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K IP技术发展趋势和解决方案

2017-12-05 09:10王亚明索尼中国专业系统集团创新业务开发本部
视听界(广播电视技术) 2017年5期
关键词:基础架构以太网交换机

王亚明 索尼中国专业系统集团 创新业务开发本部

4K IP技术发展趋势和解决方案

王亚明 索尼中国专业系统集团 创新业务开发本部

本文对4K IP技术的发展作了回顾。分析了ST 2022标准的不足之处及厂商对SMPTE 2022标准的修改建议情况,提出ST 2110标准将成为未来IP化的统一标准。对EBU欧广联对IP架构进程的预测作了介绍。认为12G-SDI将与IP长期共存,现阶段点对点连接、简单的小型系统采用12G-SDI方式,复杂、大型系统采用IP方式。

4K IP技术 ST 2022标准 ST 2110标准 IP进程预测

1.4K IP技术发展回顾

IP技术在高清时代应用的紧迫性不高,因为高清时代SDI构成了一个很成熟的系统,从4 K进入大家的视线之后,IP技术在2014年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我们首先回顾一下,从2007年开始,SMPTE开始了4 K IP技术标准化的进程,2007年 - 2013年,SMPTE陆续发布了ST 2022 1-7系列标准,ST 2022 1-7系列标准的目的就是在演播室实时制作系统中取代SDI,实现IP传输。在2010年左右,当时所采用的物理层和数据层的IP基本架构是10G,采用RJ-45或光纤接口。ST 2022-6标准定义媒体层是无压缩的高清视频。由于SMPTE发布的ST 2022系列标准太早,ST 2022系列标准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

(1)10G以太网无法传输无压缩4K视频,要传输4K必须引入压缩编码。

10G以太网带宽不能传输4K/60P基带信号,必须采用压缩编码降低码率;ST 2022对4K编码没有明确定义,在SMPTE阵营内对4K编解码方案有不同选择,已经发布的4K编解码方案有:Evertz采用SMPTE 2022建议 的 J2K(JPEG2000);Sony采用Sony开 发 的 LLVC(Low Latency Video Codec),支 持 的 厂 商 包 括 Evertz、Imagine、Tektronix、Harmonic、matrox、TOSHIBA、LEADER、ORAD、vizrt等 ;ICO联盟采用intoPIX开发的TICO,支持的厂商包括 Grass Valley、Imagine、NEVION、ROSS、ARTEL等;包括BBC、Snell/Quantel等厂商组成的联盟采用BBC开发的Dirac,也称为VC2。实际上J2K、LLVC、TICO、VC2都基于小波算法,大同小异,但由于基本参数不同,在SMPTE 2022的框架内不能直接互通。

(2)ST 2022-6只规定了净切换(Clean Sw)的原则,没有具体实施方法。

Sony采用通用IP交换机(COTS)无法实现净切换,净切换在信号接收端接口处完成,其优点是使用通用IP交换机,设备与交换机直接连接,缺点是需要同时传输2个码流,降低了带宽利用率。

Evertz使用专用IP交换机精确控制切换时间实现净切换,与SDI矩阵类似,其优点是设备与交换机直接连接,缺点是必须使用厂商的专用IP交换机。

草谷(Grass Valley)采用通用IP交换机(COTS)无法实现净切换,需要在通用交换机与设备之间增加IP接口GV Node,由GV Node精确控制切换时间实现净切换,其优点是使用通用IP交换机,缺点是必须增加厂商的IP接口(即专用交换机),设备不能与交换机直接连接。

(3)ST 2022-6的视频、音频、元数据混合打包,不利于不同数据的独立处理;

(4)FEC(前向纠错)、主备切换的方案不完善;

(5)以及其它的一些问题。

2.厂商对SMPTE 2022标准的修改建议

因为ST 2022-6是一个千疮百孔的标准,这个标准只是一个框架,所以各个厂家就各自修改,还起了名字。目前的现状是,几乎所有厂商都支持SMPTE 2022-6开放标准,基于相同的SMPTE 2022技术标准框架,但各厂商的解决方案并不相同。各厂商向SMPTE等组织不断提出修改建议,有索尼的RDD 34(LLVC),Evertz的 RDD 37(ASPEN),TICO联盟的RDD xx,VC2联盟的RDD xx等。

Sony方面:对ST 2059-2的修改已经得到SMPTE的 批 准; 对LLVC (Low-Latency Video Codec)编解码的建议已经成为RDD34文件,将于近期得到SMPTE的批准。Sony还对下述内容提出了建议,正在等待SMPTE的投票表决和批准:

(1)实现视频净切换的方式,(2)媒体文件的打包方式,(3)前向纠错(FEC),

(4)冗余切换方式。索尼对 SMPTE 2022 的修改建议集合,称之为 IP Live,接口名:NMI(Networked Media Interface)。

Evertz方面:Evertz 对SMPTE 2022的修改建议集合-ASPEN见图1。

Evertz ASPEN 的特点与应用见图2。

图1 Evertz 对SMPTE 2022的修改建议集合-ASPEN

图2 Evertz ASPEN 的特点与应用

这样就出现了多种“厂商标准”,如索尼的IP Live(NMI)、Evertz的 ASPEN, 与 SMPTE 2022-6不同,NMI/ASPEN都采用了视频、音频、元数据分别打包的传输方式;还出现了多种“联盟标准”,如AIMS、TICO等。

基于SMPTE 2022,每个厂商都会晒出自己的“朋友圈”,同一个厂商会同时出现在不同的“朋友圈”,似乎能够实现“互通互连”,目前实现的方法是A厂商使用了B厂商的IP/SDI接口板,并不是在IP域直接实现互通互连。

3.论坛、工作组、联盟

除了这些朋友圈厂家标准和联盟标准之外,还有各种论坛,各种工作组和各种联盟。这些组织虽然人少,但是他们对IP的标准化其实贡献都不小。除了IEEE、SMPTE和EBU外,与IP基础架构有关的主要组织见图3。

图3 与IP基础架构技术标准有关的组织

4.ST 2110将成为未来IP化的统一标准

上文说到,基于相同的SMPTE 2022技术标准框架,各厂商的解决方案并不相同,造成不能在IP域直接实现互通互连,因此我们需要有一个统一的开放标准,ST 2110由此应运而生,并将成为未来超高清IP化的统一标准。

ST 2110标准由VSF TR-03发展而来,并获得了大多数厂商的支持。ST 2110标准进展顺利,FCD(Final Committee Draft)已经投票通过的文件有:ST 2110-10 - System Timing and Definitions,ST 2110-20 - Uncompressed Active Video,ST 2110-30- PCM Digital Audio,无压缩HD视频的草案已经通过,还没有无压缩4K。ST 2110标准的物理层/数据层规定,HD高清设备接入交换机10G,核心交换机40G;4K超高清设备接入交换机25G或更高,核心交换机100G或更高。

欧广联把IP化的实时系统分成了七层,图4是EDU对IP分成七层的定义。

图4 EDU对IP分成七层的定义

第一层是媒体传输层(Media Transport),有ST 2022-6等标准,目标是统一到ST 2110标准上。第二层是定时层(Timing),包括IEEE 1588 PTP等标准。下面几层分别是身份层Identity、发现和注册层Discoveryamp;Registration、流控制层(Flow control)、流切换层(Flow Swithing)。大家知道IP化之后,一定是把现在演播室系统的视频音频、定时基准,控制这三块放在一个网里实现。前面很多专家谈到的IS-04是什么呢?是控制协议,就是在设备控制上把它统一起来。第七层是压缩编码层(Compression),ST 2110会包括一些现在已有的压缩编码方案,目标是非压缩编码。我认为EBU对IP分成七层的定义很有道理。

5.JT-NM关于IP架构标准的路线图

图5是JT-NM关于IP化的路线图。

JT-NM关于IP化的路线图,前面很多专家都有提及,在此不再详述。重要的是将其分为四步来看,第一步是SDI OVER IP,但是这个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第四步的虚拟化。目前网络制作和传输已经实现或正在实施云化、虚拟化,如果连云化和虚拟化都实现不了,那你就不要做IP化了。要是不数字化,就不可能把这么多的视音频信息在网络上传输,在手机上观看,所以数字化不是目的,IP化也不是目的,它只是一个过渡的阶段。

6.EBU对IP架构进程的预测

EBU欧广联对IP架构进程的预测见图6。

图5 JT-NM关于IP化的路线图

图6 EBU欧广联对IP架构进程的预测

从图6中12G-SDI格式的曲线可见,EBU预测很长时间之内取消不了SDI传输,从IP格式的曲线可见,EBU预测IP传输的发展会逐渐上升,我认为这张图应该是比较实事求是的。

7.总结

(1)电视中心基础架构的IP化只是手段,不是目的。现在唯一没有实现云化、虚拟化的就是SDI基带,IP化是未来基础架构云化和虚拟化的基础。

(2)采用IT行业新一代系统架构。要想实现IP化,现在的10G以太网技术是不够的,以前提出10G以太网做基础架构,主要是价格的原因,当时10G以太网的接口芯片和我们广电的3G-SDI的接口芯片成本差不多。随着IT行业技术性能的快速发展和价格的快速下降,10G以太网将来一定是过渡到25G、40G、100G以太网。

(3)以ST 2022-6为基础发展开放的行业标准。ST 2022-6 TR-04 TR-03 ST 2110。

(4)12G-SDI将与IP长期共存。点对点连接、简单的小型系统采用12G-SDI,复杂、大型系统采用IP。

猜你喜欢
基础架构以太网交换机
基于1500以太网养猪场的智能饲喂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自由流收费下的联网收费结算中心基础架构设计
智慧高速+互联网环境下信息化基础架构浅析
我国云IT基础架构投资保持高速增长
IDC发布云计算IT基础架构Q4跟踪报告
修复损坏的交换机NOS
使用链路聚合进行交换机互联
谈实时以太网EtherCAT技术在变电站自动化中的应用
一种90W高功率以太网供电系统的设计
浅谈EPON与工业以太网在贵遵高速公路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