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旗驻防与闽菜闲话

2017-12-04 17:37戴爱群
饮食与健康·下旬刊 2017年11期
关键词:旗人八旗

戴爱群

春韭秋菘——

任何地方,讲求口腹之欲,总有其地理、物产、历史、文化的渊源。淮扬菜的发达,就与淮安河工官员、扬州盐商的穷奢极欲密切相关;讲到鲁菜的繁盛,谁又能否认其与孔子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一脉相承呢?

近年来,我越来越关注清代旗人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影响。清初八旗入关,真正的满洲旗人相对于汉人人数之少不成比例,加上同盟的蒙古八旗和早期收降的汉军八旗也不足以底定海内,还要驱使吴三桂之流的“三藩”和纯为汉人的绿营兵协同作战。战争结束之后对汉族军民并不放心,特设驻防将军,督帅八旗劲旅固定驻扎战略要地,以收震摄、弹压之效。在战略意义重大的边疆省份驻防固然有巩固国防的目的,在江宁(今南京)、杭州、福州、广州、成都这样的文化、经济发达地区驻防的意义就不仅仅是为了提防反清武装,相当程度是出于对汉族读书人的疑忌之心——“秀才造反”虽号称“三年不成”,历代统治者却都是严防死守的。

“旗”是军事单位,旗人是常备军,旗人的后代一生下来就编入旗籍,就有固定的收入——“钱粮”,而且除了做官、当兵,不允许从事别的职业。此制度的初衷是为了保证八旗的兵源和战斗力,堪称深谋远略,无奈中原传统文化吸引、渗透、同化的能力特强,打是打不过你,架不住哄着你玩儿啊。不用等到同治、光绪,一百年下来,乾隆年间,已经把八旗劲旅熏陶成了八旗子弟,寅支卯粮,坐吃山空,提笼架鸟,听曲票戏,哪里还有什么战斗力可言?到辛亥亡国的时候,姓爱新觉罗的所谓“宗室”岂止无力“救亡”,连自食其力都做不到,衣食不周者大有人在。

但凡事有一利必有一弊,反之亦然,这些有世袭差使和“铁杆庄稼”的旗下大爷讲求饮馔之道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旗人是贵族,是统治阶级,他们的追求很容易成为时尚,于是这些驻防城市纷纷成为中国各大菜系的发源地和饮食文化重镇,广州、成都、杭州与粤菜、川菜、浙菜的关系自不待言,南京的“京苏大菜”也曾风光无限(《红楼梦》里的不少菜品反映的就是清代江宁食风,而曹家也正是内务府正白旗汉军旗人),以福州菜为代表的闽菜,同样名列八大菜系,讲究清淡鲜脆,开宗立派,独踞一方。

初夏时节,我去武夷山问茶,下得山来,驱车三百里,专赴榕城,去访闽菜大师强振涛。强师傅是闽菜大师强木根的公子。1983年强木根和堂兄弟强曲曲联袂参赛,在第一屆全国烹饪大赛获“最佳厨师”殊荣者全国一共才十位,“双强”入围,一时传为佳话。强师傅家学渊源,继承传统,取精用弘,专门为我们一行安排的菜品自然不同凡响。

以红糟入馔调味是闽菜特有的手法,淡糟香螺片色如桃花,螺肉片得飞薄如纸,刀工极见火候;口感爽脆,味清淡之极,却是淡而有味。

炒龙虾球同样清淡,滑嫩爽口——此菜难在生炒,火候不好把握,龙虾肉生了固然不爽,熟过了又嫌过于坚韧,且有近似橡胶的怪味。

个人最爱鸡汤氽海蚌,汤清如水而醇鲜,蚌肉色白而半透明,鲜甜脆嫩,仿佛清水芙蓉,清新淡雅,又娇艳不可方物。可惜我们去的时候不巧,否则用闽江口特产的一种海蚌烹制此菜就是有名的鸡汤汆西施舌。

佛跳墙是福建第一名菜,与我在别处吃过的大大不同——加入大量当地特产“青红酒”(以糯米酿成,容易上口,后劲极大),汤色深如琥珀,但有酒香,无酒精的苦味;汤汁黏稠,入口却感觉清淡,余韵反倒浓腴而悠长。这不禁让我联想到北京的一道传统名菜坛儿肉,也是加大量的黄酒,也是装入坛中慢慢焖熟——发明这道菜的厨师会不会为了迎合驻防旗人的口味,借鉴坛儿肉的技法,只是把猪肉换成了本地风光的参肚鲍翅呢?endprint

猜你喜欢
旗人八旗
什么是八旗?八旗盔甲是作战时穿的盔甲吗?
清代八旗察哈尔对维护国家统一的贡献
八旗察哈尔的编立及其与清朝可汗间的关系
八旗之殇
晚清东北旗人的婚姻与死亡风险关系探析
清代右卫八旗驻防述论
清朝军服背后的“兵”和“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