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的小学数学教学

2017-12-09 16:08李艳萍盖州市榜式堡学校
大陆桥视野 2017年8期
关键词:价值观新课程情感

李艳萍 / 盖州市榜式堡学校

新课程下的小学数学教学

李艳萍 / 盖州市榜式堡学校

新课程理念要求小学数学将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中心,关注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淡化教师权威;通过数学学习,将数学与现实世界联系起来,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以人为本;小学数学;观念创新

新课程、新理念时时刻刻冲击着小学数学课堂,这要求创造性地学习和实践数学课程标准,转变学生观、教师观、教学观,并将其运用到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将知识学习、能力培养、情感教育等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教育的中心

数学教师关注数学知识点,关注学习的效果,忽视学习过程与方法,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教师的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以教师、课本为中心,过度练习,学生很少有机会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获得知识与发展,很少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见解。在这样的数学课程下,学生的情感是被动的、缺乏自信的,不是自主探索的,也谈不上合作学习。学习的数学知识更多的是结论的知识,更多的是数学的技能和技巧,缺乏应用价值。

数学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的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发展。新课程注重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意味着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是学生身体、智慧、态度情感、价值观和社会适应性的全面提高与和谐发展。

是学生而不是传统的学科内容和价值观决定学校的课程和活动,强调学生的自由,强调学生的创造性,重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就是要培养“躯体、心智、情感、精神、心力融汇一体”的人,也就是既用情感的方式也用认知的方式行事的情知合一的人。要把学生作为一个活生生的完整的人进行全面的培养。人的学习不同于一般动物学习,不仅要重视人类认知结构,而且要关注人类情感、价值观、态度等最能体现人类特性的因素对学习的影响。要理解学生的行为,必须理解他所知觉的世界,即必须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待事物。要改变学生的行为,首先必须改变其信念和知觉。因而更应该关注学生的高级心理活动,如热情、信念、生命、尊严等内容。从全面发展的视角关注学习者整个人的成长历程,以发展人性;注重启发学习者的经验和创造潜能,引导其结合认知和经验,肯定自我,进而自我实现。

二、淡化教师的权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别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以人为本强调小学数学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发展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育应该与学生的兴趣相联系。强调教育要以学生为中心,自然就要淡化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权威意识。反对传统教育中教师所具有的那种专断性的主导作用,由上级的权威者把所必须接受的东西传给下级的接受者形成的教育体制,不是教育,而是灌输、宣传。

囿于客观条件和诸多因素,传统数学教学的掌控者主要是教师,他们牢牢把持着教学话语权。这种教师主宰教学的状况,在文化反哺时代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教学成为一种交流与分享,可以而且应该实现师生共同参与。文化反哺增强了当代学生的平等意识、主体意识,他们渴望与教师或其他学生互相沟通、探讨,渴望教师换位思考,理解学生的难处,彼此间建立起信任、平等的朋友关系。教育过程的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打破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固定地位,教师与学生都是教育的主体,他们之间地位平等,当然也就不存在教师的权威。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只是角色上的分工,在人格上师生是平等的。

三、小学数学生活化

小学数学应树立解决问题的教学观。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人们对数学产生枯燥无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的形成,首先必须依赖于学生的实践活动,也就是使数学知识产生的背景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使数学抽象知识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从而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数学概念。我们在教学中,把那些枯燥的、脱离学生实际的应用题还原为取之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并具有一定真实意义的数学问题,以此来沟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始终提倡让学生学习“现实的数学”,将解决实际问题作为数学学习的自然组成部分;提倡选择有现实意义的、学生感兴趣的、具有一定数学价值的、具备一定探索性的问题;提倡选择图画、表格、文字等多种形式的呈现问题情境;使学生在对问题情境的探索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和实际的联系,形成数学应用的意识,初步掌握一些应用数学的技能,加强了数学的应用。

在学生的生活世界中,充满着许多学生熟悉的自然事物、社会事物、人的生活行为事件,从学生的生活中寻找原型,巧妙地把数学知识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正如前苏联教育家鲁宾斯坦所说:“教育的主要任务恰恰在于通过各种途径把人们和生活联系起来,要从各个方面向他提出使他感到有意义,有吸引力的任务,使他把这些任务当作自己的任务去解决。”生活是数学的源泉,紧密联系生活的“源头性”的数学问题既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更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兴趣而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教师首先自身要关注社会,关注学生生活,这样才能提出、提供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并引导学生去观察、解释、探究。

[1]张尚山.如何推动数学教学的改革[J].中国科教导刊,2001.03.

[2]王立伟.数学教学如何贯彻新课程标准 [J].教育探索,2007.1.

[3]张伟琴.小学数学教学形成性评价初探[J].中小学数学教学与研究,2002,8.

[4]张自力.数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新课程,2000.6.

[5]赵满山.数学教学的特殊性及教学方法改革[J].中国科教导刊,1999.6.

[6]韩立红.数学教学的特点及现状分析[J].职业教育,2011.12.

[7]李美莲.新形势下数学教学的改革 [J].教学探索,2011.2.

[8]王建海.浅谈数学教学的特点与策略[J].职教论坛,2010.8.

猜你喜欢
价值观新课程情感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创新理念下数学新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
创新理念下数学新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打造
新课程对教师的新要求——兼谈语文工具性的另一面
情感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