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提升高校科研管理效率的几点思考

2017-12-05 08:00闫璐颖谢玉诚
新西部·中旬刊 2017年9期
关键词:科研管理效率高校

闫璐颖 谢玉诚

【摘 要】 在近年来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科研投入不断增加,高校的科研项目数和科研经费数不断增长的背景下,提升管理效率已成为了高校科研管理部门的首要工作目标。本文从科研管理队伍、科研管理平台、科研管理责任三个方面对提升高校科研管理效率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高校;科研管理;效率

我国高校早期的科研管理模式是在计划经济的体制下采用的管理与被管理的模式,也就是行政主导模式。当时的科研管理工作完全是一种被动的服从指令的工作,工作效率不高。1985年,《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的出台标志着我国的科研管理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决定》中不但指出要“使科学技术机构具有自我发展的能力和自动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活力”还指出“大力加强企业的技术吸收与开发能力和技术成果转让为生产能力的中间环节,促进研究机构、设计机构、高等学校、企业之间的协作和联合”,这不但减轻了科研机构和人员对国家的依赖还减少了国家对他们的束缚,增强了科技活动的主动性,因此高校的科研管理工作也开始由被动执行向主动服务转变。2006年,《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中指出的高校“也是实施国民经济重大科技问题、进行技术转移、科技成果转化的生力军”,这就要求高校的科研管理不但要主动服务,更要开拓创新提高效率。笔者认为,提高科研管理效率可以着重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设学习型队伍,增强科研管理队伍的专业化

高校的科研管理主要分为纵向科研项目管理、横向科研项目管理以及行政管理三部分工作。其中纵向科研项目管理主要包括上级科技主管部门或机构批准立项的各类计划(规划)、基金项目的申报、评审、过程管理、结题验收等工作;横向科研项目的管理主要包括科技服务、开发等合同的签订、审批、免税,科技成果的登记、转化及推广,专利的申请、维护及转让等工作;行政管理主要包括与科技管理工作相关的规章制度及管理办法的制定,科技档案的管理以及科技统计等等。由此可见,高校的科研管理工作要求科研管理人员不但要懂管理(具备管理知识),还要懂技术(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是一项覆盖面广、综合性强的系统性工作。

1、加强培训

我国目前的教育体系中没有科研管理这个专业,大多数高校也只是招聘具有硕士学位的应届毕业生或从校内辅导员转岗竞聘,但科研管理工作要求科研管理人员要具备一定的专业背景知识、管理学知识、科技法规知识、财务知识、计算机应用等知识素质;组织沟通、提炼写作、统筹决策等能力素质;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大局意识等道德素质。尤其是在当今科技迅猛发展、学科交叉增强,高校申报科研项目数大量增加,到账科研经费数不断增多,科研管理工作者的常规事务性工作越来越多的情况下,如果科研管理工作者的知识储备不足,能力不够,势必会阻碍工作的开展,降低科研管理的效率,因此,对科研管理人员进行定期的进行专业化的培训非常必要。

2、加强交流

在这个信息膨胀的知识经济时代,科研管理人员需要不断更新知识体系,扩充知识储备,优化知识结构,做到与时俱进。而高校作为全国科技创新的主力军,更加需要建立一支具备现代管理理念的科研管理队伍。因此,高校需要加大对科研管理人员的经费投入,让他们“走出去”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开阔眼界,增进与同行管理人员的交流。除此而外,高校还应该提供和创造更多的机会委派科研管理人员去做得较好的科研管理机构或者上级科研管理部门挂职锻炼,通过对不同管理理念和方式的感知和实践,进而对工作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和提高。

3、建立激励机制

高校科研管理人员的大部分工作是为科研工作者服务的。他们一方面的工作是为科研工作者开展科学研究提供良好的环境、优化资源的配置;另一方面的工作是为科研工作者搭建平台,使他们的科研成果的产出和转化的效率达到最大。这些工作不但琐碎而且很难量化和直接体现,在一定程度上讲可以說是一个良心活。如果没有一定的激励机制,那么在工作中就可能出现,无论管与不管、管多管少,管的好与不好都是一样的待遇,甚至还可能会出现管的越多错的越多的情况,这会严重挫伤科研管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因此,高校有必要建立起完善的激励机制调动科研管理人员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提高科研管理的工作效率。

二、优化管理模式,实现科研管理工作的信息化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使用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的“要强化信息技术应用”要求的指导下,几乎每所高校都建立了校园网开始了网络化的行政办公,科研管理工作也不列外。但是科研管理工作的信息化不能仅停留在科研管理部门使用计算机代替手工工作的层面上,也不能仅限于科研数据的录入,查询的层面上。科研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应该将“大数据”技术、[1] “互联网+”[2]理念等创新技术理念引入到传统的科研管理工作中,在实现数据收集整理功能的前提下,对数据整合、挖掘、转化成为新的有效信息以用于项目立项、科研评估、科技资源配置中为管理部门的决策提供更为科学的参考以提高工作效率。但这是一项复杂而有体系的工作,不是一蹴而就、一步到位的工作,需要整理规划,分工协作,分步实施。在建立科研管理工作的信息化体系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加强领导

首先,科研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工作必须受到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在政策、经费、人员上要给予此项工作充分的支持。其次,这项工作是一项系统化的工作,在信息化的背景下,部分管理部门早已根据自己工作的特点建立起了相应的信息系统,比如人事处有人事系统、学工处有学工系统、教务处有学籍系统、计财处有财务系统等等,但这些系统的数据统计格式不尽相同,给数据的整合带来了困难,因此,此项工作需要领导统筹、分工协作、责任明确、逐级把关。[3]

2、构建信息化建设团队

在科研管理部门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科研管理部门需要直接参与设计,所以只有既了解科研管理又有信息化专业背景的复合型人才才能胜任该工作,除此而外,这种复合型人才还需要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沟通能力,因此,科研管理部门需要有意识的引进外部人才或者培养内部人才来构建一支信息化建设的团队来推进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3、加强信息维护

科研管理工作的信息化过程不是一项一蹴而就的工作,而是一项长期的与时俱进的工作。首先,信息化的首要目的是使使用单位及人员的工作简化、高效。因此,信息系统设计之初和运行之后都要不断测试和征求使用者的意见,不断优化。其次,科研管理系统中的数据需要不断更新,只有数据完整准确,可用性信息才会越多,决策才不会受误导。第三,信息化时代最大的潜在危险就是网络入侵和数据的丢失,因此,一定要出台严格的规章制度和强有力的技术手段来保证信息的安全。

三、权责明确,加强科研管理的精细化

科研管理工作是一项涉及全校各部门的工作,不是某一个部门和某一个人可以单独完成的。因此,提高工作效率的前提就是需要明确各部门的职责,使管理精细化,避免出现责任不明,相互推诿的现象。比如,学校科技处负责科研项目的管理,学校计财处负责科研经费的管理,各学院负责科研项目的监督,负责人负责科研项目的实施,但必须要明确,项目的最直接责任人是项目负责人。

总之,在近年来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国家对于科研投入不断增加,使得高校的科研活动增多,科研项目数和经费数增加,科技数据量增大,科研管理范围扩大的背景下,高校的科研管理部门需要通过采取建立专业化的管理队伍,采用信息化的管理模式,确立明晰的管理责任等措施,提高科研管理效率,使工作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 张喜爱,曾庆平,韩晶.浅论高校科研管理信息化中的问题和对策[J].科技管理研究,2008(9)262-264.

[2] 林春梅,黄金泽.“互联网+”视域下的高校科研管理模式创新初探[J].台湾农业探索,2016(4)73-77.

[3] 彭俊.构建信息化科研管理系统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2011.52-53.

【作者简介】

闫璐颖(1982-)女,内蒙古赤峰人,硕士,讲师.

猜你喜欢
科研管理效率高校
“慢”过程 “高”效率
选用合适的方法,提升解答选择题的效率
聚焦立体几何命题 提高高考备考效率
科研管理者在自然科学基金申报中的服务成效提升策略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跟踪导练(一)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