中国高校科技》总编辑、《中国教育网络》编辑委员会主任、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教授。)endprint

猜你喜欢
科研成果科研人员期刊
实现三代功能化轮烷树状分子合成
期刊审稿进度表
科学数据需共享科研围墙也要拆除
企业科研人员激励问题及对策研究
快来看,科学家都支持睡懒觉啦
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业务流程重组研究
高校科研成果转化问题与对策探究
期刊审稿进度表
期刊审稿进度表
期待您的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