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

2017-12-08 13:23南万海
甘肃教育 2017年21期
关键词:数感数学教学意义

南万海

【关键词】 数学教学;数感;意义;措施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21—0099—01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具备良好的数感是其数学综合素养提升的基础,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基于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任课教师要激发小学生对数字的好感,调动其学习数学的热情,促进其数感的培养,从而为小学生日后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感的意义

能够准确感悟数字与数字之间关系的能力被称之为数感,数感的形成是深入理解数字的过程,有助于驾驭数字。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算结果、数量关系以及数与数量估计都需要涉及到数感,这也是《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只有学生有了一定的数感,学生才能够更好地理解一些生活中的数学现象以及问题,也就是说,数感能够帮助小学生认知客观世界以及周围事物的数学规律。例如,在实际问题中:学校一年级小学生约300人,每人有15本书,那么该校一年级学生拥有书本的总量是多少呢?学生能够通过数感将数量关系与现实问题建立起一定的关系,从而估算出总量,这便使其问题能力得到了提升,发现、提出、解决问题的过程均有赖于学生的数感。不仅如此,数感还能够促进小学生更加清晰地表述和理解数量关系,数感的培养过程就是小学生对数学思想逐步渗透的过程,帮助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推理,并使其融会贯通,提升了小学生的感悟数量关系的能力,从而使其能够更加得心应手地学习数学知识。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感的措施

1.构建“猜想”教学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数感的形成过程是学生将知识内化的过程。该过程的主体是学生,任课教师起到一定的主导作用。任课教师可以通过构建科学的“猜想”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参与到探究、分析、操作、假设等一系列数学教学情境中,帮助其增加学习自信。在“猜想”中,学生能够将数学知识的学习作为一种内在的追求。例如,在除法知识点练习中,笔者先让学生口算“40÷2;20÷4”的计算结果,这时候学生往往能够“张口就来”,在获得一定的自信后,笔者引导学生“猜想”难度升级的除法题目“45÷3;68÷4”,这对于刚学习除法知识的小学生而言就具有了一定的挑战性。在解题中,笔者引导小学生尝试“猜想”,猜想的结果并不是最重要的,在猜想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对数字有一定的灵敏度,从而认识到一些数字规律。这样一来,小学生往往能够发现其他除法算式的计算方法。另外,随着学生数学思维的深入,其对口算的感悟能力也会得到优化,这样即使枯燥的学习也会变得有趣。

2.科学设计数感,实践教学内容。数学的学习过程是学生不断发现继而探索的过程,该过程的体验中,学生的学习态度、技能、情感、认知都会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由此可见,这种知识感悟的动态过程,离不开学生的实践活动,也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实践教学中,才能够获得数感。例如,在“面积”的教学中,笔者为了让学生了解这一概念,设计了比、拼的教学环节,从而让学生对面积进行感知。通過比较图形,让学生能够对其进行分类,包括封闭式、非封闭式以及长方形、正方形、梯形、三角形等图形的分类,这样抽象的概念就变得具体化,而通过“拼”的环节,学生能够联想到生活中的实例,从而更加深入地认识面积的意义。在此过程中,笔者给予学生充分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感悟面积的实质,这样在日后计算起图形的面积时,学生也能够得心应手。

3.强化对数感的反思教学。在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回顾能力以及判断结果是否合理是课程的主要目标。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强化对数感的反思教学,有助于学生形成数感,并促进小学生形成良好的反思回顾的解题习惯。例如, “小华身高72厘米,姐姐的身高是小华身高的2倍,爸爸的身高比姐姐高34厘米,那么爸爸的身高是多少呢?”通过计算很容易得到“72×2+34=178”,即爸爸的身高为178厘米,而该解题的反思回顾过程就是培养学生数感的最佳过程。解题时,笔者借助参照物,告诉学生桌约长100厘米,整个教室的高度约为300厘米,引导学生思考“爸爸的身高是否合理”。长期以往,小学生就能够形成良好的反思回顾的学习习惯,而其数感在此过程中也会得到显著的提升。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小学生数感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任课教师不断地引导,以促进小学生不断主动实践、反思回顾、科学猜想、积累知识,从而使其数感得到良好的发展,最终实现小学生数学素养全面提升的教学目的。

编辑:马德佳endprint

猜你喜欢
数感数学教学意义
浅谈构建数学模型,建立千以内数的数感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
新理念下学生数感培养策略
巧估算 妙解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