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 换位 差异

2017-12-08 05:02陈旭升
学周刊·上旬刊 2017年36期
关键词:家访原则研究

陈旭升

摘 要:每個孩子的成长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家庭、社会、学校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家访则是永远在路上的行走教育。但是,近年来,家访这种曾经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正在慢慢淡化。如何家访?这是摆在每一名教师面前的严肃课题。

关键词:家访;原则;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36-0163-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36.101

有人曾说过这么一句话:“父母不应把所有的教育都寄托在学校和老师身上,因为孩子一年有一半的时间都在家里,所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一样重要,甚至更重要。”的确,父母是孩子认识世界获取知识的第一所学校,家访是沟通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桥梁,家庭教育是学生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老师通过对学生的家访,不仅可以了解到学生的家庭学习环境,还有利于与学生家长交流,指导学生家长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同时,家访时也应当注意方式方法,本人在家访工作中深切地感受到,教师家访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三个原则:尊重性原则、换位性原则、差异性原则。

一、尊重——教养谱出和谐曲

由于家长和教师扮演着不同的社会角色,有着不同的社会经历,这就决定了处于不同社会环境的人,他们在管理经验、思想水平、知识层次和教育能力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所以,教师与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具有互补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所以,通过家访,与家长沟通情况,交流感情,密切关系,共商孩子成长的具体问题。这种交流指导方法灵活机动,便于进行,而且指导得比较具体,更具有针对性。但家访更需要注意方式方法。有些教师家访时,本身就带着情绪,对学生一肚子的怨言,结果不懂得尊重,一见面就告状、埋怨、批评、指责,这样,既使学生感到难堪,也使家长产生反感情绪,其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因此,家访时一定要遵循尊重性原则,在融洽和谐的氛围之中探讨。同时,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家访也是尊重家长的表现:比如什么时间进行家访,不能只考虑教师自己的在时间上的方便与不方便,教师一般双休日有空闲时间,但有些家长由于职业的不同,可能双休日更忙;教师中午有闲时间家访,但有些家长中午要给孩子做饭,恰恰中午不方便接待老师家访;还有一种特殊情况,就是学生家里可能恰逢诸如婚丧嫁娶、过生日、亲朋聚会或有急事要去办理等等,如果老师不注意这些特殊问题,事先也不征求家长意见,自己什么时候方便就什么时候家访,做不受欢迎的“不速之客”,使家长难堪或逼迫家长调整作息时间,这就是不尊重家长的表现,家长对你的家访就会有点抵触情绪,家访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二、换位——理解撑起一片天

古往今来,从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到《马太福音》的“你们愿意别人怎样待你,你们也要怎样待人”,再到俗话所说的“若要公道,打个颠倒”。换位思考的实质,是永远的道德教谕,就是要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即想人所想,理解至上。在家访中,教师在考虑尊重性原则的同时,也要不忘换位性思考。家访谈话的核心是评价学生,如何评价,也要注意方式方法。既不能蜻蜓点水、浮光掠影,也不能直来直去、信口开河。评价学生要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换位思考,讲究艺术,力求委婉。要时时站在家长的角度想一想,假如是自己的孩子,别人这样评价,甚至一味否定,你会怎么想?老师的这种评语,你自己能不能接受,会不会反感?正如俗话所说的“庄稼别人的好,孩子自己的好”,毕竟每个家长都有一个“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在他们心里,自己的孩子是最好的。所以,在家长面前评价学生,一定要肯定主流,肯定进步,肯定成绩,使评价易于被家长所欣然接受。教师在谈到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时,要寄予学生厚望,一定不能全盘否定,更不能责备家长“没有教育好学生”,导致一开始就与家长形成对立局势。家访过程中,教师要时时处处换位思考,一切从家长易于接受的角度想问题,提意见,做建议。这就要求,实施家访的教师本身要有过硬的素质、良好的师德、宽阔的胸怀和正确的学生观、成才观,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客观地、全面地评价每一个学生,使家长在家访过程中,时时感受到教师的诚恳之心和肺腑之言,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家访效果。

三、差异性原则——十家锅灶九不同

有几句俗话这样说:“隔道不下雨,百里不同风”“曹操诸葛亮,脾气不一样”“一家门口一片天,十家锅灶九不同”。的确,生活中,差异无处不在,所以,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能是唯一的。在家访过程中,教师的沟通能力很重要,但这不是决定家访成效的决定性因素,那么,什么是家访的决定性因素?我根据多年的家访经验认为,没有哪一种沟通方法是万能的,只有对症下药才能取得预期效果。因为与学校教育相比,家庭教育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个性”突出。孩子不一样,家庭环境不一样,家长的处事方式、接受能力不一样,导致了某种方法在这个家庭有效,但到另外一家则可能不灵。那么,如何提高家访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我认为,教师要不忘家访的个性化、差异性特征,预先多了解学生、学生家长及其家庭的诸多特点,了解家长对自己孩子的真实看法和培养目标等等。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母亲带自己的小男孩到郊外去游玩,别的亲友家的孩子,有的爬山,有的游泳,唯独这个小男孩一人默默地坐在河边,凝视着湖面。这时,亲友们对小男孩的“问题”普遍担忧,他们悄悄地走到这个小男孩母亲的身边,不安地问道:“您的孩子为什么总是一个人对着湖面发呆?是不是神经有毛病啊?还不趁早带他去医院检查检查?”这位母亲自信地回答说:“我的孩子没有任何毛病,你们不了解,他不是发呆,而是在沉思。他将来一定是位了不起的大学教授。”故事中的这个男孩就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我们可以这样设想:假如这些亲友就是老师,如果不了解孩子母亲的真实想法,不了解孩子的真实情况,以为孩子爱发呆就是“神经有毛病”,就对学生的行为不断提出质疑,甚至一味否定孩子的行为,这样,不但家长反感,而且无疑会对孩子的发展造成阻碍。因此,家访一定要因人而异,因家庭而异,不能“一把尺子量到底”。教师应对学生家庭进行调查分析,对家长的文化水平、职业状况、年龄、家教思想、家庭关系等“备好课”,做到目中有人、心中有数、话中有话。对于那些对孩子失去信心而放任孩子的家长,要及时将学生的点滴进步反映给家长,激发他们对孩子的信心;对因生意繁忙而不管孩子的家长,要劝他们不要因忙而疏远孩子,帮助他们在孩子的教育上尽到自己的义务和责任;对那些真正对孩子自信的家长,我们要尊重他们的想法,不要轻率否定,以增强家访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顾湘江.浅谈有效家访的三个基本要素[J].课外语文(下), 2016(9):166.

[2] 李燕.浅谈新时期家访工作的意义与原则[J].基础教育研究, 2012(2):57-58.

猜你喜欢
家访原则研究
十二星座的做事原则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 Thought: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Five Year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对周期函数最小正周期判定法的研究与应用
关于高校辅导员家访的思考
素质教育背景下班主任家访策略研究
惹人喜爱的原则(二)
惹人喜爱的原则
原则与原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