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直管理背景下二级环境监测站质量管理建设的思考

2017-12-09 06:20邬艳秋通标标准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广东深圳518000
黑龙江环境通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监测站环境监测管理体系

邬艳秋(通标标准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 广东 深圳 518000)

张更宇 黄 旸 张冬冬(吉林市环境监测站 吉林 吉林 132012)

垂直管理背景下二级环境监测站质量管理建设的思考

邬艳秋(通标标准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 广东 深圳 518000)

张更宇 黄 旸 张冬冬(吉林市环境监测站 吉林 吉林 132012)

分析了国内二级环境监测站质量管理体系存在问题,提出了以垂直管理为契机,让质量管理理念深入骨髓,落实在工作的每个环节;以市场为导向,更新质量管理内容、管理方法、管理媒介;以人才为根本,建立人才引进和培养长效机制,构建质量管理人员工作新机制,结合目标有针对性的进行培训;以实际工作为准绳,统一设置二级站科室,将质量管理体系覆盖于分析测试的每一个环节,立体化推进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形成“全省一盘棋”的格局。全面提升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建设的整体水平,确保监测数据真实性、完整性、代表性、准确性。

垂直管理;二级环境监测站;质量建设

基于实现质量目标而进行的相关组织及控制活动叫做质量管理。质量管理体系通常由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组成。质量管理体系对技术管理体系的主过程起到保证作用,使数据和结果的实现在受控状态下进行,保证最终数据和结果的正确可靠。对于二级环境监测站来说,质量管理体系就是环境监测数据的生命,是监测数据能够具有法律效力的保证。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实行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这为环境监测体系未来机制发展指明了方向。二级环境监测站未来发展倾向环境质量监测,因此,二级站提升自身质量管理建设的能力,与省站及国家站接轨,更好地为环境管理及决策提供真实、可靠的环境质量监测数据。

1 二级监测站质量体系管理存在问题

1.1 质量管理体系重视程度不够

多年的属地管理导致二级环境监测站把自身定位于“管理决策的配合者”,当有质量保证的真实环境监测数据面对上级的行政暗示甚至行政压力时,往往会流于被忽视的命运。长此以往,质量体系管理也成为了摆设,甚至在一些欠发达地区的二级站,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及相应的约束力被认为是工作的阻碍,存在“表面一套,实际一套”,质量管理与执行相脱节的现象。

1.2 质量管理技术跟不上实际节奏

一些发达地区的二级站从原来的水、气、声监测领域已经逐步向生态、土壤、生物等领域全覆盖,相应的质量控制技术却更新缓慢;目前,水质自动监测站、空气自动监测站发展迅速,VOCs等一些非常规监测项目已经写进了当地环保“十三五”规划,相应的质量管理手段比较匮乏;近年来,突发的环境应急公共事件时有发生,倒逼二级环境监测站购买一些“高精尖”的新型便携式应急监测仪器,如何快速制定这些仪器的质量管理办法和控制技术已迫在眉睫。

1.3 质量管理执行人素质不高

二级环境监测站由于多年的属地管理具有浓厚的计划经济特征。保守的氛围导致二级监测站普遍存在人员结构不合理,人员知识结构老化、业务能力参差不齐〕。目前,二级站的质量管理人员大多数来自现场监测人员转岗而来,虽然有实际工作经验,但是没有系统学习质量管理体系的经历;由于二级站直面基层,业务压力比较大,导致单位领导人事决策尽可能向一线倾斜,不断削弱质量管理人员数量,导致质量管理人员身兼数职,因任务过重而无法专心进行质量监督和管理,使质量管理流于形式;由于属地管理等因素,国家站、省站未对二级站建立质量管理培训机制,对各地二级站的质量负责人、质量管理员、质量监督员缺乏相应的统一培训管理,导致各地二级站的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相关的质量管理理论素养不高,执行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力度不同,水平各异。

1.4 质量管理未全面覆盖

二级站监测站质量管理体系应该贯穿于站内各个科室、各个环节之内,任何点的变化积累都可能导致量变,让监测数据失真。由于各地二级站隶属于当地环保局,科室设置不合理,各科室间沟通、协调不到位的情况时有发生,导致质量管理体系相互脱节,不能形成上下“一盘棋”的有效状态;分析监测活动包括现场采样、保存及运输、实验室做样等方方面面,涉及人员、设备、实验室外部影响因素、实验室内部影响因素等,任何环境的“误差”都可能带来整个质量控制体系的“错误”,而多年的属地管理导致二级站质量管理体系未能够全覆盖于分析测试的各个环节,有的地区出现环境类信访案件由监察人员处理,“顺便”为监测人员采样是“家常便饭”。一些现场监测类项目如pH、DO等无证操作是常见现象。这些问题都是质量管理体系未能够全面覆盖导致的,亟需大家重视。

2 垂直管理背景下加强二级站质量管理建设的思考

2.1 以垂直管理为契机,让“质量管理”理念深入骨髓

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指出“加大环境治理力度,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行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实施垂直管理,有利于整合本地区的监测资源优势,做到监测数据真实有效、精准发力。各地二级站应借助这一契机,统一思想,首先应该树立起“质量管理”的理念,强化宣传力度。在工作的各个环境中注意质量管理,然后进一步身体力行,这样才能将质量管理控制落到实处,深入骨髓。其次,应该建立起以省级监测站为核心的质量管理体系关系网,如图1所示。二级站要以省级监测站为向导,建立本级单位的《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质量记录》、《技术记录》等相关管理文件,使得质量管理标准化、规范化、程序化。需要指出的是,国家将环境监测体系的“人财物”等权利上收到以省级为单位的一级站,方便管理,但是垂直管理不是简单的“一刀切”。各地市的二级监测站应该着眼于本地区实际,有针对性的做好具有本地区特色的质量管理工作。例如有的地区水系发达,那么该地区二级站应该强化水环境监测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措施;有的地区属于燃煤区,那么质量管理应该向大气环境领域倾斜。总之,质量管理要突出重点,为工作实际服务。

2.2 以市场为导向,不断更新质量管理体系

目前我国的环境监测事业正处于美国20世纪70年代中期水平,整体发展水平较低。相应的质量管理概念于20世纪80年代末才开始推广,起步较晚。近年来,第三方监测市场日趋成熟,环境监测服务社会化也在加速到来,二级站首先应以市场为导向,不断更新质量管理新内容,学习先进经验,这样才能在市场化的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发达地区的二级站要更新生态、土壤、生物等新兴领域的质量管理内容,对于水质自动监测站、空气自动监测站、新型便携式应急监测仪器等要与当地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保持有效沟通,及时更新检定方法,让仪器发挥效用。欠发达地区要学习先进地区经验,如上海市虹口区监测站建立了良性质量管理体系,通过竞标获得相关地表水监测断面监测权,并建立数学模型分析监测数据。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非常值得广大二级站学习和发掘。其次,二级站要更新质量管理方法。强化传统的QC控制模式如数据比对、加标回收、平行样及密码样测试等,增加新的控制内容如对全程序空白、实验室试剂空白的控制及分析。强化传统的QC管理途径如能力验证、盲样考核、理论考核等,增加能够激发技术人员热情的管理途径如质检大赛,质控论坛交流,不确定度分析讨论等等,丰富QC的手段,强化QC结果的准确性、有效性和可信度。最后,二级站要进行质量管理媒介的更新,如建立电子档案制度等。目前,实验室的管理体系文件、实验室和外来检测工作有关的法规性文件、技术文件、技术标准、规范和资料,相关人员能力认证、仪器设备检定/校准、期间核查及相关档案,标样的使用及消耗、检测方法的选择及注意事项,监测报告的输出等方面都是采用纸质版进行记录,专门用一个房间进行存放质量管理方面的档案。垂直管理之后,以省级中心站为核心,基于图1的辐射交流尝试建立本省的质量管理信息系统,探索形成电子档案制度。这样便于各个二级站互相借鉴和沟通,方便开展工作,也是未来发展的趋势。

图1 垂直管理后以省级站为核心的质量管理体系关系网

图2 垂直管理后质量管理人员工作新机制示意图

2.3 以人才为根本,提升质量管理人员素质

建立优良的质量管理人员队伍是规范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强化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能力、提高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水平的坚实基础。基于二级站专业的质量管理人员少,能够深入研究质量管理理论的更少的窘迫现实,首先,应该建立人才引进和培养的长效机制。畅通人才选用途径,以省级中心站为依托与重点高校建立毕业生签订长效机制,用安家费、设立食堂及单身宿舍等硬件设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采用“省站-二级站”人才交流的模式逐步提高二级站的人员素养和研究水平。其次,构建质量管理人员工作新机制。如图2所示。建议质量负责人由单位一把手担任,对整个二级站的质量体系运行负责;各个科室主任作为质量管理的部门负责人,不仅负责科室的管理、技术方面问题,也要对质量问题进行重视,各个部门负责人之间互相交流配合,共同对质量负责人负责;设立质量管理员,主要进行三方面内容:协调质量负责人实施、改进质量管理体系,主要活动包括不符合工作控制、纠正和预防措施、文件控制、投诉处理、内审、测量溯源性、监测结果质量保证等;组织部门负责人进行持证上岗考核,开展质控考核、能力验证或比对、质量监督等质量管理工作;管理专职内审员(隶属于质量管理员,要求具有采样、分析等不同岗位的丰富经验),负责本单位的纸质及电子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更新和运行。设立质量监督员,由具体一线的化验员、采样人员、管理人员、辅助人员担任,对薄弱环节和日常容易忽视的问题进行监督,鼓励监督员内部、外部之间互相监督,重点对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进行跟踪验证。最后,基于不同对象、不同岗位,参考发展需要和培养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质量管理继续教育培训,将基础培训和专业技术培训相结合,内部培训和外部培训相结合,理论考试和操作实践相结合,重点要对管理人员开展管理方法、管理理念以及技能等方面的系统培训,提高现有人员的基本素质。

2.4 以工作实际为准绳,质量管理体系立体化覆盖

借助垂直管理,梳理现行二级站科室设置,统一对管理体制进行改进与完善,这样既方便业界交流,也是垂直管理的内在要求。建立跨市、跨区联合监测的机制,立体化推进质量管理体系的联动,质量管理不仅“全市一盘棋”,也要“全省一盘棋”,确保每一个监测数据能够溯源,经得起推敲。

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总局令第163号)为依托,将质量管理体系覆盖于分析测试的每一个环节。人员方面,强化持证上岗考核制度,加深理论考核力度,细化实践操作部分,对于容易出现问题的现场监测类项目要高度重视,及时纠正,确保每一个采样人员及检测人员都符合规定,经得起法律的推敲。仪器设备方面,要对其基本原理、操作维护方法、使用经验等给予培训指导,建立仪器档案库,严格检定/校准,严格期间核查,对于一些没有检定规程的仪器如气相色谱/液相色谱与ICP-MS联用等技术要与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密切联系,积极寻求解决办法。实验室外部影响因素方面,包括点位布置环节,要按照规定科学合理布点;现场采样环节要注意细节,采样容器要润洗,采样瓶的分装与统装要区别对待,按规定携带全程序空白并采集平行样;按照程序和规定进行样品保存、运输及样品确认。实验室内部影响因素方面,实验用水、试剂空白、检出限、平行测定及加标回收、校准曲线、标样及标液的保存使用、实验记录等方面都必须全程进行质量控制,确保监测报告正确、及时、高效的输出。

3 总结

近年来,突发性的环境污染事件引起公众对环境监测数据的极大关注,而微信微博等新兴媒介的迅速普及加速了监测数据的分享传播。这些快速的变革都要求二级站从业者要迅速适应这种“新常态”,强化质量管理,提升质量管理建设的能动性,保证监测数据真实性、完整性、代表性、准确性,这也是积极回应公众关切的最可靠的途径。

〔1〕夏晓琳,蔡志铭.如何完善实验室质量管理〔J〕.环境研究与监测,2015,28(2):11-16.

〔2〕张更宇,陈旭,张爽.基于垂直管理背景下二级环境监测站能力建设的思考〔J〕.环境研究与监测,2016,29(3):67-70.

〔3〕李瑾,孙伟.环境检测实验室的质量核查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3,38(9):153-155.

〔4〕王丽萍,马林.基层环境监测站质量管理现状及发展对策初探〔A〕;2015年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5年.

〔5〕李文俊.浅谈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J〕.污染防治技术,2011,24(6):66-69.

〔6〕章冀龙,张瑜.上海市虹口区环境监测站质量管理的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15(4):38-40.

〔7〕顾红明.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若干思考〔J〕.质量与标准化,2011,8:28-30.

〔8〕袁力.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人员队伍建设的思考〔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10,22(5):5-7.

〔9〕张更宇,吴超,邓宇杰.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联用技术的应用及展望〔J〕.中国无机分析化学,2016,6(3):19-26.

Thinking on the Quality Management Construction of Secondary Environment Monitoring St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Vertical Management

WuYanqiu (ShenZhenBranchofTongBiaoStandardTechnologyServiceCo.,Ltd.ShenZhenGuangDong 518000)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problems of the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 of the secondary environment monitoring station and puts forward to take vertical management as an opportunity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quality management of secondary environment monitoring station,implement quality management concept in every link of the work,take the market as guidance,update the content of quality management,establish long-term mechanism for the introduction and cultivation of talents,build the new mechanism for quality management personnel work combining targeted training,set the department of the secondary environment monitoring station,cover the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 to every aspect of the analysis and testing work,promote the formation of three-dimensional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 and improve the overall level of China's environment monitoring quality management to ensure the monitoring data with characteristics of authenticity,integrity,representation and accuracy.

Vertical management Secondary environment monitoring station Quality management

X321

A

1674-263X(2017)01-0053-04

2017-03-10

邬艳秋(1973-),女,硕士,工程师,研究方向质量管理及标准化建设、职业安全管理领域。

猜你喜欢
监测站环境监测管理体系
对质量管理体系不符合项整改的理解与实施
基于KPI的绩效管理体系应用研究
当代经济管理体系中的会计与统计分析
控制系统价格管理体系探索与实践
环境监测系统的数据分析与处理
北京市监测站布局差异分析
对辐射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站系统开展数据化运维的探讨
环境监测实验中有害试剂的使用与处理
大气污染问题的环境监测
与酷暑奋战的环保英雄——宜兴市环境监测站现场采样组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