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人的中国梦:耕耘一片绿水青山

2017-12-09 00:26张金仿
现代妇女 2017年12期
关键词:张旭林场造林

张金仿

在庆阳市合水林业总场蒿咀铺林场,只要提起张存智老人,无不被人称赞与敬佩。他们一家三代扎根在这里,用他们薪火相传的勤劳与智慧,哺育了枝叶繁茂的莽莽林海。

从一棵树到一片森林

蒿咀铺林场位于子午岭,子午岭地处黄土高原中部,横亘陕甘两省,是黄土高原西部最主要的涵养水源。对于张存智老人来说,子午岭就是他的家乡,他的根就在这里。

1964年,结婚刚两年的张存智在宁县九岘林场参加工作,担任林场技术员,天性热爱自然山水的张存智,对这份工作充满了热情,每天在林区里巡察游走,让他感到格外舒心,他对这里的一草一木都饱含深情,他向妻子左淑琴说起平生的志愿:“要用自己的双手和勤奋,把子午岭建设得越来越美丽,为西北地区的水土保持、森林保护做出自己的贡献。”左淑琴非常理解丈夫的所思所想,她知道丈夫热爱这片土地,并怀着极大的理想去建设它,作为妻子,她要去帮丈夫分担更多重担。为了让丈夫没有后顾之忧,安心投身于林场的工作,左淑琴独自承担起了家里的事务。

夫妻俩相互扶持,彼此勉励。张存智一心投身于林业建设,技术水平日渐提高,种下的树也越来越多,越长越高;左淑琴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孩子们也在茁壮成长。虽然日子艰苦,但家庭非常和睦。“那段时间,妻子对我的支持是非常重要的,她既要干家务,又要照顾孩子,还要照顾我,却从来都没有一句怨言,正因为有她的支持,我才能安心工作,心里一直很感激她。”回忆起当年的岁月,张存智老人会心地笑了。

几年后,张存智被调至固城林场担任技术员。固城林场地处子午岭西麓,山大沟深,道路险要,冬季气候十分寒冷,没有一条通畅的山路,荆棘丛生的深山老林,树苗、工具、生活物资等都需要人背肩扛,三餐所需的食盐也要徒步到30公里外的县城购买。

左淑琴毅然跟着丈夫来到了固城林场,那里艰苦的环境让她害怕,但是她不忍心丈夫一个人受苦。由于没有住的地方,夫妻俩就栖身于一孔旧窑洞,一方土炕、一盏油灯、一个灶台就是所有的家当,生活条件相当简陋。那段岁月异常艰难,由于粮食不足,夫妻俩饥一顿饱一顿,能忍的时候就忍着,都想把家中仅有的玉米面窝头留给对方。

林區冬季水寒伤骨,常有野兽出没觅食,加上缺医少药,生活环境十分恶劣。在婚后的几年里,张存智夫妇生育的几个孩子都不幸染病夭亡。几番眼睁睁看着亲生骨肉受尽病痛折磨,到最后失去呼吸,夫妻俩肝肠寸断。幸运的是,他们的两个儿子张小宁、张小峰兄弟躲过了病魔的侵扰,健康地活了下来。兄弟俩生在林场,长在林区,幼年时就随父母的工作调动辗转多处,以场为家。耳濡目染父辈的勤劳敬业,成为像父亲一样优秀的林业工人,是兄弟俩从小的理想。

沿着父亲的脚步出发

长大后的张小宁紧跟着父亲的脚步,成为了一名林业人。他热爱这份工作,也知道父亲的心愿,下定决心要帮助父亲去建设这片家园,把荒山变成绿水青山。陇东地区干旱少雨,山川梁峁纵横,多年来育苗难度大,无法展开大规模机械造林,造林工作仍依赖人工进行。工作兢兢业业,不怕苦累,张小宁每种下一棵树,就感到有一种难以言喻的希望,日复一日,林区里已经遍布他的足迹。

1993年,张存智的家中突然传来噩耗,他的儿子张小宁在运送苗木前往造林地的路上,不幸遭遇车祸身亡。长子灵前,52岁的张存智老泪纵横,妻子也几度晕厥。匆匆赶回家中的张小峰看着伤痛欲绝的家人和7岁的侄子,压制住内心的悲恸,与林场的工友们一起含泪安葬了哥哥。

张存智夫妇白发人送黑发人,内心无比伤痛。他们在长子工作的连家砭林场的一片空地上,亲手种下了29棵树,这是张小宁年龄驻足的数字,让这些树木代替他年年岁岁坚守山林,成了两位老人寄托哀思最好的方式。如今,这29棵树已经蔚然成林,挺拔而高大。

张小峰深深地觉得,他不仅肩负着一家人的希望,更要把哥哥张小宁未能走完的路坚持走下去,这是父亲的心愿,也是哥哥的心愿。

他与妻子带着刚出生几个月的孩子,返回工作地,继续坚守林业一线,埋头苦干。张小峰一家生活并不宽裕,很多次有在外创业的朋友想帮他找一个更好的工作,都被他婉言谢绝。他知道他的肩头扛着哥哥和父亲的心愿。

2000年,张小峰带着积累了多年的育苗经验,被调到最艰苦的蒿咀铺林场郭家川苗圃基地,亲自参与郭家川苗圃基地的建设。基地建成后,同事们陆续返回各自岗位,偌大的郭家川仅剩2人留守,深山里的寂寞与艰辛,也只有他们最能理解。为了保障苗木品质,基地驻地设在距公路2公里处,平时生活物资要靠大巴车捎带,打电话没信号,饮用水要去河里挑,因为妻子要照顾两个孩子,他们只能自己掌勺做饭。

2009年,庆阳市林业迎来巨大改革,由原来的差额事业单位转为全额财政补助的公益性事业单位,所有林业工人的生活条件得到质的改善。而转眼之间,张小峰已经在林区工作了近30年了。

三代人的守候

孙子张旭说,爷爷张存智是一个固执而严厉的人,对他们事事严格,有时候近乎苛刻。但正是由于这种严格,才铸就了他们一家三代人默默无闻却铿锵有声的高尚品质,像树木一样笔挺,像高山一样巍峨,这种品质早已在潜移默化中,融入到了张旭的骨子里。

2014年,服完兵役后的张旭在繁华与寂静间,选择了后者,毅然回乡踏上了祖辈走过的路继续前行。“也许是从小生活在这片林场,跟着爷爷和父亲在山林里穿梭,不知不觉中我对林场有种莫名的好感,这里留下了太多我童年的足迹,因为眷恋,再加上受爷爷的影响,我就回来了。”张旭说。

回到林场后,张旭很快就适应了岗位,专业技术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坚持学习,勤奋钻研是他最大的优点,他总是虚心向其他人请教,闲暇时就翻看和林业相关的书籍,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随着能力的提高,得到了很多人的夸赞,他并没有因此而骄傲,而是鼓足干劲,时刻不忘给自己“充电”。由于自己的计算机水平不好,他就利用各种时间和机会努力学习,仅仅两个多月的时间,他就学会了CAD(计算机辅助设计)。如今,他已经会用打样地分析样地因子,能够很好地协助老技术员出设计图。春季造林开始,他带领工队奔赴造林一线,每天爬山下沟,从技术上抓好造林质量,虽然每天累得气喘吁吁、汗如雨下,他却感觉到很充实,每一天都能有所收获。

如今24岁的他,在林场里已经工作了3个年头。“守过河山守青山”是他的信念。善于学习、热爱林业的他渐渐成长为蒿咀铺林场生产股一名优秀的技术员。在2016年全国第九次森林资源清查中,他被合水林业总场评为先进工作者。

躺在山坡上休息,俯仰之间,张旭深深地吸了一口气,虽然天地广阔,但只有足下的这片土地,才让他倍感亲切和踏实。

清明节时,张旭到伯父张小宁的墓前,献上了一束花,这一束花就采自伯父长眠的这片林区,如今山更青水更绿,万亩葱茏,鸟语花香,他知道伯父一定也和他一样,深爱着这片土地。

2001年,花甲之年的张存智正式退休,回县城家中之前,他和家人去了曾经工作过的林场。当年亲手所植的树苗,都已长成大树,曾经荒芜的山岗上,早已是绿树成荫。

就是这样平凡的一家人,祖孙三代孜孜不倦地用毕生的执著守护着绿水青山,以各自良好的品质影响着家人,继承着优良的家风,用他们的双手耕耘着一个美丽而朴实的中国梦。endprint

猜你喜欢
张旭林场造林
学校情境下的学习问题学生干预
The Last Lumberjacks
林场起火了
数字
湖北3家林场入选“2019年度全国十佳林场”
湖南省今冬明春计划人工造林150万亩
浅析生产中造林规划设计和造林技术
塞罕坝林场向世界诠释“美丽中国”
浅谈氧化还原反应的实际应用
打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