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7-12-09 22:38李金萍辽宁科技学院
大陆桥视野 2017年24期
关键词:志愿志愿者大学生

李金萍 / 辽宁科技学院

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李金萍 / 辽宁科技学院

我国志愿活动在过往二十几年的发展中,基础扎实,步伐稳健。目前,大学生在志愿服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由于起步晚、发展快,因此不可避免的出现一些问题,如:志愿服务认知度不高,志愿服务参与率低,志愿服务的社会法制不够健全,志愿组织建设不够,培训与管理不足,能力有待提高,筹资困难等问题,严重制约着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为了营造人人愿为、人人能为、时时可为的社会服务志愿者发展环境,促使大学生志愿服务常态化与大学生志愿者管理制度化既是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发展趋势也是我们的基本对策。

大学生;志愿服务;问题;对策

一、引言

随着志愿活动的不断发展,学术界对志愿活动工作研究也加深关注。在中国知网的检索系统,以“大学生志愿”为主题进行查找,2014年发表的期刊共计400篇,2015年发表的有458篇,2016年发表了474篇。目前我国学者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大学生志愿活动运行机制的探究;第二,大学生通过志愿活动提高道德水平和综合素质;第三,大学生志愿活动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分析。

二、高校大学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必要性

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提出“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互爱互助、见义勇为的社会风尚”!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志愿服务连续两次出现在党的重要会议报告中这是对志愿服务社会价值的高度认可和充分肯定。表明党和国家已经把志愿服务提高到了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的高度!

在青年志愿者中,又属在校学生的受教育程度最高,业余时间最多,参与志愿活动的热情也最高,尤其是对于大型活动(如奥运会、世博会等),大学生也是志愿者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可以帮助学生自我教育,理解培养奉献精神,通过志愿服务活动使学生得到锻炼,增长经验,发挥自身优势,体现自身价值,它是高校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和阵地。促进大学生志愿活动的持续、稳定、全面的发展,对推动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开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

三、调查中发现的问题

1.认知度不高,参与动力不足。

调查显示大学生对志愿者活动了解程度偏低,有1/3左右学生表示因为学习紧张,活动太多,没有时间参加;调查中近1/4的学生“觉得志愿服务太形式化,没有实质性意义”;1/5的学生认为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浪费时间精力,学不到东西,而且得不到认可”。不了解志愿服务的性质与工作、宣传力度不够导致大学生认知度低、参与意识不足。

2.志愿服务教育体系不完善。

调查显示,目前很多高校没有针对志愿服务建立完善的教育体系,学生了解志愿服务、参与志愿服务仅凭个人意愿及喜好,学校大都把志愿活动工作作为简单的行政事务,缺乏德育功能的设计与总结。

3.志愿服务组织存在欠缺,志愿服务“重服务轻培训”。

目前大多数志愿活动的开展多为临时性,缺乏计划性和制度性。志愿活动组织者很少接受过正规训练导致管理经验不足,活动时一味注重学生的参与度,而忽视了最重要的活动前的培训及活动后的总结交流环节,让学生无法在活动中真实体会到志愿服务精神。

4.志愿服务活动缺乏长期活动项目。

志愿项目形式比较单一、内容老套陈旧,活动对学生专业和技能没有太高要求,没能将志愿服务与大学生专业特长以及日后职业生涯发展相结合;大学生自身的特点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对志愿者工作的推行没有力度,志愿组织缺乏长远规划,缺乏对长期、连续的志愿项目关注。

5.大学志愿活动制度建设不完善。

学校往往不会将志愿活动作为工作重点,对志愿活动的关注度往往不高,因此很少提供足够的支持,例如在组织经费或评优等方面,并没有给志愿者提供足够的物质保障和相应的回馈鼓励即物质保障制度、奖励制度等不健全。

四、大学生志愿活动的改进对策和建议

1.做好志愿精神宣传工作,弘扬志愿服务文化。

针对志愿服务认知度不高,参与动力不足,服务效率低等问题,高校应加强对志愿服务宣传的重视,通过“两微一端”、讲座、校园广播等形式形象生动向学生展示志愿活动内容,以润物无声的效果慢慢提升大学生对志愿活动的认识,促使“志愿服务”理念植入学生内心。

2.构建大学生志愿服务教育体系,助力志愿服务生根发芽。

2016 年 5月26日,国务院法制办就《志愿服务条例( 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可以将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纳入实践学分管理”。所以我们认为学校可以邀请部分思政老师利用思政课少许课时或邀请对志愿服务有经验,有专业能力的老师开设“志愿服务理论与实践”选修课的形式带领学生学习志愿服务基础知识,专业的志愿服务技能,对成绩合格者给予相应的学分。通过边学习边实践的形式让大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以此提高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的认知,有助于在高校弘扬和培育志愿精神,还强化了大学生对自我和社会的认知,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自信心。

3.加强志愿组织队伍建设,满足志愿服务多元化、精细化的要求。

学校应规范志愿者招募注册制度,建立志愿服务记录制度。按照每一位志愿者的专业、特长、空余时间等信息,将他们分类登记,根据志愿服务的需求因人制宜地安排志愿岗位。每一次服务结束,及时登记志愿者服务的时间及内容,并盖章确认,以作检查凭证。为满足志愿服务多元化、精细化的要求我们还需加强志愿者培训管理,可开展基础培训和专项培训两部分,另外还可以请专家学者到校开展讲座、志愿交流沙龙等,使广大志愿者在交流沟通中提升思想认识,拓宽大家的视野。

4.创立品牌项目,推动志愿服务进入新常态。

高校应该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推陈出新,走出新路子,迈出新步伐,全面审视现有志愿服务资源,进行重组整改、优化组合,根据社会需要、志愿服务发展趋势,结合自身特色优势,推出品牌项目,促进志愿服务进入新常态发展轨道。

5.完善物质保障及考评激励机制,加强对组织的引导和扶持。

针对志愿服务类型受限的问题我们建议学校做好物质保障制度,学校可以设置专项资金支持志愿组织开展活动,也可以开展校企合作方式,探索学校、企业、大学生志愿者组织共同管理互相监督资金模式,做好对大学生志愿组织长效发展的引导和督导。

过去,志愿者们得到的多是精神上的表彰,许多人也认为志愿服务应该是无偿的,马克思认为: “人们为之所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一定程度的物质奖励往往可以收到更好的效果,所以我们必须要建立一个完善的考评激励机制。可以根据服务时长给予不同等级“星级志愿者”荣誉称号;可以推出“志愿服务兑换银行”,志愿者有需求时也可以通过积分兑换服务;或对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并完成一定服务小时数的大学生给予可观的学分、奖学金奖励甚至可以在就业政策上给予扶持等。

[1]范荣.大学校青年志愿者服务行动探索—以上海商业会计学校为例[J],青少年发展与社会,2011.2.

[2]景丽.大学学校学生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教育研究,2013.13.

[3]周毓平.大学学校志愿者服务活动中有效实施德育教育[J],育人,2016.5.

[4]胡玲丽.尹莉.我国非营利组织现状、问题及对策[J],社会发展,2015.2.

[5]林佳森.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T],学术探讨,2015.2.

猜你喜欢
志愿志愿者大学生
志愿者
以志愿,致青春
我是志愿者
小行动 大志愿
拥有《鹿鸣》书与卡,填报志愿成行家
为志愿者加油
小小志愿 大大爱心
我是小小志愿者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