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粮食经营风险应对建议

2017-12-06 19:14丁冬
农家科技下旬刊 2017年10期
关键词:风险应对供给侧改革

丁冬

摘 要:吉林省作为粮食主产大省,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为我国粮食经营安全做出了很大贡献,同时也在我国粮食经营体系建设的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伴随我国新的经济形势,供给侧结构改革背景下,吉林省粮食经营面临了一些新的问题。本研究对吉林省粮食经营现状进行剖析,并对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如何进一步保障和提高吉林省粮食经营管理水平,降低经营风险,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粮食经营;风险应对

粮食购销市场化以来,国家对小麦、稻谷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对玉米、大豆实行临储收购政策。这些政策对保护农民利益,调动生产积极性起到积极作用,粮食产量出现十二连增,2015年全国粮食产量达到12428亿斤,粮食供求整体宽松,实现了口粮绝对安全、谷物基本自给。当前,国内粮食价格处于全球“高地”,呈现产区与销区、原粮与成品粮、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粮食价格“三个倒挂”的局面。2015年底,小麦、大米、玉米三大谷物国内外价差每吨分别达到770元、750元、790元,并且价差还在进一步拉大。大量进口粮食涌入国内,国内粮食市场供求关系发生改变,财政负担越来越重。为此,国家启动了以市场化为导向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改革,未来国内粮食市场价格将逐步与国际市场接轨。

一、吉林省粮食经营的现状

吉林省作为粮食主产省,发展产业经济不仅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内在诉求,也是打造粮食强省的必由之路。我省粮食收储加工企业是发展粮食产业经济的主力军,多年来,为保护农民利益、搞活粮食流通、保障粮食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形势的变化,调整经营策略、转变经营理念,实现转型升级迫在眉捷。根据国家形势,吉林省一方面,充分利用地方粮食收储保障体系,制定政策性粮食托市收购预案,筑牢农民種粮卖得出的底线。另一方面,鼓励国有粮食企业引入战略投资者,积极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实现股本多元化、经营集团化、管理现代化;强化产销深度协作,拓宽粮食销售渠道,为粮食销售搭建长期稳定的合作平台;加强农企融合,推广规模种植、产业化经营,降低流通成本,实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拓展“粮食银行”业务,提升服务功能;加快实施品牌战略,积极推进供给侧改革,充分发挥流通对生产的引导作用。

吉林省粮食加工业发展起步早、基础好。玉米深加工产能300亿斤,年加工200亿斤;稻谷加工能力400亿斤,年加工100亿斤。加工工艺、产业链条走在全国前列,发展产业经济有着得天独厚的基础。但是,大米加工企业规模小,带动能力弱,产业积聚效应差;玉米加工产品缺少品牌支撑,初级加工产品产能过剩;杂粮杂豆还处于原字号营销阶段,数量优势没有转化为质量效益和价格优势,产粮大省还不是粮食经济强省。为此,我们应抓住国家推进供给侧改革的有利时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品牌建设为引领,以粮食加工转化为引擎,以全产业链模式为路径,加速实现粮食行业转型升级,大力推动粮食产业经济发展。

近三年,我国粮食连年增产和消费需求持续下降同步出现,产需走势逆向而行,阶段性过剩明显,粮食库存逐年增加。突出表现为“三个集中”,就是向国家政策性粮食库存、向核心产区、向玉米品种集中。高库存主要原因是:全国粮食连年丰收,仅吉林省就由2003年的452亿斤增加到2015年的729.4亿斤,增幅61%;高粱、大麦、木薯及DDGS等玉米替代品进口数量激增,2015年达到750亿斤,加之各种渠道进口的低价大米不断增加;玉米成为农民心中的“铁杆庄稼”,传统的棉花、大豆种植区域也都纷纷改种玉米。2015年全国玉米种植面积3812万公顷,比2003年的2407万公顷增加1405万公顷,增幅58%。库存居高不下,有利有弊。

二、防御吉林省粮食经营风险应对建议

目前,国家对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已经启动,粮食收储体制机制将随之发生根本性变革,企业靠政策吃饭,靠补贴发展的经营理念将难以为继。吉林省应抓住政策性粮食库存较高、效益较好,粮食购销企业的生存有保障的有利时机,及早研究谋划,利用自身收储资源,为加工企业和销区代收代储,主动融入产业链条和全国大市场中,在服务粮食产业经济和区域粮食平衡过程中求生存谋发展。从长远看,粮食供求紧平衡的状态不会改变,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压力不会减轻。现在的高库存是结构性、技术性问题,粮食安全却是战略性问题,高库存对国家粮食安全是有保障的,从这方面来说有利。但是,政策性粮食库存连年“滚雪球”,超期储存数量多,品质劣变加速,价差亏损、费用利息补贴不断增加,中央财政负担越来越重,从这方面来说是有弊,如何消化存量、抑制增量,国家正在研究对策,我们应该理解支持。当务之急,要把国家去库存与吉林省玉米深加工低成本原料需求结合起来,在提高就地加工转化上做文章。主动算好财政补贴账,就地加工转化效益账,市场销售盈亏账,争取国家出台有利于吉林省的去库存政策。

1.主动适应“市场定价、价补分离”收储机制改革新形势,不断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机制改革,全面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一要积极稳妥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通过六种运作模式,推进国有资本、非国有资本交叉持股,促进国有企业加快转变传统理念、体制机制、发展方式和管理模式。今年,省里将开展试点,有条件的地方也要积极探索,稳妥推进。在操作过程中,各地要坚持国有资产不流失、粮库用途不改变、收储功能不弱化、员工收入有保障,以市场化为导向,与完善收储功能相结合,与发展产业经济相结合,实现产销无缝对接、农企深度融合、集团化经营、一体化发展,增强企业发展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和抗风险能力。

2.继续扩大“粮食银行”试点。“粮食银行”是创新粮食经营方式的有益探索,已纳入省委省政府重点改革任务,各地要高度重视,把这项工作作为破解农民庭院储粮难,缓解企业收购资金筹措压力的有效手段,促进农民增收、企业增效。今年开办“粮食银行”业务的企业要达到150户。各地要积极引导,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开展以代烘干、代储、代销、代加工为主的“粮食银行”业务。同时,积极探索“粮食银行”品种兑换、农资供应、仓单抵押、套期保值等业务,争取金融、保险机构介入,规避企业运营风险和农民存粮安全风险,促进“粮食银行”业务健康发展。吉林省各市州、梅河口市、公主岭市政府向省政府递交了《2016年粮食安全责任书》。各级粮食部门作为落实粮食安吉林省长责任制的执行主体,要当好参谋和助手,加强协调,主动作为,切实承担起落实粮食收购政策、实施“粮食银行”、开展产销合作、保障市场供应、强化安全监管、推动产业发展等方面的责任,把保障粮食安全责任分解落到实处。endprint

3.仓储服务业提升工程。发挥仓储资源优势,开展粮食收储服务,是吉林省粮食流通的基础产业,也是2016年乃至“十三五”期间应打造的重点工程,要做好建设、利用、提升三篇文章。一要建设好。2016年,吉林省新建仓容约300万吨、新增外运能力约50万吨、维修改造烘干能力约300万吨。各地要统筹谋划、合理布局、分类推进,突出地方粮食收储保障体系企业,突出建设集中度,突出仓型实用性,争取地方财政资金补助,吸引企业投资投入,加强管理,搞好服务,争取在每个地区至少建设3-5个示范库,做到建设一个完善一个,避免盲目投资、重复建设。吉林省各地要充分利用现有仓储资源,多收粮、多储粮、储好粮,实现投资有回报,存粮有效益,确保粮食储存安全。要走出去、请进来,参加销区省粮食产销合作会,开好产销协作洽谈会,搞好产销对接,为南方省份代收代储地方储备粮、中央储备轮换粮和生产经营贸易粮,不断拓展服务范围,提高粮食仓储服务业增加值。开展“智慧粮库”试点,在省储备粮直属企业及长春、吉林、四平、白城、松原等条件成熟的地区开展“智慧粮库”建设。

4.产业经济发展工程。结合实际,抓住找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切入点,加快粮油加工業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要大力实施品牌带动、企业拉动、创新驱动战略。一要实施品牌引领战略。依托我省生态资源优势,从打造“吉林大米”品牌入手,组建吉林大米产业联盟,不断完善吉林大米的生产体系、标准体系、销售体系,以大品牌整合小品牌,以大联盟带动小联盟,加快吉林省内大米资源整合。加大宣传投入,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平台,挖掘吉林文化,讲吉林大米故事,搞好多层次、多角度、多渠道宣传推介。同时,实施吉林省龙头企业带动发展战略。打破部门、地区及所有制界限,按照产业化经营和社会化生产的分工,通过联合、兼并、重组等方式,组建一批集产、储、加、销于一体的、在省内外具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大型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政府促动、政策引导、企业联合等措施,引导企业“扎堆”发展,形成产业集群,逐步打造较大规模的粮油加工产业园区。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内联千家万户、外联国内外大市场的纽带作用,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5.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积极引入信息、生物技术,促进粮食加工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优化升级。加快粮食加工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积极探索关键技术和科研成果,通过入股等方式进入企业的有效途径,使之快速转化为生产力,提升产业层次。创新“互联网+粮油加工产品”形式,引入电子商务新兴业态,打造“吉林大米网”电商销售平台,建立线上线下互动,生产消费相连的营销体系,模糊产业边界,缩短供求距离,最大限度满足消费者需求,实现粮食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6.安全发展保障工程。各级粮食部门和涉粮企业要牢固树立安全理念,促进行业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首先,要确保生产安全。进一步强化“红线”意识,逐级传导压力。切实履行好行业监管责任、企业主体责任,真正做到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按照“三位一体”要求,完善网格化管理,落实领导包保、巡视督导、明查暗访等措施,清查整治安全生产隐患,切实做到全覆盖、无死角、无盲区。要持之以恒地抓好露天储粮区、作业现场等重点区域管理,治理纠正违规违章作业行为,尤其对于重点部位,要指派专人24小时死看死守,确保万无一失。最后,确保质量安全。及时开展收获粮食质量调查、品质测报、卫生安全监测,跟踪质量变化情况。加强粮食库存质量安全监管和监督抽查,落实岗位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健全我省粮食系列标准体系,使标准成为品牌建设的硬约束。建立粮食经营者征信体系。通过吉林省征信体系信息化管理系统,实施不良记录企业公开公示,引导企业守法经营。会同工商、银信、税务等部门建立企业诚信经营档案。

参考文献:

[1]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规模效益、产出水平与生产成本——基于1552个水稻种植户的调查数据[J]. 李文明,罗丹,陈洁,谢颜. 中国农村经济. 2015(03).

[2]农户购买农业保险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基于安徽省合肥市种粮农户数据[J]. 肖颖杰,张士云. 陕西农业科学. 2015(01).

[3]我国粮食安全风险分析及粮食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杨磊.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4(06).endprint

猜你喜欢
风险应对供给侧改革
电力物资供应链风险评估及应对研究
大数据时代互联网金融风险防控探讨
浅析农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房地产去库存有何妙招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人才领域也需“供给侧改革”
浅析中储粮内部控制风险
期间费用审计风险分析及控制
韩媒:抓住中国“供给侧改革”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