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2017-12-09 16:08魏丽英牡丹江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大陆桥视野 2017年8期
关键词:环境旅游农业

魏丽英 / 牡丹江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农业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魏丽英 / 牡丹江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分析农业旅游可持续发展目标,提出农业旅游可持续发展应遵循坚持生产力发展为核心原则,强调就地取材为重要原则,以及以市场为指引的发展原则,并指出农业旅游可持续发展应加强政府的支持,积极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从发展目标及要求的三个方面提出系统的管理规范,并且要加强规划以独特性作为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农业旅游;可持续发展

世界上发达国家普遍农业旅游发展规模大、层次深、效益高,处于良好的发展态势。在国内,广东、北京、上海等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都市圈地区,农业旅游的发展较快,形成了一批有特色的旅游景区,但旅游产品类型以城市郊区休闲游为主,市场也主要是面向都市经济圈的城镇居民。相比较国外而言,中国虽然是农业资源大国,但农业旅游发展起点低、基础差、管理混乱,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演绎农业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要求,有针对性的提出发展方案,为农业旅游健康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内涵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全新的价值观念,其实质是人类在对工业化运动带来的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之间不协调现象反思的基础上,在发展道路、模式上的理性选择,选择的核心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协调人与人的关系,以做到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它既不是单纯经济持续发展或社会持续发展,也不是单纯的自然生态持续发展,是以人为中心的“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系统可持续发展[1]。

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建立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生态效益基础之上的,既要满足人们的旅游需求,又要对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进行保护,使后人享有同等的旅游发展机会和权力。旅游可持续发展特别关注旅游活动的生态合理性,强调保护旅游资源和旅游地环境,不单纯用旅游收入作为衡量区域旅游发展的唯一指标,而是从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等多项指标上综合衡量其发展[2]。

二、农业旅游可持续发展目标分析

依据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生态效益共同发展基础之上,从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等多项指标上综合衡量其发展,我们可以演绎出农业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建设并维持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保证持久的农业旅游吸引力,进行合法有序经营,确保农民的充分参与并获益,使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村精神文明不断进步。

三、农业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基于上述目标,农业旅游可持续发展应遵循三方面原则:

首先,坚持以发展农业生产力为核心。这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的首要目标即“生产发展”是完全一致的。

其次,强调就地取“材”。这主要包含三方面的含义:第一,农业旅游发展的所需物资尽量从当地选择,以此增加农民收入;第二,农业旅游发展所需人力资源尽量从当地招聘,以此缓解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压力;第三,农业旅游发展尽量吸取农民闲置资金,使农民真正参与进来,享有主人翁地位并最大可能受益。

再次,遵从市场导向。经济活动的发展受市场规律的影响,农业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也必须以市场为导向。虽然农业旅游资源对于城市潜在旅游者而言具有独特的吸引力,但是资源向产品转化的合理性,即产品跟随市场变化是农业旅游资源高效利用、高产收益的保障。

四、农业旅游可持续发展策略

综上,本文提出以下四点策略:

第一,加强政府引导和政策支持。国外发达国家对农业旅游区建设均给予了很大的财政支持。但我国目前农业经济发展的市场化程度普遍较低,农民的经济发展意识不强,我国农业旅游发展初期很大程度上是政府意愿的产物,如从全国范围考虑缩小城乡贫富差距,地方政府为贫困落后地区摘帽的意愿等。因此,目前我国农业旅游的开展仍需首要注重政府的宏观指导,并从整体外围环境层面完善和改革旅游管理体制,加强法律建设,提供必要的资金、技术支持,以及各种政策上的倾斜,通过减免税收、补贴、低息投资贷款等政策,为农业旅游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第二,强化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由于农业旅游资源的区位性特征(位于城郊及农村)及不可移动性,农业旅游活动的开展基本处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地区。有的地区缺乏较高档次接待设施限制农业旅游的高效益发展;有的地区基本接待设施不足或不完备阻碍农业旅游的规模发展,难以产生规模效应;有的地区通讯、厕所等基础设施匮乏或条件差,给旅游者留下不良印象,破坏旅游地形象;有的地区甚至没有现代化的交通路线,旅游地可进入性差,旅游项目难以开展等。因此,强化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改善传统农村基础设施落后,整体环境脏乱差的局面,一个比较可行的做法是,政府主管部门通过乡村旅游项目建设规划引导各类资金投入乡村旅游区内部道路、停车场、游客中心、桥梁、码头、洗手间、给排水设施和绿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3],在系统规划、科学统筹的基础上建设具有独特性、现代性特征的整体旅游环境,以促进农业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完善管理,规范运作。农业旅游的管理应以保持农村及农业的基本环境和氛围为基准,以提升农业经济效益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为目标,以提高农业旅游产品和服务质量为保证。首先,完善农业旅游的准入和监督规章,严格核查开展农业旅游主体的资质和能力;其次,强调原有特色环境和氛围的保持,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的改善要有度进行,并且尽可能利用当地物资材料进行,旅游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尽可能从本地取材,即充分利用当地农副产品和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再次,建立农业旅游相关协会组织,进行自主建设管理。

第四,加强规划,打造独特性。农业旅游是整个休闲游乐市场中的一种产品型态,具有较大的竞争性和替代性。整体产品的差异性小,替代性强。发展初期由于准入制度的不完善及经济主体的数量少,竞争性问题没有较大体现。当越来越多的个人或组织加入到农业旅游行业中,产品的同质性问题逐渐凸显,竞争越来越激烈,由于许多地区或经济主体的后续经营管理没有本质性改善而导致众多农业旅游资源和接待设施的闲置,甚至因为不能继续经营而造成浪费。

因此,农业旅游谋求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是认清该经济活动的本质,其主要消费者的区域性特征及资源吸引力的区域性特征是进行农业旅游规划的科学基础。制定科学的农业旅游规划,打造独特性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对自身农业旅游资源进行调查评价,挖掘资源核心价值所在,构建系统的外现载体体系;其次,针对资源自评确定合理市场结构,并进行市场调查,应对市场群体需求开发资源,设计产品;再次,进行市场地域范围内的竞争调查,做到产品独特、思路新颖、发展空间广阔;最后,在上述基础上做好环境保护和建设规划。

[1]史本林.论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J].江西社会科学,2005,(1).249-252.

[2]路科.旅游业供应链新模式初探[J].旅游学刊,2006(3).61-67.

[3]林源源,国外农业旅游的运行经验及启示[J].农业经济问题,2009.12,101-103.

魏丽英(1980-),女,满族,辽宁锦州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农业旅游。

“黑龙江省普通本科高等学校青年创新人才培养计划”(编号:UNPYSCT-2015104)。

猜你喜欢
环境旅游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旅游
漫观环境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