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被拯救到追寻自我:迪士尼动画公主的成长之旅

2017-12-07 06:39谭默涵
文教资料 2017年24期

谭默涵

摘 要: 迪士尼动画中公主八十年的成长史,展示了女性从被动的生命状态到主动追寻自我的过程。公主们打破身体与精神的枷锁,追寻自我,认同生命,逐渐拥有全新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这一成长之旅展示了女性意识觉醒的过程。

关键词: 迪士尼公主 追寻自我 成长之旅

迪士尼公司于1937年出品第一部动画长片《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诞生了首位迪士尼公主——白雪公主。自此,迪士尼动画塑造了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公主系列①。迪士尼公主八十年的成长史,展示了女性意识觉醒的过程。公主们将个体与集体相连,积极参与部落或王国事务,同时,她們打破身体与精神的枷锁,追寻自我,认同生命,树立全新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一、从被拯救到追寻自我

迪士尼动画多改编自不同民族的童话、传说、历史事件,也有部分原创作品,其中改编最多的是童话故事,如德国的格林兄弟、丹麦的安徒生、英国作家王尔德等的童话故事。这些原作中的价值观与故事情节,有些已经不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因此,迪士尼动画并非照搬原作,而是借助某些情节,主题发生很大的改变。这从迪士尼公主形象的角色定位可以看出。原作中塑造的公主形象符合传统文化标准,美丽善良,温顺纤弱,如白雪公主、豌豆公主、莴苣公主、灰姑娘等。她们在生活包括爱情中没有选择权,处于被动的弱者地位。只有坏女人,如继母、女巫等才有力量有智谋。

早期迪士尼公主的性格特征与童话中的形象没有太大差别。公主们单纯善良,性格单一。她们是爱情故事中的主角,却总扮演被动角色,危难关头靠男性拯救。男性扮演主动角色,是女性摆脱悲惨处境的依靠者。

这些早期迪士尼公主形象符合当时的社会主流价值取向。公主们能够获得圆满的爱情,更多的是靠偶然的运气:白雪公主在昏迷中,睡美人爱洛公主在沉睡中,她们在毫无意识、没有选择权的处境下,被真爱之吻唤醒。勤劳善良的灰姑娘,也是借助神仙圣母的魔法,才有机会出现在宫廷舞会,并被王子看中。这些女性爱情婚姻的获得,并非是女性主动追求的结果,因此她们的幸运具有偶然性与不稳定性。

与这种生命被动状态相一致,公主们的爱情多是一见钟情式的。她们在爱情中没有主动选择的能力,男性尤其是代表地位与权利的王子对她们一见钟情,是因她们美貌、柔顺等特征,而不是品质等内在因素。迪士尼公主形象的设定与当时整个社会对女性的角色定位与价值认知是一致的。

20世纪80年代之后,迪士尼动画塑造了系列成长型的公主。她们面对现实、精神上的困境,克服困难,不断成长。她们一改过往的被动状态,拯救他人并追寻自我。

迪士尼动画《美女与野兽》(Beauty and the Beast,1991)改编自18世纪的童话故事。贝儿与传统的温顺公主不同,她在小镇人眼里是个奇怪的女孩,沉浸在书与幻想的世界里令人捉摸不透。读书让她具有独立的思想与独特的爱情观。在真人版《美女与野兽》中饰演贝儿的Emma,曾在联合国发表女权宣言。她演绎的贝儿更是一个热爱读书,有强烈的好奇心,对人生有独立思考的勇敢女孩,现代女性特征更加突出。贝儿与野兽真正的交流始于野兽丰富的藏书,相同的爱好,使二人惺惺相惜。野兽深爱贝儿,却给她回家的自由,这些品质打动了贝儿。贝儿在日常相处中见证了野兽从粗鲁、自私到有礼、有爱的转变。他们在相互了解的基础上产生心灵相通的爱情,这是更具现代意义的爱情。如果说人鱼公主(《小美人鱼》)救了海难中王子的生命,魔发公主(《魔发奇缘》)的眼泪救了受伤的大盗的话,贝儿(《美女与野兽》)则拯救了野兽王子的身体与灵魂。贝儿帮助王子破除魔咒,自己也成长为有主见的勇敢女性。

从《仙履奇缘》(1950)到续集《仙履奇缘2》(2002)、《仙履奇缘3》(2007),其题材一脉相承,但主题发生了很大改变。《仙履奇缘》中的Cinderella需要依靠他人的力量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在《仙履奇缘2》中,她经过自我调整,勇敢冲破传统束缚,挑战等级观念,为森严的皇宫注入平等意识。《仙履奇缘3》中的Cinderella把握自己的命运,逐步成长为有独立个性与思想的女性,并救了受制于魔法的王子,拯救与被拯救的关系倒置。

《花木兰1》(Mulan1,1998)改编自中国民间传奇,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广为人知,并被改编成各种戏曲戏剧。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主要强调花木兰的忠孝节义等道德理念和家国意识。迪士尼动画对花木兰这一传统英雄形象进行再解读。动画中的木兰活泼、智慧、勇敢,向往自由与个人价值的实现。木兰对镜歌唱:“我必须寻找到自己是谁,不再逃避”,“我相信,我会交出自己的心”,正是她自我追寻的心声。《花木兰 2》中的木兰受命护送公主和亲。她发现公主们爱上同行的侍卫而不愿远嫁时,决定帮助公主们。在她的机智周旋下,各方面冲突都得以适当处理。花木兰凭着自己的英勇善战与足智多谋,打败入侵之敌,并拯救皇帝、恋人及父亲。中国传奇故事中强调花木兰的忠孝两全形象,迪士尼动画中更加突出的是木兰身上女性意识的苏醒、个人价值的实现。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的迪士尼公司塑造了更具个性化、视野开阔的公主形象。《风中奇缘》(Pocahontas,1995)改编自真实历史,为尊重历史,影片未取大团圆结局。印第安公主宝嘉康蒂(Pocahontas)救了受伤的异国男子约翰·史密斯(John Smith),面对爱情与家园之间的两难选择,她痛苦但毅然选择守候家园、建设家园,“这里需要我。”宝嘉康蒂意识到自我的力量与身负的责任,最终放弃个人感情,一如《罗马假日》中的安妮公主。她对爱情的选择、对未来对家园的坚守、对命运的把握,都展示了女性自我价值实现的努力。电影插曲Colors Of The Wind体现了宝嘉康蒂热爱大自然,在大自然的环抱中学会倾听自己的心声,追寻人生真谛。

公主们心智的成熟,还表现在她们所爱之人也不再局限于王子,那些普通平民凭自己的努力获得公主的爱恋。《魔发奇缘》(Tangled,2010)改编自格林童话《莴苣姑娘》,原著中的莴苣姑娘多数时间被囚禁在高塔中,无力自救。动画中的魔发公主Rapunzel很早就冲出高塔,她乐观、勇敢,渴望外面自由的世界。在野外冒险中,公主与大盗在相互帮助与交流中相爱。《冰雪奇缘》中的安娜公主并没有选择外表文质彬彬而觊觎王位的汉斯王子,而是选择了共患难的采冰人。公主的爱情选择与当时社会的平民思想相一致。

二、重新阐释“拯救”、“真爱”主题

迪士尼动画紧跟时代的审美认知与期待,注重突出女性的主动性,赋予迪士尼公主一些现代品质,这表现在重新阐释“真爱”与“拯救”等主题。

《冰雪奇缘》(Frozen,2013)改编自安徒生童话《白雪王后》(The Snow Queen),但故事情節与主题做了很大改动。阿伦黛尔王国的长公主爱莎的冰冻能力,使她不敢与人靠近,不得已将真心封闭,在孤独恐惧中长大。加冕大典上意外失控,冰封了王国,只好逃进雪山。她的歌声“Let it Go”,是冲破压抑、释放自我的心声。她无所顾忌,制造出美奂美伦的冰雪世界,其孤傲张扬的状态,是女性自我认识的生动写照。安娜公主不顾风雪严寒寻找姐姐,帮助姐姐克服内心恐惧。姊妹情谊成为不断克服外界与内心魔障的支撑。公主们依靠自己的力量,完成自我身体与精神救赎。安娜一见钟情的汉斯王子,却是外表文质彬彬,实则觊觎王位的野心家。《冰雪奇缘》成为最具创新精神的动画片,亲情成为融化冰冻的力量。《勇敢传说》(Brave)中的梅莉达(Princess Merida)公主充满野性,是一位擅长射箭的勇敢苏格兰公主。她渴望掌握自己的命运,向往自由与独立。她挑衅古老传统,致使家人及王国陷入危机。梅莉达凭借勇敢与智慧,最终解除咒语,并明白了自己的使命。这里,破除魔咒的不再是异性之吻,而是血肉亲情。公主自救代替了等待王子拯救的传统模式。

南太平洋岛屿的波利尼西亚公主Moana(《海洋奇缘》,2016)出身于航海家族,为完成先人遗志,并挽救面临毁灭的王国,踏上航海冒险旅程。半神Maui因受挫而变得缩手缩脚,患得患失,公主的鼓励及实际行动,终于激发了他身上的斗志与勇气,复活了他的精神,随着一起出海完成拯救族群的使命。Touch the Sky, Into the Open Air等电影插曲,体现了Moana公主乐观、坚韧、热爱自由的性格。

迪士尼公主形象从早期的单一化到后期的多元化,其价值观、爱情观、人生观更具现代特质。迪士尼公主的成长之旅与当时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有密切关系,伴随西方妇女解放运动与女性意识的觉醒,爱莎、宝嘉康蒂等公主对自身价值和意义进行思考,这种内省和精神探索展示了女性自我成长的心灵之旅。

注释:

①这些迪士尼动画片包括《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1937)、《仙履奇缘》(1950)、《睡美人》(1959)、《小美人鱼》(1989)、《美女与野兽》(1991)、《阿拉丁》(1992)、《风中奇缘》(1995)、《花木兰》(1998)、《公主和青蛙》(2009)、《魔发奇缘》(2010)、《勇敢传说》(2012)、《冰雪奇缘》(2013)、《海洋奇缘》(2016)、《美女与野兽》(2017)真人版等。

参考文献:

[1]舒伟.中西童话研究[M].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2006.

[2]刘静.童话改编动画电影的模式演进——以迪士尼为例[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