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全面依法治国思想与卓越法治人才培养研究

2017-12-04 14:08代旭辉高文
法制与社会 2017年20期
关键词:治国理政依法治国习近平

代旭辉 高文

摘 要 本文從习近平总书记5月3日在考察中国政法大学时发表的重要讲话,作为思考依据,通过对精神内涵的深入理解和把握,结合三亚学院法学学科的特点,将法律技术向法律科学进一步延伸,强化法治思维与法治品格、法治方式应用与法律职业伦理相匹配,对接法治岗位需求,夯实卓越应用型法治人才培养体系,更好地服务法制建设。

关键词 习近平 依法治国 治国理政 法治人才 法治自信

作者简介:代旭辉,三亚学院法学与社会学学院党总支副书记,讲师;高文,三亚学院法学与社会学学院团委书记。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7.247

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围绕习近平同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聚焦新战略的系列重要论述,对指引法治人才的培养具有非常大的指导意义,在习近平全面依法治国和治国理政新思想的引领下;我们要多维度分析法治环境,由社区治理到社会治理,应用现代化的思维体系,有效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这就需要在法治人才的培养上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的重要指示,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全面思考,法治人才的培养是实现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方式,是为全面依法治国培养可靠、优秀的法治人才势在必行。

一、习近平全面依法治国思想对法治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中国政法大学明确指出:立德树人,德法兼修,培养大批高素质法治人才,法治人才尤其是对德性、德行上树立标杆,德性,就是初心的善根,德行就是寻求真善美的方法和路径,通过良法善治来引导人、感化人、激励人;坚持以人为本,通过道德思维来教育来教化人、启迪人、发展人。也是我们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学校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和德育工作的重要意义和社会价值,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中全面诠释信仰的问题,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习总书记:“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法律人的信仰也是如此,人的德性是先天的,法性是后天衍生的,德法兼修,重在修德,就是要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体系为指导,树立与时代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认清道德与法治辩证关系,把握好当前的法治建设和发展环境, 习总书记指出“德法兼修”,就是在告诫将来法治社会的建设者和维护者,练技别忘修身、立身先要立德,时刻怀有感恩之心,尽其所能回报人民、回报社会,如此才有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法治人才。美国法学家伯尔曼说过,在法治社会中,“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故而法律认的信仰就是要信奉、信服、认同国家制度的选择,从而赋予信仰的价值认同、情感共识、树立坚定中国自信,相信中国智慧,解决中国自身的法治问题。

二、创新卓越法律人才的培养路径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核心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不断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法治保障。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大力提高法治工作队伍思想政治素质、业务工作能力、职业道德水准,着力建设一支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社会主义法治工作队伍”。目前,不同地区之间法学教育资源特别是师资配置仍不平衡,法学院校与法治实务部门协同育人机制不够完善,法学教育与司法考试、法律职业的衔接不够紧密,加强和改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人才培养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刻不容缓。培养全面适应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需求的卓越法律人才。

(一) 创新卓越法治人才培养的思维体系

完善法学学科人才培养地图,围绕立法体系、司法体系、执法体系、法治政府建设等,把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和学科体系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具有前瞻性法治基本概念、法治方法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互动机能等;打通课程体系是支撑理论体系和学科体系的重要环节,故而建立系统的课程体系是形成培养卓越法律人才的思维导图,在机制上增强法治人才培养多方协作的模式,创新法治人才培养的实践机制,中国的法学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培养出来的法律人才大约有以下五种类型:一是着力于国际视野环境下的法律人才;二是复合型法律人才;三是应用型法律人才;四是研究型法律人才;五是地方性法律人才。从上述类型来看,各有优势和特色,然而,在当前法治发展的环境下,如何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全面依法治国思想在法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发挥,是我们认清法律人才培养上升为法治人才培养的历史使命,这就要求我们在人才培养上把握时代前沿,适应人才发展的环境,培养具有扎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功底,正确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正确方向创新大赛思辨能力,践行正确道路的法治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二)法治人才培养的支撑体系

法治人才的培养要着力于立德树人,德法兼修这一理念,重在课程建设,从课程模式来分解,大致从以下三方面思考:

1.培养法治人才理想信念的课程。首先,在教材的选择上,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为中心,尤其实在理论法学课程建设和教材的选择上,没有科学规范的法治理论指导,就不可能有正确的法治实践,要树立学生的法治理念和法治思维。其次,对应法治人才培养的理论课程上增加法学方法论和法律方法论课程,如法律逻辑学、法律解释学、法律经济学、比较法学等课程,使学生通过法学方法论与法律方法论的学习,更好地训练法律思维与法治素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讲法律案例,老师点评,组织学生互动参与讲评,训练法科学生的说案能力和法律适用,积极指导参与第二课堂,提高法治素养和人文情怀,为法治人才培养提供优质课程资源。

2.升华人才培养观念,把法律专业人才培养提升为法治人才培养,主动适应全面依法治国的法治环境,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方式。一方面,从习总书记治国理政新思想上思考,“总书记提出,对世界上的优秀法治文明成果,要积极吸收借鉴,也要加以甄别,有选择地吸收和转化,不能囫囵吞枣、照搬照抄,这成为我们的广泛共识。”这就要求我们在课程设计上要立足中国法的特点和特色;另一方面,注重结合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和司法实践经验的融合与渗透,开设的课程要能够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建设和实践的指导,习总书记告诉我们:“法学学科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法学教育要处理好知识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因此在法治人才培养上要从基础性、实践性、针对性和适应性等方面全方位思考。endprint

3.增强法治人才的人文情怀,树立法治人才品德和良知,需要从社会责任担当和国家使命出发,“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打破高校和社会之间的体制壁垒,将实际工作部门的优质实践教学资源引进高校,这对法治人才的培养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这一重要指示为我们全方位培养法治人才指明了寻找法治资源的方向,开阔建立法治人才需求培养的合作机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法学专业教师要坚定理想信念,促进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这为我们指明了法学教学的方向。”在法治人才培养上我们要坚定正确的方法、正确的方向、正确的道路,用坚定的中国自信来引领法治人才的未来。

三、培育全面依法治国的法治人才对策

对于如何培养应用型法治人才来说,主要经历四个阶段,即,知法、用法、论法、驭法四个能力阶段,前两个为法治理论基础能力,后两个为法治思维能力。“知法”是认识法治理论及理念的能力。包括三个方面,简称为“三熟”:其一,熟知立法(法条)。这是任何一个法律职业人的基本功。其二,熟练掌握教材的三个基础理论(基本专业术语、基本概念特征、基本理论体系)。这也是学习法律的基本功夫,也是构建法治思维的基础。其三,熟悉案例,在培养法治人才的过程中要求学生熟悉部门法的经典或典型案例,并能够从中找出法理依据和法律依据,学习法律知识有快慢之分,但是真正掌握法律智慧,就要不断培养自己的法律思辨能力。擅于应用“发明问题解决理论”简称(TRIZ理论),正确适用法律方法的能力,简称为三会:一是会用法律方式思考问题。即法律人特有方法,通过合理的推理和论证,选择适当的法律效果兼顾社会效果,规范解释法律文本,找准法律适用范围;二是会说案件的能力。既法律人的口才和雄辩力;三是会写,既通过法律规范要求制作或写作司法文书。法律人通过“用法”来践行法律的生命在于实践,法治人才素质的核心就是实践能力,这一能力为知法、用法之归结点。是衡量法治人才是否具备了法律职业能力水平之尺度、标准。“论法”是法治理念及法治思维创造力。故而,坚持科学的态度非常重要,把法律从技术转变为科学分认识是实现法治的基本路径,就是形成,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的基本原则。“驭法”是适用德法兼修,德才兼备的法治思想探索性法治人才,形成“三熟”“三会一兼能”的培养体系,法治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社会化极强的工程,故而要在专与广、精与博上树立法治人才的培养目标,但也要结合自身学校的特色特点培养。

1.在课程设置上对接旅游产业,形成跨学科交叉培养模式。要逐步建立与“海南国际旅游岛” 相适应,行业、产业对接的法治人才培养为目标,能够体现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学科体系和课程体系,既能符合“地方法治人才特色”要求课程体系。

2.科学规划选择与教材体系,建设符合我国实际的法学学科的教材,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人才培养要求。建立适应法治人才培养和课程体系设置的要求。故而在教材建设一定要坚持我国的法治环境的特征,选择理论、方法、方向正确的教材,同时兼顾在法治人才培养中规范的实践类指导教材或教参。

3.创新法治思维方式,积极拓展教学改革,要把传统的教师课堂讲授为主,转化为学生自主发现法律问题,形成解决法律问题的方案,既分析法律问题策划书,学生讲案例,讲法律思维,老师评述及点评,形成参与式教学与讨论式教学有机结合。在法律实践式教学环境。由“双师型、双能型”教师带领学生办理真实案件,及(法律诊所、参与庭审、社区人民调解)等。此外,教師要善于应用互联网技术,通过慕课、微课、公开课等实现课堂翻转的方法吸引学生,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用心率。

总而言之,法治人才的培养任重而道远,在新的法治环境下,我们培养的法治人才的思维路径,要紧密围绕习近平全面依法治国思想,结合习近平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旗帜下,着力培养“四有”、“六有”为目标,培育坚定法治信仰和忠于法治的卓越人才。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关于全面依法治国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

[2]袁贵仁.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人民日报理论版.2014(12).endprint

猜你喜欢
治国理政依法治国习近平
习近平的外交足迹
依法治国 法平天下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新成就
习近平治国理政的历史使命及其核心地位
习近平“治国理政”集中研究的最新成果
习近平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整体架构
“德”“法”辨证与依法治国
标题党
关于依法治国若干问题
坚持依法治国必须坚持依法执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