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腔内ECG引导技术为患者置入PICC的效果观察

2017-12-01 18:37许敏菊
当代医药论丛 2017年4期
关键词:尖端成功率心电图

高 慧 许敏菊

(江阴市人民医院医院肿瘤科 江苏 江阴 214400)

用腔内ECG引导技术为患者置入PICC的效果观察

高 慧 许敏菊

(江阴市人民医院医院肿瘤科 江苏 江阴 214400)

目的:观察用腔内ECG引导技术为患者置入PICC的效果。方法:将近年来在某院接受PICC置管的10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例患者。为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PICC置管,为观察组患者采用腔内ECG引导技术进行PICC置管,在置管完毕后对两组患者行胸部X线检查,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置入PICC的成功率。结果:在对照组中,进行PICC置管成功的患者有44例,失败的有6例,其进行PICC置管的成功率为88.0%(44/50)。在观察组中,进行PICC置管成功的患者有50例,失败的有0例,其进行PICC置管的成功率为100%(50/50)。结论:采用腔内ECG引导技术对患者进行PICC置管可显著提高其置管的成功率,此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静脉内心电图;PICC;导管尖端定位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一种能够为患者建立长期静脉通路的办法,近年来在临床上得到广泛的应用。进行PICC置管的穿刺点在外周静脉,具有对血管的选择性多、创伤性小、导致感染的几率少、易于护理等优点。但是,对患者进行PICC置管较易使其发生导管异位,在为其置管后必须经X线摄片确认导管尖端的位置后才能使用导管,因此会增加对患者进行放射性检查的次数及费用。采用腔内心电图(ECG)技术PICC可对置管尖端进行实时定位,能显著提高PICC的准确性。近年来,美国、德国等国家已经在临床上广泛应用腔内静脉ECG技术PICC,我国的学者也已将腔内ECG技术成功应用于施行前端开口式的PICC置管[1]。为了观察用腔内ECG引导技术对患者PICC的效果,我们将100例在我院行PICC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PICC,为观察组患者采用腔内ECG引导技术进行PICC,在置管完毕后对两组患者进行胸部X线检查,并分析为其PICC的成功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中的100例患者均为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在我院PICC的患者。将这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在对照组50例患者中,有29例男性,21例女性,其年龄为33~76岁,平均年龄为(48.2±11.3)岁。在观察组50例患者中,有30例男性,20例女性,其年龄为31~79岁,平均年龄为(49.3±12.5)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本研究中患者的纳入标准是:1)患有恶性肿瘤、进行周期性化疗或长期进行静脉输液治疗的患者。2)对本次研究的方法知情同意并签署了对本研究知情同意书的患者。

1.3 排除标准 本研究中患者的排除标准是:1)患有可能影响心电图P波的心脏疾病(如瓣膜性心脏病、房颤等)的患者。2)发生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3)行颈肩部手术的患者。

1.4 相关设备 4F三向瓣膜PICC一套(美国巴德公司生产),迈瑞PM8000心电监护仪及心电导联,外配打印机一台。

1.5 方法 为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PICC,操作方法是:对患者血管的情况进行评估,测量其臂围,估算其所用导管的长度。在坚持严格无菌操作的原则下对患者进行局部消毒、铺巾,在润滑、剪切导管后对其进行静脉穿刺,在见到回血后将穿刺套管针继续送入静脉中0.5-1cm,松开止血带,将针芯撤出。将导管缓慢送入静脉中33cm,嘱患者将头转向穿刺侧并将下颌向肩部靠近,然后继续缓慢送入导管至拟定的长度,最后将钢丝撤出并固定导管。为观察组患者采用腔内ECG引导技术PICC:(1)由记录员将心电监护仪的3个电极片分别贴在患者的左侧锁骨下、右侧锁骨下及左侧锁骨中线肋骨下缘的体表皮肤上,将心电监护仪的导联调至Ⅱ导联,检测患者体表的基础ECG。(2)对患者的血管条件进行评估,按照PICC的常规流程为其置管,将导管送入静脉中20cm。(3)为患者连接RA导联线。将与患者右锁骨下部位相连的RA导联断开。将鳄鱼嘴夹RA导联线的鳄鱼嘴夹端与三向瓣膜式PICC内置导丝尾端金属的暴露部分相连接,将其另一端连接于导联丝盒上的RA连接线接口槽内。(4)将生理盐水注射器连接在PICC可支撑冲洗导丝尾端的厄尔接头处,缓慢地推注生理盐水,建立生理盐水柱,并引导腔内ECG进行PICC置管尖端定位。操作者一边送管一边观察腔内心电图P波的变化情况,进而对导管的头端进行实时定位。在P波达到高峰后回落或出现双向P波时可判定导管进入心房,此时立即停止送管并回退导管,直至P波处于正向的最高峰水平(此处为上腔静脉与右心房的交界处),然后固定导管,记录导管的长度。

1.6 评价指标 在对两组患者PICC后为其拍摄胸部X线片,以确定其体内导管尖端所在的位置。患者体内导管的尖端若到达上腔静脉可判定置管成功。

1.7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本研究中的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对照组中,PICC成功的患者有44例,失败的有6例,其PICC的成功率为88.0%(44/50)。在观察组中,PICC成功的患者有50例,失败的有0例,其PICC的成功率为100%(50/50)。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PICC的成功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829,P=0.0115)。详情见表1。

表1 对两组患者PICC成功率的分析

3 讨论

近年来,PICC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导管异位是PICC常见的并发症,因此在PICC后必须经X线摄片确认导管尖端的位置后方能使用该导管。采用腔内ECG技术PICC的尖端定位可提高定位的准确性,减少置管所致的导管异位、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的发生率。肿瘤患者,特别是病情较重的肿瘤患者若活动不便或不能活动,可采用此法对其PICC的尖端进行定位(可在床旁进行操作),避免患者因发生导管异位而反复进行X线摄片,提高对其进行PICC置管的一次性成功率[2]。

临床实践证实,在为患者PICC时应用腔内ECG技术定位其导管的尖端可降低其治疗成本和住院费用,减轻其承受的痛苦,实时监测其置管的情况,并可对导管的位置进行即时调整。在应用腔内ECG定位技术对患者施行PICC时可使其导管的尖端保持在上腔静脉下1/3处,从而可有效避免感染、静脉炎等并发症的发生。另外,采用该技术对患者施行PICC还可有效减少对其进行搬运及转移的次数,防止其受到辐射伤害[3,4]。

在本次研究中,在对照组中,PICC成功的患者有44例,失败的有6例,其实施PICC的成功率为88.0%(44/50)。在观察组中,进行PICC成功的患者有50例,失败的有0例,其进行PICC的成功率为100%(50/50)。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进行PICC的成功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2=6.3829,P=0.0115)。可见,采用腔内ECG引导技术对患者进行PICC可显著提高其置管的成功率,此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1] 何虹,范彬,张玉红,等.心内心电图技术在PICC置管定位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2015,12(5):4-8.

[2] 向明丽,谭红菲.心电图引导PICC尖端定位技术在血液肿瘤患儿中应用的效果观察[J].医药论坛杂志,2016,37(4):88-89.

[3] 卓亚娟,冯乐玲,江军歌,等.新型静脉内心电图引导PICC导管尖端定位的临床应用[J].护理与康复,2014,13(9):868-870.

[4] 雷文兰,鄢秀英.腔内心电图引导下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尖端定位的应用效果观察[J].华西医学,2016,31(5):949-951.

R47

B

2095-7629-(2017)4-0178-02

猜你喜欢
尖端成功率心电图
成功率超70%!一张冬棚赚40万~50万元,罗氏沼虾今年将有多火?
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的应用
心电图机检定方法分析及简化
《思考心电图之176》
腔内心电图技术用于早产儿PICC置管尖端定位的效果
如何提高试管婴儿成功率
Finding Another Earth
如何提高试管婴儿成功率
郭绍俊:思想碰撞造就尖端人才
入职体检者心电图呈ST-T改变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