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跑山猪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2017-12-07 08:06孙艳黄卫平庞继光黄剑峰周国燕
四川畜牧兽医 2017年11期
关键词:山猪肉猪猪种

孙艳,黄卫平,庞继光,黄剑峰,周国燕

(四川省凉山州畜牧兽医科学研究所,四川 西昌615042)

凉山跑山猪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孙艳,黄卫平,庞继光,黄剑峰,周国燕

(四川省凉山州畜牧兽医科学研究所,四川 西昌615042)

按照四川省政府研究室要求,受凉山州政府研究室委派,笔者一行赴西昌、会东、盐源、喜德、昭觉县(市)的乡(镇)、村实地调研了凉山跑山猪产业发展情况。重点就饲养品种、养殖规模、生产组织形式、经济效益及饲养猪只的市场竞争力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获得了丰富的一手资料。

1 凉山跑山猪产业发展现状

1.1 凉山跑山猪主要猪种 凉山各县饲养的跑山猪以凉山黑猪及其杂交后代为主,跑山猪饲养比例占全州基础母猪存栏总数的63.06%,其中凉山黑猪及其杂交后代占跑山猪比例的95%以上。

改革开放以来,凉山对本地黑猪的品种改良作了大量工作,先后引进内江猪、荣昌猪、太湖猪杂交改良凉山黑猪,以提高其产仔数和生长速度。引进长白、约克、杜洛克杂交改良凉山黑猪,以提高其瘦肉率和生长速度,为凉山养猪生产做出了重要贡献。截至2016年,凉山黑猪的杂交改良面达到56%。在全州形成了不同生态区饲养不同类型凉山黑猪的现状。

1.2 凉山跑山猪种群数量及分布 根据2016年凉山州生猪良种工程统计报表可知,全州存栏凉山黑猪能繁母猪20.4889万头,占全州能繁母猪的36.94%,在全州17个县市皆有分布。

1.3 凉山跑山猪养殖方式及生产水平 凉山跑山猪产区有着比较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按照海拔高度、饲养种类和养殖技术水平可将凉山跑山猪饲养区分为坝区、河谷地带区域和二半山半农半牧区和高山放养区。

1.3.1 坝区、河谷地带区域 饲养猪只以三元杂交猪为主,包括DBN、BDH等猪种。饲养方式以圈养+运动场为主。该区域养殖水平比较先进,已经逐渐向标准化养猪生产方式过渡。该区域产销两旺,专合组织比较发达,是凉山优质肉猪的主产区,主要向市场提供肥猪,年出栏肉猪182.3931万头,出栏数量占全州肉猪出栏数的37.40%。猪肉产量为17.51万吨,占全州猪肉产量的37.40%。

1.3.2 二半山半农半牧区饲养猪群 以二元杂交猪为主,包括 YH、DH、BH、LH等,其中以杜洛克公猪杂交凉山黑母猪的后代数量最多,该猪种毛色为黑色,符合当地农民喜爱黑猪的养殖习惯。饲养方式以放牧加补饲为主,白天在外放牧,晚上回圈补饲。养殖水平不高,生产交易比较活跃,是凉山跑山猪市场的主要货源地,出栏的猪只中50%为仔猪,50%为肥猪,年出栏肉猪 130.4895万头,出栏数量占全州肉猪出栏数的26.76%。年出栏猪肉10.44万吨,占全州猪肉产量的22.30%。

1.3.3 高山放养区 品种以凉山黑猪为主,伴有少量野猪及其杂交后代猪,其中基础母猪保有数量较大,达19.14万头。饲养方式与牛、羊一道放牧。年出栏肉猪67.8825万头,出栏数量占全州肉猪出栏数的13.92%,年产猪肉4.73万吨,占全州猪肉产量的10%。

1.4 凉山跑山猪专合组织现状

1.4.1 合作社生产方式起步较晚 在参与调研的5个县市,累计建有跑山猪合作社20个,其中2017年前成立的合作社为12个,正常开展生产经营的3个合作社中,社长独立经营或承包经营的合作社有1个,结合农户开展生产的有2个,基本未形成生产联合体。

1.4.2 缺乏公司+农户的生产方式 在参与调研的5个县市,共有1个跑山猪养殖公司,没有公司+农户的养殖模式。绝大部分为凉山本土企业,没有联合农户进行跑山猪生产。

1.4.3 现有跑山猪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弱 在参与调研的5个县市专合组织中,只有两个合作社的产品销售到成都市场。

1.4.4 产供销一体化的生产方式正在被市场接受 在参与调研的5个县市,有 1家公司注册了跑山猪肉产品商标,其中4家公司皆是采购跑山猪,屠宰后在凉山本地市场鲜销,其毛猪采购价高于其他猪种2元/千克,猪肉的销售价格高于其它猪种4~8元/千克。只有西昌众益公司开展了产供销一体化生产。

2 凉山跑山猪产业发展特点

2.1 自然条件多样性造成凉山跑山猪资源分布不均衡 凉山境内地貌复杂多样,地势西北高,东南低,高山、深谷、平原、盆地、丘陵相互交错。因此不同地区,跑山猪数量和品种不一样,养殖方式不一致,管理水平不一致,出栏猪只的品质也不一致,故很难形成统一的跑山猪品牌。

2.2 养殖水平参差不齐 一是凉山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贫困人口多,各行各业的发展都滞后。二是近年来农村大量劳动力外流,养猪只能由留守农村的老人、妇女承担,由于劳动力因素的制约,养猪难以形成规模化。三是乡村自治能力差,农村能人少,示范带动村民参与养猪生产的机会不多。四是养殖主体技术素质不高,养殖技能较低、养殖缺乏系统性、持续性,防疫意识薄弱。五是养殖基础条件差,水、电、路、网未很好配套,新设备、新工艺未普及推广,造成养猪生产劳动强度大,生产指标低。

2.3 商品化程度较低 凉山群众喜食仔猪“坨坨肉”,对当地跑山仔猪的需求非常大,2016年全州出栏跑山肥猪147.993 3万头,远远低于全州猪肉消费水平,客观上造成进入市场的跑山猪不多,而销售到大、中城市的则更少。二是凉山交通条件较差,严重影响了猪肉品质。三是专合组织不发达,跑山猪商品化程度低,没有形成本土品牌,跑山猪肉生态、绿色的价值没有完全得到体现。

3 凉山跑山猪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3.1 保护与开发并重,助推跑山猪产业化发展

3.1.1 建立凉山黑猪保护区 凉山地区跑山猪母本都是凉山黑猪,凉山黑猪是目前数量最大、原始生态条件保存最完好的乌金猪类群,但随着杂交改良工作的持续推进,凉山黑猪数量越来越少,保种工作刻不容缓。高山放养区的纯种黑猪数量最大,保种优势比较明显,且该区生态脆弱,不宜饲养大量的跑山猪,所以可将该区划定为凉山黑猪保护区,完善该区域保种农户的奖补政策,建设规范的凉山黑猪保种场,制定科学的保种配套体系。这样才能有计划地开发利用凉山黑猪优良性状,对全州脱贫攻坚与农民增收意义重大,也是全州优质肉猪生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和基础。

3.1.2 形成跑山猪潜力发展区 二半山半农半牧区因其独特的地理条件和当地农户饲养、消费习惯,使得该区成为跑山猪存栏数量最多的地方。但该区经济水平较低,交通条件相对落后,养殖水平不高、销售渠道单一,专合组织不发达,跑山猪的生产性能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品种优势没有得到最大体现。所以可将该区域作为跑山猪潜力发展区,积极推进该区域粮食作物绿色、高效、环保、优质的种植技术;积极引导该区域猪种改良步伐;加大培训力度,努力提升当地劳动者素质;积极推进专合组织的发展;加大投入,改善该区域交通及基础设施条件。以便更好地挖掘生产潜力,发展跑山猪产业化生产。

3.1.3 建立跑山猪重点开发区 坝区、河谷地带区农作物丰富,交通便利,农户综合素质普遍较高,可将生产性能稳定的跑山猪品种放在该区域开展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形成凉山跑山猪重点开发区。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及技术条件,进一步提升跑山猪生产指标,稳定提高跑山猪出栏数量。

3.2 多渠道帮扶,助力跑山猪产业化发展

3.2.1 加强政府引导力度 政府部门应重视跑山猪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制定科学的产业扶持激励政策,规划跑山猪饲养区,采用分类推进的方法引导坝区、河谷地带区开展标准化、规模化、商品化、产业化跑山猪发展。引导二半山半农半牧区开展猪种改良,提升养猪技术水平,从而提高跑山猪仔猪和肥猪的出栏率。引导高山放养区在品种资源保护的基础上开展适度规模的跑山猪开发利用。

3.2.2 重视科研单位的选培育工作 利用科研单位的资源优势,开展跑山猪种的选培育工作。一是研究凉山黑猪的种质特性,制定其饲养管理标准,这是建立凉山黑猪保种场的基础。二是可以采用遗传技术对地方猪种开展保护工作,将培育品种向专门化品系、配套系方向发展。不仅要选育出繁殖力高的母本品系,还要选育出生产性能稳定、肉质优良的商品肉猪配套系,为凉山跑山猪及优质肉猪的生产发展提供充足的备选猪种。

3.2.3 充分调动企业和农户的积极性 应充分整合和利用社会优势资源,引入企业,大力扶持专业合作社,在各生态区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开展产供销一体化的跑山猪产业化生产,更好地为市场提供拥有自主品牌的特色、优质、环保猪肉。通过经济效益最大化让企业得到发展壮大,在村集体经济和农民利益得到保证的同时兼顾环境效益,将有力地推动凉山地区养猪生产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可持续发展。

S828

C

1001-8964(2017)11-0018-03

2017-10-09

猜你喜欢
山猪肉猪猪种
可视化中国地方猪种地理分布图
河南精旺猪种改良有限公司
国外猪种大量引进导致本土猪种濒临灭绝的原因分析及应对建议(以玉山黑猪为例)
肉猪安全卫生监督的关键技术应用
适时出栏养猪更赚钱
吊桥摇啊摇
提高育肥猪出栏率合理的饲养密度
擦玻璃
人豕大战
温氏股份:预计2019年上市肉猪2 750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