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刘三姐文化为导向的地方性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研究

2017-12-09 16:08潘宝剑蒙标坤肖月孔河池学院
大陆桥视野 2017年8期
关键词:宜州刘三姐应用型

潘宝剑 覃 赓 蒙标坤 肖月孔 / 河池学院

以传播刘三姐文化为导向的地方性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研究

潘宝剑 覃 赓 蒙标坤 肖月孔 / 河池学院

刘三姐的故乡宜州是历史文化名城,极具特色的刘三姐文化在中华文化的宝库中占有重要地位,快速发展的经济和日益繁荣的文化产业需要与世界接轨,这一切都需要通过翻译来实现。因此探索以宜州刘三姐文化为导向的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探讨科学的、可行的地方高校翻译人才培养势在必行。

刘三姐文化;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

一、前言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使得中国文化在更广泛的区域内传播,翻译在中国的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文化、贸易、教育、旅游等各个领域的地位日显重要,高素质应用型翻译人才匮乏问题日渐突出。虽然近年来一些高校成立了翻译学院或翻译系,但是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大学外语系本科生仍将是中国翻译人才的主要来源。广西是西南地区的出海通道,随着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以及国家政策的扶持, 广西成为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沟通中国与东盟各国最便捷国际大通道,广西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宜州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活动也日趋频繁,许多国内外游客来到宜州观光旅游,促进了宜州民俗文化在更广泛的区域内传播,对外语翻译人才的需求也日渐迫切。培养国际化的、新世纪所需要的既掌握外语,又了解刘三姐民俗文化的应用型翻译人才,是宜州进一步扩大对外文化交流、促进对外经济贸易增长、推动旅游业发展、实现宜州走向世界的可行之策。蓬勃发展的北部湾经济区产业,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日益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文化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已被世界各国广泛认可,文化产品和服务已经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刘三姐文化历史悠久,资源丰富,底蕴深厚,刘三姐山歌在广西甚至全国家喻户晓,广为流传。尤其是位于宜州下枧河的刘三姐故居与歌仙桥等资源优势与产业优势明显,宜州是一座拥有丰厚的山水旅游资源和浓郁的少数民族文化圣地,发展潜力巨大。但是目前其宣传力度不够大,国际知名度还不够高。因此,传播刘三姐文化为导向的应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成为此次研究的目的.

二、宜州以传播刘三姐文化为导向的应用型文化翻译人才供求情况

应用型文化翻译人才就是指掌握翻译以及一种或多种地方文化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翻译人才。快速发展的宜州需要与世界接轨,蓬勃发展的文化产业需要走向世界,这都要通过翻译来实现,翻译处在文化交流的前沿,对翻译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目前宜州翻译从业人员水平参差不齐,应用型文化翻译人才严重不足,翻译质量堪忧,错误百出的英文翻译在文化产品、旅游景点随处可见。为了了解宜州本地翻译人才的供需情况,我们研究团队特定列出了调查问题,制作调查问卷。此外,我们研究团队还亲自去到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圣地----刘三姐故居,与众多国内外游客感受了一场场精彩的极具刘三姐文化特色的山歌表演。表演结束后,负责人还带着游客进行关于刘三姐历史与文化的讲解,很多游客都对刘三姐文化特别感兴趣,不断问景区负责人关于刘三姐的问题。游客都对其赞不绝口,这种独特的文化是非常具有潜力的,非常值得对外宣传,特别是对外国人的宣传,以提高其国际知名度。通过这次拜访刘三姐故居可知,对外宣传刘三姐文化的翻译人才短缺,景区关于刘三姐文化的英文标语也比较少。我们制作的调查问卷结果也显示,宜州91%的同学都对刘三姐文化有一定了解,88%的人认为有必要培养以宣传刘三姐文化为导向的翻译人才,78%的人认为培养这类翻译人才有助于提高刘三姐文化的国际知名度和促进宜州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拉动宜州经济具有极大对的促进作用,大多数英语专业应用方向的学生都愿意尽自己所能为推广刘三姐文化贡献自己的一份力。

三、以推广刘三姐文化为导向的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模式

应用型文化翻译专业人才的培养要面向市场,政校企三位一体。刘三姐文化走出去的迫切性,要求高校在翻译人才培养方发掘学生潜能,加强实战能力,注重教学与研究相结合,对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建设等方面进行改革。

1.培养明确的目标。加强高校、企业及政府的合作,三方有机联动,企业、行业协会、政府能够从市场需求、顶端设计的高度,对高校的人才培养加以指导,为地方政府、企业培养应用型文化翻译人才。以服务地方特色文化走出去为宗旨,促进学生就业为导向,精细化培养,将凸显地方文化发展特色的口、笔译内容作为主要教学内容。理论结合实践,引入地方文化特色的实用文本为教材,让学生在实践中思考,提高专业素养,了解和掌握相应专业知识,学生选修一到两门感兴趣的文化知识课程; 积极参与地方举办的各类外事活动,积极参与地方政府外宣工作,通过实践提高自身的能力。

2.改革课程设置。立足宜州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和需求,针对应用型文化翻译人才培养的特点,选取贴近地方经济建设,解决公文,旅游,对外宣传等实际翻译问题的课程。文化翻译课程设置应当根据宜州发展的需要,根据市场的变化合理调整,在教学中多举行贴近生活场景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模拟案例进行口笔译训练,关于刘三姐文化的历史和山歌等翻译课程设置应成为宜州高校英语专业学生学习的必修课。

3.加强高校与企业及政府部门的合作。培养应用型文化翻译人才必须与业界全方位、多元化的合作,充分利用业界在市场前瞻性的优势,培养市场所需的翻译人才,创造本校的语言服务品牌。宜州当地高校可根据自身的特点,发挥企业在市场上的优势,过差异化发展,开展多样化的中译外项目,培养本校的文化翻译人才,推动宜州刘三姐民俗文化走出去,同时也形成自己学校的品牌。教师不定期的组织学生到各热门景点参与本地文化外译项目,从项目的衔接、项目分工、术语管理、翻译工具的使用、校对等各个节组织学生对翻译流程进行真实的体验。

4.加强高校与政府合作。注重文化翻译人才培养和文化对外传播的规范性,除了企业的参加,政府同样是高校培养翻译人才的重要合作伙伴。学校与政府合作过程中,不断规范教学课程,调整教学的目标,政府部门和专家共同设计高校的翻译课程,充分利用各部门来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同时提高整个教学质量、教学水平。

5.无缝对接的教学实习实训。加强模拟和翻译实践,选择具有地方民俗文化产业作为实训基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地方举办的各类翻译实践活动。学校利用社会工作现场,在职业岗位上对学生进行实际训练。学生在工作现场接触到翻译实践项目,熟悉翻译技巧,充实翻译实际经验,使教育、训练、应用三者有机结合。随着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和北部湾经济区一体化发展战略,宜州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活动日趋频繁,这更需要高校、企业、政府三方联动合作,结合地方经济、文化特色,培养应用型文化翻译人才,积极推动刘三姐民俗文化走向世界。

四、结语

培养应用型翻译人才是高校外语人才培养的光荣使命和必然趋势,而以地方经济发展为依托,培养有地方特色的翻译人才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一次大胆尝试。目前,部分地方高校着眼于发展本地经济,培养服务地方经济的翻译人才,为其它高校的翻译人才培养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随着广西北部湾开发,西部大开发及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地区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对应用型翻译人才提出更多的需求和更高的要求。在这一新形势下,地方高校的翻译教学应积极改革教学模式,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为目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翻译应用能力,凸显应用特色,培养具有地方特色的翻译应用型人才。为此,培养以传播刘三姐文化为导向的地方应用型翻译人才的目标是正确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不仅能够提高刘三姐文化的国内外知名度,还能促进当地旅游业以及其他产业的快速发展,拉动宜州的经济建设又好又快地发展。

[1]冯东.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若干问题[J].教育评论, 2012 (2): 34-35

[2]黄映秋.地方性本科院校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广西财经学院为例[J].高教论坛,2010(6):78-79

[3]刘忠.地方实用翻译人才模式探讨[J].河套大学学报,2010(1):33-35

[4矫文静.区域经济特色为依托的创新型复合翻译人才培养模式[J].鸡西大学学报,2014(1): 20-25

[5闫爱花,肖敏.基于广西区域经济发展的本土化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探[J].黑河学刊,2013(5): 95-99

注:

本文为广西高校大学创新训练项目,项目编号:201610605050

Yizhou, the hometown of Sister Liu, is a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y.The distinctive Sister Liu cultur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treasure trove of the Chinese culture.The fast-growing economy and the increasingly prosperous cultural industry need to be in line with the world.All of these need to be achieved through translation.Therefore, it is imperative to explore the cultivation modes of applied translation talents guided by Sister Liu’s culture in Yizhou as well as the cultivation of scientific and feasible translation talents in local universities.

Sister Liu’s culture; application; the cultivation of translation talents

潘宝剑(1973-),男,广西都安人,硕士,河池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二语习得和翻译学研究。

覃赓(1986-),男,广西东兰人,硕士,河池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英美文学和翻译学研究。

蒙标坤(1992-),男,广西灵山人,河池学院外国语学院2013级应用英语专业学生。

肖月孔(1993-),女,广西藤县人,河池学院外国语学院2013级应用英语专业学生。

猜你喜欢
宜州刘三姐应用型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向往刘三姐的故乡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应用型高校混合式新型网络课堂教学改革
在民族团结进步的良好氛围里来自新疆的阿里一家深深地爱上了宜州
宾阳县召开生源地助学贷款及大学新生资助工作会议河池宜州与浙江大学开展校地合作
浅谈刘三姐文化档案
应用型本科院校商科教学改革与实践
宜州,四牌楼
注目“刘三姐”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