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公民教育视角的经济生活教材分析

2017-11-30 19:26吉晓叶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7年10期
关键词:经济生活公民教育教材分析

吉晓叶

[摘 要]公民是一个集权利、义务与责任于一体的主体性存在,其内涵的根本指向是公民权利。公民教育是公民身份认同的教育,其核心是培养公民意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市场主体具备公民意识,即“理性意识”“平等意识”“敬业意识”“权利意识”“诚信意识”“法治意识”“责任意识”。寻找经济生活中的公民教育资源,有利于培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体的公民意识,促进市场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关键词]公民;公民教育;经济生活;教材分析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28005002

经济成分、利益主体、社会组织和社会生活方式的多样化,给人们的思想观念带来深刻影响。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使中国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这对中国公民的思想政治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适应当代社会发展和高中生成长的需要,加强公民教育势在必行。

一、公民和公民教育概念的界定

(一)公民的概念界定

“公民”一詞源于古希腊,是指城邦生活中有政治权利的个体,如亚里士多德指出:“凡有权参加议事和审判职能的人,我们就可以说他是那一城邦的公民。”因此可以看出,没有政治权利的个体不能被视为“公民”。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个人主体意识的觉醒,公民有了法律意义上的定义:拥有一国国籍,享有权利并承担义务的自然人。它是一种法定身份或资格,享有宪法和法律所赋予的权利,同时也要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正如英国社会学家马歇尔所提出的,公民的权利是公民身份的核心和标志。因此,公民是权利的主体,具备主体性特征,这也是公民区别于臣民的首要条件。除了主体性,公民还必须具备“公共性”,即具备融入公共生活的能力特征。因为人作为社会性个体,是不可能独立存在的,人必须学会适应社会公共生活。综上,公民是一个集权利、义务与责任于一体的主体性存在,其内涵的根本指向是公民权利。

(二)公民教育的概念界定

简单来说,公民教育就是以“公民”这一概念所指向的特殊群体为对象的教育体系。公民教育是对公民身份认同的教育,公民身份包含两个方面: 一是公民所拥有的权利和承担的责任,二是公民对共同体的认同感和参与感。对公民来说,公民身份只是共同体自上而下的身份赋予,是一种被动接受,“没有公民权,公民身份就缺少权利和义务等实质内容,也会因法律和制度保障的缺失而软弱无力,难以持久”。

因此公民身份认同既要有公民权利和责任的认同,也要有公民对所属社会共同体的认同。公民身份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公民意识,包括公民的主体与权利意识、公民的法律与责任意识、公民的公共与私人道德意识。具体的实现路径:通过公民生活,学习公民知识,体验公民情感,形成公民意识,养成公民行为,最终具备参与社会生活的公民能力。

二、经济生活教材中的公民教育分析

经济生活教材与公民和公民教育具有天然的内在联系。在经济生活中,市场主体是一种自由、平等、自负自责的主体性存在,每一位市场活动参与者都应该遵守法律和契约精神进行等价交换。市场经济内在要求的这种参与者的形象即公民。公民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公民意识,在经济生活中具体表现为“理性意识”“平等意识”“敬业意识”“权利意识”“诚信意识”“法治意识”“责任意识”。

(一)“生活与消费”中的公民理性意识教育

经济生活第一单元为《生活与消费》。走进经济生活,无论是谁都离不开生活消费。在市场经济活动中,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生活必需品,大多都要从货币市场上购买。在这一单元中,要求学生知道作为公民,应具备经济生活的基本常识,学会理性对待生活与消费,包括了解商品的含义和货币的职能,了解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概念,理解影响商品价格的因素,从而有能力选择质优价廉的商品,树立科学的消费观和金钱观,做一个理智的消费者。

这一单元涉及的内容主要是公民理性意识的教育。面对丰富多彩的现代生活,作为没有任何收入的纯粹消费者,学生需要铭记四项消费原则: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避免盲从,理性消费;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这也体现了作为主体性存在的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的统一。一个合格的公民有权利表达自己的消费意愿,决定自身的消费对象,但同时还需要履行社会义务,做绿色消费的倡导者和践行者,树立良好的公民美德形象。

(二)“生产、劳动与经营”中的公民平等与敬业意识教育

经济生活第二单元《生产、劳动与经营》从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企业与劳动者、投资理财三个层面展开论述,重在引导市场主体平等就业、合法经营、诚实劳动,为建设富强的祖国埋头苦干。

了解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现代公民意识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教材重点阐述了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即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是由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教师需要明确强调,无论是公有制经济还是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导学生树立职业平等观。

教材在阐述“公司的经营”时,强调一家企业能否经营成功,取决于很多因素,包括正确的经营战略、自主创新能力、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等。这就需要公民,无论是企业家还是劳动者,具备一定的敬业意识和敬业精神。敬业意识也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公民个人的要求。只有将自己的职业当作事业,公民才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实现不平凡的业绩。

(三)“收入与分配”中的公民权利与责任意识教育

生产和分配构成社会经济活动的两个基本方面。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我国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这可以鼓励公民选择多种方式就业和创业。如何在收入分配中兼顾效率与公平是教学的重点,同时也是开展公民教育的难点。因为社会分配不公平、贫富收入差距大、社会阶层固化已经成为很严峻的现实问题,要解决这一难题,需要每一个公民个体重塑信心,积极参与经济生活,增强公民权利意识。

财政是政府发挥宏观调控的经济保障,而税收又是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因此公民有权了解税收的具体用途。可是现实生活中,公民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常被漠视,纳税人的权利难以得到保障。因此,要想维护公民权利,需加强公民权利意识。

公民在享受权利的同时也要履行责任,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公民要增强对国家公职人员及公共权力的监督意识,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关注国家对税收的征管和使用,对贪污和浪费国家资财的行为进行批评和检举,以维护人民和国家的利益。

(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公民法治与诚信意识教育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每个经济活动参与者都必须遵法、守法、用法,树立诚信观念,遵守市场道德。但由于市场经济的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弊端,出现了很多破坏市场规则、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这就需要加强公民的法治意识教育。市场经济需要遵守契约精神和等价交换的原则,但现实中的市场确实诚信缺失,制假售假泛滥,坑蒙拐骗盛行,因此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这就需要加强公民的诚信教育。

面对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对外开放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这更加要求我国公民具备法治意识和诚信意识,遵守市场经济的契约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在世界经济发展浪潮中立足,不被世界所淘汰。

经济生活以中学生日益扩展的社会生活为基础,重在培养公民的市场主体意识,即“理性意识”“平等和敬业意识”“法治与诚信意识”“权利与责任意识”等。这些都是公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公民教育在经济生活中的具体表现。公民教育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天然的内在联系,高中政治教师应努力寻找教材中的公民教育资源,从公民个体的角度出发,将教材内容和现实生活相结合,使学生能够认识市场经济的特点,了解常见的经济现象,获得参与经济生活的必要知识和技能,成为法治经济的践行者。endprint

猜你喜欢
经济生活公民教育教材分析
公民教育: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础支撑
试论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公民教育
浅谈高中经济生活课学习策略的几点建议
如何提高中学生参与经济生活能力的探讨
从专业宪法教育走向公民通识教育
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公民教育
基于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初中化学教材分析
基于货币视角的“经济生活”的逻辑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