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力场”之力量解读
——对话魏皓啟

2017-12-07 10:32魏皓啟
当代美术家 2017年6期
关键词:数字影像国家博物馆应力场

魏皓啟

“应力场”之力量解读
——对话魏皓啟

魏皓啟

“第四届美术文献展/应力场”共邀请了包括中国在内的15个国家的艺术家参展。相比往届,该展览更具有国际化和开阔的视野,并成为多维思想相互碰撞与交流的平台。展览策划团队中的外国人魏皓啟(Hutch Wilco)曾在新西兰国家博物馆就职逾18年,并参与策划过许多重要的国际展览。在此次专访中,魏皓啟表达了自己对展览主题的理解与诠释。

当代艺术,数字影像艺术,应力场

1 图比恩·卡斯伯管道雕塑摄影155cm×60cm×90cm醴陵瓷谷博物馆2016

2 丽莎·蕾哈娜华丽的蛋数字视频4分38秒2002

当代美术家(以下简称“当”):你曾经在新西兰国家博物馆工作了18年,是什么吸引你来到中国?

魏皓啟(以下简称“魏”):我第一次来中国是在2012年,参加新西兰国家博物馆在上海中华艺术宫的迁址开馆国际大展。工作期间,我遇见了我未来的妻子张婷,她当时是该展览的中方策展人之一。在新西兰和中国两个国家之间辗转几年之后,我们结婚了,并经过商议,我决定来到中国。新西兰是一个美丽的国家,但因为人口数量少,土地面积也很小,所以独立策展人的工作机会相对会比较有限。而在中国,众所周知,艺术产业正处于积极的发展阶段,有着蓬勃的上升空间和潜力。所以,作为大多数项目的策划合作伙伴,我妻子和我都认为中国拥有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当:你曾经参与过很多国家级展览,例如威尼斯双年展的新西兰国家馆。你认为目前在中国从事的策展工作,与你在新西兰或者其他国家的策展工作有什么不同?

魏:我个人认为最大的区别在对于策划过程、资金预算和时间执行的管理。在新西兰,策划一个展览需要遵守一系列严格的国际项目管理规范,同时,也需要与展品维护、概念诠释、公共教育等相关同事进行深入的合作和协商。因此,策展过程往往花费更多的时间,经费预算通常也更高。这样做的优势是,展览必将呈现多元化的视角和客观性的分析,并确保作品安保达到最高需求。最终的展览设计经过整个团队的深思熟虑,也会更加严谨。然而,这样的策划过程也会相应缺少灵活的机动性。在中国,策展过程更迅捷,于是你会对新的想法和发展做出快速反应。这样一来,策展人在理念形成的过程中就拥有更大的自由度,可以直接与艺术家接触,并全面指导展陈设计以及概念呈现。这两种模式各有利弊。就我个人而言,我很喜欢中国同行的快节奏工作方式,同时我也很欣赏新西兰业界对于终端展览设计和布展细节上所做出的极大投入。

当:能否介绍一下在你策划的展览中,让你印象最深刻的展览?

魏:真的很难说哪一个展览印象最深刻!

在过去的近20年间,我非常荣幸地参与了很多不同主题的展览。从和恐龙以及深海生物有关的自然历史,到研究南太平洋原住民文化、墨西哥阿兹特克文明和中国历史文化类的展览等。我也非常幸运能够与一些优秀的艺术机构合作,像英国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Vamp;A)、德国施泰德博物馆、东京国家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等。由于所学专业是视觉艺术和美术史,所以我非常热爱艺术展览方面的工作。能够参与一些历史上著名艺术家作品展的策划工作,如莫奈、康斯太勃尔、毕加索、亨利·摩尔、安迪·沃霍尔等,对我而言,总是令人非常兴奋的事情。

3 克里斯蒂安·汤普森热三频高清影像装置5分52秒 5 + 2 AP2010

然而上述这些,却无法算得上是我印象最深刻的经历。事实上,与国际观众一起分享优秀的新西兰艺术作品,对我而言,才是更加激动人心的事情。支持新西兰著名当代艺术家比尔·卡伯特(Bill Culbert)代表祖国参加2013年第55届威尼斯双年展的官方国家馆项目,曾是我职业生涯中的亮点之一。同理,我们得以邀请丽莎·蕾哈娜(Lisa Reihana,2017年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新西兰国家馆代表艺术家)、杰斯·强森和西蒙·沃德(Jess Johnson+Simon Ward)来参加此次“第四届美术文献展/应力场”也同样让人感到欣慰。自从我来到中国,就一直希望致力于将优秀的新西兰文化艺术和中国的观众分享。同时,我也非常期待能把中国杰出的当代艺术家介绍给新西兰。

当:作为近期在湖北美术馆举办的“第四届美术文献展/应力场”的联合策展人之一,能否谈谈你对展览主题“应力场”的理解和诠释?

魏:我们的主策展人冯博一先生率先决定将展览的主题概念锁定为“应力场”。这是一个来自于物理学和地质学的专业术语,简单来说,是指一个应力点受到撞击或压力,从而影响到场域中各个应力点乃至整个环境间的权衡状态。我本人来自一个地震频发的国家,因此,我自然而直观地会将“应力场”这个概念理解为物理意义,比如地震给城市环境带来的变化,同时延伸到社会政治和经济生活方面的连锁反应。比如2008年的中国汶川大地震和2011年的新西兰克莱斯特彻奇市大地震,不仅直接改变了城市的地形面貌,更是极大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人际交往和社会关系。此外,冯先生也鼓励我们整个策展团队从“应力场”这个术语的物理概念出发,从美学、社会、政治、文化等精神层面去考虑展览将为观众带来的全面启发和思考。所以,我认为,这彻底激活了多元化的作品选择,并导出了一个充满力量感的展览。

我个人的策划思路,主要是站在政治和社会的立场去回应这个核心理念。我有一些关于生态学、环境主义理论和社会实践方面而先入为主的观念,观众们会发现这些观念将会在这次展览中相当多的国际艺术家和他们的艺术作品中得以验证。

当:“应力场”展览分为“塑力”、“合力”、“变力”和“隐力”四个单元,你们是按照什么样的标准对参展艺术作品进行分类的呢?

魏:首先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基于我们策划的这个展览的场地规模。从策划初期的现场协调会议上,我们得知此次展览拥有宽大的空间面积——跨越4000平方米的两个展场——这意味着必须囊括众多艺术家的作品。冯博一先生积极将国内和国际艺术家的作品比例之间进行良好的平衡——这也是“美术文献展”首次开始邀请国际艺术家前来参展。拥有大型展览场地和众多艺术家的参与——总共57位——使得我们在策划的初期阶段就清晰地达成共识,即为了有效地展开工作,把这个展览进行单元划分是极为必要的。

最终确定的“塑力”、“合力”、“变力”和“隐力”四个单元主题,是在一次湖北美术馆现场协调会议期间,策划团队在冯先生的酒店房间里进行长时间细节磋商后的成果。冯博一和联合策划团队的王晓松、张婷、严舒黎、夏梓以及我本人都认为,纳入展览中的艺术作品都应当具有自身的主题观念。比如一些艺术作品在本质上就具有社会性或是协同性,因此自然会进入“合力”单元;另一些作品的本质更隐晦,表达更含蓄,于是归总为“隐力”,等等。当然,我们认为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就是主题也不能太过限制,要让观众都能感到轻松地对作品进行个人解读。上述种种,都成为我们在策划初期所遵循的基本原则,从而规避了教条的法则。

当:在“应力场”的展览中,你邀请了许多在数字影像艺术领域有影响力的艺术家来呈现作品。你认为他们是如何诠释“应力场”这一主题的?

魏:此次展览囊括了很多数字影像艺术作品,属于在我们策划意图当中,比较务实的思考结果。对于较短的筹备时间期限而言,我们清醒地意识到,针对国际艺术家的邀请,应当锁定于数字影像作品。从立项到组建策展团队,直至展览开幕,我们只用了四个多月的时间。因此,让更多国外艺术家参与展览的决策,意味着筹备时间的紧张和运输成本的压力,所以最终我们决定主要选用以数字媒介为表现语言的影像作品。作为负责国外艺术家参展联络的联合策展人,张婷和我按照冯博一先生确定的一些核心要素来选择国际艺术家:精准表达“应力场”这一展览主题;选择作品本身最有力量而不仅仅是最出名的艺术家;介绍未曾在中国曝光的优秀艺术家和作品。

由于时间的紧张和有限的预算,特别委约艺术家创作全新作品,也是不可能的。因此,我们挑选了足够对应主题的现成作品。比如俄罗斯AES+F小组的作品反映了由于全球化景象、失控的移民潮和当今世界格局内地域冲突而产生的紧张局势或压力;之前从未在中国露面的巴勒斯坦艺术家哈利德·加哈(Khaled Jarrar)的作品表面看似一场简单而又令人沮丧的羽毛球“盲打”比赛,其实却是对分割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种族隔离墙的生动批判;来自威尔士的贝德维尔·威廉姆斯(Bedwyr Williams)关注了都市化发展进程及其对本地社区的荒谬影响;来自伊朗的施林·纳沙(Shirin Neshat)的创作则表现了极权主义的妄想症,特别是针对弱势的当地穆斯林女性。每一件针对“应力场”概念的回应作品,都是在社会性框架下,以数码影像的媒介形式去传递给观众。

4 斯嘉丽·胡福特·格拉夫兰德(玻利维亚)七步之遥的折叠美景数码打印120cm×150cm2004

如今,往往大家会认为,数字影像是展示国际艺术家作品较为简单可行的方式。但事实上,选用数字影像作品也有一系列属于自身的困难。例如,俄罗斯的AES+F小组和加拿大的凯利·理查森(Kelly Richardson)都需要大量类似于影院和剧场播放级别的技术支撑。邀请国际影像艺术家参展,当然更节约时间成本,但经费成本也可能同样昂贵,同时还有技术呈现的挑战。比如此次让AES+F小组的影像作品安装调试就位,就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是我们现场第一件开始布展的作品,但却也是最后一件测试完成的作品。在开幕当天,我们能完美地将这件三屏同步并无缝播放,气势精良的作品展现给观众,全得益于此次展览的技术服务供应商团队当中一位经验丰富的影音技师季小军先生的专业支持,而他则因为全部影像作品的安装调试工作量,连日奋战,无法休息。

同时,将数字影像作品植入此次展览当中,也是对于认同数字媒介在当今的艺术实践中,属于强劲而有价值的重要手段。长期以来,艺术展览通常都把数字影像作品列为独立展区,或者只在单纯的影像展览中展出,而不会将其与传统的雕塑、绘画以及摄影作品融合在一起。显而易见,将数字影像作品融入展览的整体策划,因为音频声响和光线的散播,多少容易影响展区中的其他作品甚至整个展览空间,出现作品之间视觉协调的难题;但这也必然会带来作品之间的奇妙对话。

最后我想说的是,“应力场”是美术文献展这个三年一届的重要展览中,在湖北美术馆和美术文献艺术中心两家主办单位联合举办的“第四届美术文献展”主题。湖北美术馆冀少峰馆长、美术文献艺术中心刘明总监得以委任冯博一先生为主策展人,并充分给予冯先生独立的学术自由,去组建策划团队和执行展览;对我来说,能参与这个项目,是个人一份极大的荣幸。作为一个在专业学习阶段未曾对中国当代艺术史进行过专门训练的外国策展人,参与诸如“应力场”这样的重大展览项目,不仅给了我将优秀的国际艺术家带到中国观众面前的机会,也让我有机会更深入地认知中国当代艺术实践。因此,我非常感谢冯博一先生所带领的策划团队中的每一位同事、湖北美术馆以及美术文献艺术中心的双边团队的全体领导和同仁们,给予这个展览项目的鼎力支持和推动!

Interpretation of the Power of Stress Field——Interview with Hutch Wilco


Hutch Wilco

Artists from 15 countries feature in the 4th Documentary Exhibition of Fine Arts. Compared with previous ones, this year’s exhibition has an international and broader vision. This exhibition is a platform for the collision and communication of multi-dimensional thoughts. Hutch Wilco is the foreign curator of this exhibition, who worked for the National Museum of New Zealand Te Papa Tongarewa for 18 years, and during this time, he was involv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many important exhibitions.During the interview, Hutch Wilco expressed his understanding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theme of this exhibition.

contemporary art, digital art, Stress Field

编者按魏皓啟是“第四届美术文献展/应力场”的联合策展人之一。他出生于新西兰奥克兰市,毕业于奥克兰理工大学艺术学院,主修视觉艺术、艺术史和哲学,并曾就职于新西兰国家博物馆(Te Papa)逾18年,任至高级项目经理。在新西兰国家博物馆工作期间,他负责和参与了众多国际博物馆巡展合作项目,如与伦敦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Vamp;A)、东京国家博物馆、墨尔本博物馆、那不勒斯国家考古博物馆、墨西哥国家人类学和历史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华艺术宫等。魏皓啟曾参与从第53届至第55届威尼斯双年展的历届新西兰官方国家馆展览的执行和管理工作。在2015年第56届威尼斯双年展中,他还担任了来自法国和埃及等地区4个官方平行展的展览协调人。自2016年起,魏皓啟就以独立策展人和艺术批评人的身份居住在上海。期间,他曾参与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温州年代美术馆、德国多斯滕煤矿博物馆以及众多画廊的展览策划与合作,并坚持独立的艺术评论写作。

猜你喜欢
数字影像国家博物馆应力场
博物馆之夜
——中国国家博物馆(中)
数字影像艺术创作多元化研究
中强震对地壳应力场的影响
——以盈江地区5次中强震为例
钛合金薄板激光焊接的温度场与应力场模拟
深埋特长隧道初始地应力场数值反演分析
芬兰国家博物馆扩建项目
作品赏析(4)
卡塔尔国家博物馆
宝贝在哪儿?
浅谈数字影像艺术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