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出经验 悟出深度

2017-12-08 03:01肖芳
甘肃教育 2017年21期
关键词:小记磨课数学教学

肖芳

【关键词】 数学教学;“认识角”;磨课;小记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21—0125—01

一、教材研究

1.教材分析:角是平面图形上最简单的图形之一,是图形与几何的重要基础内容。认识角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的。学好这部分内容,可以为进一步系统研究角、学习其他平面图形奠定基础。

2.学情分析:在学情前测中,通过交流发现,34%的学生可以随处说出和指出身边的角,51%的学生把边带弯或顶点圆弧形误认为角,15%的学生认为角是尖尖的。在“你会画角吗?”“怎样画?”的测试中,选用直尺作图的学生只有27%。可见,学生想象的角与数学角存有较大差异。

3. 教学目标重、难点:经历做角、画角、认识角、在常用物品上找角的過程。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开口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能辨认角,会画角,能在物品上找角。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拼角、做角、折角、画角的过程中,积累学习经验,调动起学生对角的好奇心。

二、教学思考

综合之后,笔者认为,要解决学生具体形象思维与角的抽象概括之间的矛盾, 引导学生将生活角转化为数学角,要做到“三个注重”:一注重创设具体的问题情境,二注重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三注重开展交流、讨论。

1.找准认知起点,立“角”于图形之中。围绕“角”的呈现,新课引入时,笔者放弃了教材中创设校园情境图找角的方式。因为情境图元素略显复杂,立体图形较多,学生表述困难,且指导费时费力。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思维是从动手开始的,于是笔者选择了让学生做拼图游戏,让他们从平面图形中演变角。实践证明,这样教学扫除了事物角非本质属性的干扰,将新知学习转移到了相应的认知体系中,使问题有了实物支撑,学生对学习内容更感兴趣了。

2.把握动态生成,设“角”于概念抽象中。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数学活动”引领全课,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静态角、动态角、物品角与图形角等素材的多维体验感知中建立角的表象、丰富角的认识,有效实现“生活角”与“数学角”的转换。

三、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引出角

1.拼图游戏。

(1)用3根小棒拼出图形。

(2)用4根小棒拼出图形。

(3)用2根小棒拼出图形。

2. 对比交流引出角:重点使让学生认识到像这样3根、4根小棒拼出的是封闭图形。2根小棒拼成的不是封闭图形,像这样用两根小棒拼出的图形,就是我们要认识的新图形:角。

(二)体验感悟——认识角

1.笔者先让学生仔细找找身边的角,看一看一间教室藏有多少角;然后摸一摸桌角、数学书封面上的角,并说说有什么感觉。当学生说出角都是尖尖的,两条线都直直的后,教师继续补充:是的,这个尖尖的地方叫角的顶点,这两条直直的线就是角的两条边,所有的角都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直直的边组成的。

2.火眼金睛辨认角:针对学情前测中的近七成学生存在对角生活化的粗浅认识,笔者出示了生活中的一张照片,让学生找出角。

(本环节就是从捕捉角的生活原型入手,使学生初步感知角的表象。)

(三)动手操作——内化角

本环节设计了做角、折角、画角三个活动。

活动一:做角

为学生提供长短不同的材料,让他们动手做一个固定角。然后让同桌之间比一比谁的角大。在交流中让学生体会比较角大小的方法,初步感知角的大小。最后笔者利用课件演示小结:角是有大有小的,但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只跟角的开口有关。开口越大,角越大,开口越小,角越小。

活动二:折角

首先为学生提供不同的操作纸,鼓励学生同桌合作完成折角活动。之后组织学生分小组交流折角的方法,最后全班交流分享。在交流中,学生明确了只折一边、定好顶点、折两边等方法。

活动三:画角

先鼓励学生尝试着画一个角,然后笔者边示范边讲解:从一点出发,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直直的线,这样角就画好了。之后出示儿歌再次梳理画角的过程:小小角,真简单,一个顶点两条边。 画角时,要牢记。 先画顶点,再画边。最后比比谁能快速画出两个大小不同、开口方向不同的角。

(四)自我介绍——梳理角(略)

(五)走进生活——欣赏角(略)

四、教学随想

整节课,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操作中发现真知,探究中升华认识,交流中提升能力。回味上课的过程,从初始的雾里看花到山穷水尽再到峰回路转直到最后的柳暗花明,笔者在磨练中感受着蜕变,在蜕变中丰盈着成长。

编辑:谢颖丽endprint

猜你喜欢
小记磨课数学教学
郭桦小记
教师工作坊中促进知识建构的磨课活动研究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
菜园小记
在磨课中磨砺成长——“华夏之祖”的磨课故事
点滴磨砺,点滴进步
在磨课中提升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