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积极心理学的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探究

2017-12-01 02:38荆奥棋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7年10期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高校学生心理健康

荆奥棋

摘 要:近年来,随着社会压力加大,人们也逐渐对心理健康有了一定的认识。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高校的教学内容也不再仅限于课本知识,还包括心理、理论认知等一系列素质教育的综合性的教育内容。将积极心理学引入到高校的教学内容中,不仅有助于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的提升,同时还能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文章主要通过阐述积极心理学的概念,具体分析高校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维护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的几点措施。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高校学生;心理健康

新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竞争也日益激烈,人们的心理压力不断地上升。当然,作为身处在象牙塔里的高校的学生虽然有相对的优势,但仍无法避免毕业后所要面对的就业压力。因此,为提高学生的耐挫力,维护学生心理健康,高校相关人员对于学生的心理教育的重视程度也变得越来越高。积极心理学的引入对于高校学生心理状况的研究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它有效地纠正了传统心理学教育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同时,通过积极心理学的引导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其建立正确的价值意识和发展规划。因此,积极心理学的应用对于维护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积极心理学概述

积极心理学是由美国的一位学者于上世纪末期提出的,这一概念的提出可以说是颠覆了整个心理学的认知。和传统的心理学内容相比,它是全新的、贴合人们需要的心理学理论,它开展研究所针对的对象不同于传统心理学,它是针对于人们存在的积极力量的[1]。它展开研究的目的在于能够通过对于积极性心态的研究来了解人们的心理状况,从而挖掘出人们自身潜在的能力和品质,最大程度地发挥人们的潜力。

积极心理学的概念研究主要是从以下三个层面展开的:第一,主观层面。这一研究主要从研究对象的个体出发,从个体的切身感受来发掘他们的身心体验和主观幸福感。第二,个体层面。它主要是以每个个体的特质以及个体所具有的力量和美德出发[2]。第三,群体层面。它所研究的对象更多的是将个体投入于社会关系之间,以研究在这种关系、环境下个体所能够表现出的积极性。从研究的本质出发,我们得出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主要是与消极心理学所对立的学科内容,其所研究的重点主要围绕着人们心理的积极方面的内容。

二、当前高校学生心理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偏离教育本质

在高校課堂中开展心理教学主要存在着三个层级的目的:第一,为了预防大学生存在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在这一层次内容中主要针对的对象为学生。第二,是为了解决心理问题,目前针对于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很多高校都开展了专项的心理咨询课程以及相应的辅导性工作,以帮助学生们消除他们内心的压力和困惑[3]。第三,这一层级的主要目标是针对于心理存在疾病的学生。针对学生内心存在心理疾病以及心理障碍问题开展针对性的诊疗。然而,目前高校在开展心理教育的过程中,过多的将心理教育的重点放在了问题的指向性方面,同时将过多的关注点投入到了学生们的日常生活以及学习的过程中,简单地将存在的心理问题并入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中。在这样的认知下,可能心理教辅老师会将更多的关注点放在学生内心存在的消极意识上,而忽略了对学生积极心态和积极品质的开发。

(二)容易出现教育脱节

从现阶段的高校健康教育内容中我们可以发现,学生的需求和教育的内容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也就是供需存在着相互脱节的问题。目前对于高校学生的健康教育正处于对于学生良好心理品质建立的阶段,是学生们开始面临人际交往,情绪多变以及人格发展的重要的阶段[4]。心理教育老师在施教过程中往往会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授课,从而忽视了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以及他们过往的生活背景,无法有效地帮助学生们解决实际问题。现实环境中,高校学生们对于健康的心理状况的追求更高,他们更需要能够积极处理面对自己的心理问题并主动地解决问题。当然现今社会的发展,对于大学生们的需求不仅仅局限于学生不存在心理疾病,同时还要求他们能够具备较高的心理素质。

(三)片面化的教育方式

就目前而言,我们的教学模式还是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也是一样。这种教育模式往往是机械的、照本宣科的。所以很难发挥出教学作用,与此同时,也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其他学科割裂开来,不利于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当然,这种片面化的教学模式,也会导致教育者对于教学片面化的认知,更甚者会造成对于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所发挥作用的忽视。通过调研,我们发现目前的高校心理教学仅仅将教学内容限制于课堂教学中,而且忽视了学生的家庭教育、社会关系以及社会教育之间的联系,导致教学与需求之间相互脱节。因而,导致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所产生的作用力微乎其微。

(四)教学方式僵化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目前很多的高校心理教学课堂仍沿用着传统的教学方式,即以心理知识内容的教授为主要目的。这就导致教学的目标发生偏移。这种情况多表现为学生提出相应的问题,依据教学内容来解释问题,并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来延展问题,给予学生一些解决的方式和方法。通过这种教授方式,学生再反过来将所学到的内容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由此可见,这种教学方式教师始终作为授课的主体,而学生则是站在被动的角度接受知识。这种方式很难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积极参与的热情,使得心理教育结果并不理想。依据心理教育的观点,要想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作用就必须让每一个受教的个体自发地参与进来。

(五)陈旧的评估方式和标准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于心理疾病的诊断的主要依据是来源于学生的认知以及情绪表现。而国外的研究者对于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测评主要的依据是利用调研形式的模拟问答来对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测评[5]。测评的内容不仅仅限于学生的心理状况,同时还有对测评者精神状况以及生活细节的内容调查。通过对这些调研数据的综合分析,能够更加科学合理地得出学生们存在的经历状况是处于心理范畴还是在心理疾病范畴。从实际情况出发,这种调研的结果反映出来的往往是学生们的心理负面状况。而这种分析只能作为教育或是健康治疗的依据,并不能对心理的健康状况进行刻画。同时对于学生心理健康的评价不能只限于消极的心理因素,必须还应当建立在积极心理之上。

三、推进积极心理学教育的发展思路

(一)以健康人格作为心理学教育的主要目标

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我们的心理学教学必须立足于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只有如此,才能培养出人格健全的高校学生。同时在培养过程中还应当注重对学生自身潜能的幸福感的开发。如果学生具备积极的人格,就可以在面对消极或者不利情况下进行自我调节[6],从而帮助学生做出正确的选择,维护学生们的身心健康。从目前的教学情况来看,我国高校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保障的前提就是对学生个性的塑造,这是开展高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

(二)塑造积极的品质

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每个人都具有积极心理的潜能以及不断成长向上的能力。高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其主要的目的就是通过积极心理教学能够帮助学生们建立积极的人格和品质。

(三)建立完善的支持系统

在开展高校心理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忽视其教学内容与其它课程的相互联系。虽然每门课程都属于独立的内容,但它们之间还存在着关联性,它们是教学过程中的有机整体。同时,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还不能忽略学生与家长之间的联系,他们都是高校開展心理教学的主要客体。通过教师对心理教学资源的挖掘,使其能够充分地渗透进各个课程内容中,并且延伸进学生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之中,进而推动高校心理健康教学系统的建立和完善,促进其发挥作用。

(四)实施体验式教学法

我们在开展心理教学的过程中,不能仅限于对课本知识内容的传递,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在系统理论的指导下,学会如何积极地使用心理教学课堂中的内容,将这种教学体验应用到实际的生活学习中。学校应当开展多方位、全面性的活动,帮助学生能够在活动中获得更深层次的感受,以达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教学效果。

四、结语

目前我国对于积极心理学的开展还处于摸索的状态。通过上文对心理学教学内容的阐述,我们应当积极推动积极心理学的教学方式,以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培养他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心态。

参考文献:

[1]屠鸣,李晓彧,魏春燕,邱建国,王媛.基于积极心理学理念的高校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研究[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3):59-63.

[2]修涛.基于积极心理学的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19):19-20.

[3]党喜灵.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15,(23):58-60.

[4]李存君.基于积极心理学的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研究[J].科技风,2016,(13):43-45.

[5]杨晓梅,张慧研.积极心理学视阈下的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01):62-64.

[6]何朝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不足与完善——基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J].河池学院学报,2014,(02):110-123.

猜你喜欢
积极心理学高校学生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