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民办“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发展的SWOT分析

2017-12-10 07:47
当代经济 2017年3期
关键词:医养结合医养养老

(武汉科技大学 文法与经济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5)

武汉民办“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发展的SWOT分析

姚诗媛,王津津,周 云

(武汉科技大学 文法与经济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5)

由于当老龄化形势日益严峻,老年人对医疗护理的需求与日俱增,探索“医养结合”模式,不仅对当前养老问题的解决有借鉴之义,更是对新型养老模式的一种探索。本文以武汉市为例,对“医养结合”模式进行SWOT分析,并对它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给出建议与对策。

老龄化;医养结合;民办养老机构;SWOT分析

据武汉市民政局、公安局统计,到2015年底武汉市在籍总人口为829.27万,其中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163.76万,老龄化率为19.74%。与去年相比老年人口总数增加7.75万人,同比增长4.96%,老龄化程度同比增加0.88%。这些数据表明老年人口以相对快的速度增长。同时表明,武汉市养老院的需求也与日俱增,但是由于传统养老院存在自身的局限性:养老院不方便就医,并且医院不能养老,治疗与照看分离不仅造成老人经济负担,而且不利于康复。在这种形势下,我们提出来一个新型模式:医养结合,即在为老年人提供基本生活需求的同时将养老资源和医疗功能相结合。现今主要被功能完善、设施齐全、收费相对高的养老机构所引入,其中不仅包含了一般养老模式中具备的生活照料、精神关怀、文化服务,值得关注的是加入了医疗保健服务,比如有基本身体状况检查、健康咨询、疾病治疗、康复训练以及临终关怀等。下文将从竞争优势(Superiority)、竞争劣势(Weakness)、发展机会(Opportunity)和现存威胁(Threats)四个方面对武汉市民办“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的发展进行SWOT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优势分析

1、政府逐年加大对医疗养老结合模式的重视力度

早在2014年,武汉市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提出,建设医养结合的新型养老模式就是要提升社区养老服务的相关功能,为老人提供更好的照顾,社区养老就是为了方便照顾老年人的生活方式,在接受照顾的同时感受社区温暖,武汉市政府应该积极主动的进行改革创新,制定一系列政策标准,试点实施细化养老、医疗方面的政策。

2015年5月1日,我国民政部发表文件提出“2015年实现城市社区养老服务全覆盖”的发展目标,为养老市场在全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指明了方向。

2、互相促进,市场潜力大

“医养结合”型养老模式将养老和医疗功能相结合,融生活照料和康复关怀于一体,以此形成相对较高水平养老服务机构,老人选择住进具有部分医疗康复效果的养老机构,不仅能缓解医院床位紧缺的问题,也能较好地处理养老院的突发状况。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指出,至2015年,我国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年人估计将达4000万人,约占总体老年人口的19.5%,这说明针对行动困难的老龄人群的医疗护理亟待解决,这就使得“医养结合”型机构的存在尤为必要。

3、专业的诊疗,可以让家人放心

“医养结合”机构中主要针对老年人的常发疾病,相较于普通医院来说更具有针对性,在突发时刻医护人员能做出迅速诊断及治疗,还能在老年人日常生活中得到更全面的护理,使患病老人能得到更加全面的照顾。医护人员专业水平高于服务人员,能够更好地了解入住老年人的实际需求,从而提供专业化、全方面的医疗服务,这样也减少了子女的担心。

4、收入的增加和财政的补充使需求增多

根据武汉市平均工资表,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在2012年达到约27061元,退休人员养老金平均水平为1694元/月,近似于全国平均水平。而后每年武汉市政府都根据物价涨幅情况对于老龄人口的补贴和资助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幅。收入水平的提高说明人们在可支配收入增多的同时,需求也会日益增长,对服务的要求也就不仅限于日常照料了,而对“医养结合”型的养老机构产生更多的需求。

二、劣势分析

1、政策保障不足

由于医疗、养老和医疗保险政策还未完全涉及“医养结合”,许多费用高昂的护理项目还没有纳入医疗保险支付,老年人自身承担了更多的经济压力。由于政策覆盖不全和保障力度不够,健康管理和上门护理服务在当下的社区和医疗服务机构中也很难做到免费。

2、资金缺乏,机构建设落后

只有一定的资金投入,才能加强“医养结合”的建设,完善机构的基础设施。但具体对养老服务机构投入还很少,资金缺乏也会限制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的开展。虽说高档养老院一般资金较为雄厚,但是面对如此高的成本,一般养老院都不太愿意去这么做。并且大部分养老机构存在生活设施、医疗和护理条件不完善的问题,这些对于“医养结合”型养老公寓来说是个巨大的挑战。

3、配置不齐,缺乏专业的人员

进入养老机构的老年人或多或少患有疾病,但是由于门槛低、培训有限、工资不高等原因,养老机构匮乏一些专业的医护人员,同时机构也受局限于一些专业设施的配备,医疗服务能力自然难以满足入住老年人需求。全科医生、护理人员和社会工作者是“医养结合”型机构必须配备齐全的并且做到职责分工:全科医生负责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及时对一些疾病做出专业的诊查和治疗;机构内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和身体保健工作主要由护理人员负责;具备专业的个案和小组工作技能的社会工作者,能在较短时间内发现老年人的问题,促进对机构中各类人员的互相沟通与了解。由于专业性和针对性都非常的强,事实上能够配齐这三类工作人员的养老机构非常少,很难做到真正的医养结合。

4、服务模式缺乏创新,社会认可度不高

要想提高服务质量就必须全面考虑老年人的心理和生理特征。就养老机构方面来说,目前的养老机构大多把关注的焦点放对老年人吃、穿、住等日常生活方面,而不是积极探讨对老年人来说更健康的生活方式。而另一方面,由于受传统文化影响,多数子女觉得将送老人进入养老机构视为对老人的不顾或者不尽孝,因此,很多人不愿将老年人送入养老机构。更重要的是“医养结合”模式对于我国来说还很新颖,很多人思考是否有必要花费更高的价格入住。它的服务质量和其必要性还未得到社会的普遍赞同。

5、服务收费水平偏高

与一般性养老机构相比,“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由于其更高水平、专业化、综合性的服务而导致收费相对高于一般性养老机构,高昂的费用明显超出了大多数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范围之外。受庞大的老年人口和各家庭实际经济状况和需求的限制,目前也很难对各个老年人的需要展开全面调查,因而也存在具体需求和实际需要之间存在差异,这也使得老年人需要额外支付一部分并不是自己实际需要的养老服务费用。

三、机遇分析

1、养老理念转变为“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带来市场

社会水平的提高和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使得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已经不能很好的应付。一方面,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和退休金、福利水平的提高,老年人不再局限于原来的居家养老,他们需要的也不仅仅是吃饱穿暖,而是提高晚年生活的质量,开始愿意入住高档次的老年公寓。另一方面,当公立的养老机构难以满足越来越多的需求时,私人资本的入驻使得养老机构具有竞争性了,他们将住老年人看作是消费者,尽力提高各方面服务质量以吸引客户需求。

2、政府政策的支持和导向为医疗养老结合提供保证

建设医护结合型养老机构在2011年国发《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里得到着重强调。其中供养型、养护型、医护型养老机构为重点项目。特别对于新建和改造的养老机构中要重点建设护理院和康复医疗机构,政府应该支持社会资本兴办养老机构,完善这些民营机构中的各项功能。地(市)级以上城市对社会资本进入的方式方法提出了明确要求,对实现医疗与养老的融合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特别是老年所需的专业性养老护理机构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制定养老服务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养老服务业进行有效的监管。与此同时,卫生管理部门应对想要设立医疗服务的养老机构做出明确规定,确保相应的设施都齐全。应继续探索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的新模式。努力提高人的生活品质。

四、威胁分析

1、老年人普遍支付能力较低

众所周知,在我国广大农村老年人收入都很低,消费水平也有限,只能勉强满足日常基本生活开销,而没有更多的钱来支付养老服务费用。而医养结合型的养老机构由于它的特殊性,收费比一般的养老机构更高,这就意味着它放弃了绝大多数农村老年人。对于商人来说,宁可降低服务质量也不会错失顾客,“医养结合”的可持续发展将会受到威胁,而且设立的初衷也会难以实现。

2、养老消费观陈旧

虽说时代在进步,很多人都认同在机构养老,但中国仍有很大一部分人认为机构养老是一个较新概念,其被接受需要经历一定的时间。一方面,子女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子女将老人送入养老院可能会遭受舆论压力,觉得自己不尽孝道。另一方面,很多老年人对于养老机构的专业性缺乏理解,觉得在家会得到更好的照顾。持怀疑态度的人数较多。在这种质疑下,养老机构的社会化、市场化运作就很难实现,机构养老面临很多难题。

3、“医养结合”模式缺乏相关政策支持

就我国目前情况来说“医养结合”这一模式还处于试点时期,没有得到全面推广,而且对“医养结合”我国也尚未出台相关政策予以支持,市场缺乏有效的指引力量。调查显示,虽然武汉落实了一次性建设补贴和运营床位补贴,但补贴标准偏低。在多数地区没有执行水、电、燃气实行民用收费。相比于政府投资设立的公办养老机构,差距还是比较大。

4、部门职能分工模糊,运作效率低下

在我国,法律上规定民政部门负责审批和管理普通的养老机构,卫生部门负责医疗机构,医疗保险费用报销则由社保部门管理。所以由于体制的原因,行政部门和民政、卫生、社会保障等部门共同参与的“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存在职责分工不明晰。常规的养老服务与医疗保险原本就是两个概念,不能混为一谈,但是由于监管制度的缺失以及利益驱动,有些老年人将自己的养老服务的常规性支出划归到医疗保险中,此举损害了医疗保险制度的公平性。

五、完善武汉“医养结合”型机构的对策建议

1、政府健全管理机制,积极发挥主导作用

第一,武汉市政府按照本市的发展配套规划,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将“医养结合”服务模式纳入区域发展规划,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鼓励和引导银行加大支持养老机构建设项目,进一步推进税收优惠政策、养老模式建设,以便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共同参与医疗机构的发展。第二,在具体实施中,各部门要加强横向联系,为“医疗保健”模式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卫生、社会保障、民政等政府部门须明确医养结合的服务性质,管理标准的具体制度,明确各部门应承担的职责,避免职能交叉和各部门互相推诿互不担责。以及建立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建立和退出机制,规范市场行为。第三,简化程序,形成有效的对接,建立一个相对集中的、独立的、长期性的老年服务机构,整合相应用于医疗机构和家庭护理老年医疗预防保健的资金。

2、拓宽资金渠道,促进多方合作

以目前的现状来看,要想拓宽资金渠道主要有两个:一方面是由于我国国情,政府在财政上有很大的自由,医疗养老模式要想获得较大发展还得依靠政府财政投入。要明确将社区养老资金列入政府财政指出预算,也要保证财政补贴和资金的到位。另外也要发展社会上的私人资本,首先通过福利彩票和慈善事业吸收社会的资金,再者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将营利组织和非营利组织等多方主体有机结合起来。例如,以政府为例,要建立医疗养老基金会或专项基金,政府投资,培养更多的医疗养老机构,完善医疗保障养老模式。

3、配备专业人才,提高机构服务质量

现如今实行“医养结合”机构需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养老机构中医护人员养老服务专业化水平较低,很多基础问题得不到解决,最后还是需要去医院,费时费力也浪费资源。因此,教育部门应为这些机构培养人才队伍,进行专业化的培训,提高服务能力。

从事这方面的人才不多原因主要是:养老机构不规范用人,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不能保障工作人员的基本利益,很多机构中都没有五险一金,更没有编制。多数机构内员工只有基本工资,没有绩效工资也缺乏相应的绩效评估体系,工资水平低。

4、整合养老资源,建立多元化服务

21世纪,是互联网的时代,我们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技术来整合养老资源,建立全方位的信息库,包括各个方面的信息,例如家庭状况、个人习惯、健康状况等。如此一来,将政府资源、社会志愿、机构供给情况和老年人需求结合起来,实现资源的全面共享,实现供求平衡。另一方面,开展经验交流,不同的养老机构可以经常举办交流会议,交流经验和借鉴成果,相互探讨,实现优势互补,从而为更好的推行“医养结合”模式积累经验。同时也要借鉴国外的医养结合模式,学习管理经验和人才培养经验,对于国外的先进思想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这两个基础上,借鉴国外的可取经验,对武汉市现有政策深化改革,尽可能完善保障政策体系。

5、提高社会认可度,消除偏见

通过电视媒体或者新闻播报等途径,消除人们对于机构养老的偏见和误解。社区是人们生活的地方,做好社区宣传就显得尤为重要。应该首先让社区理解医养结合对于老人的优势和必要性,这样才能对政策的实施重视并配合。其次,依靠社区的力量让老人和其子女更多的了解医养结合模式这一概念,消除偏见,接受这一服务。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要使社会对于这一概念要有明确的认知,这样才能更好的吸纳培养专业人才,引进社会资金,更好的为老年人服务。

[1] 李富东、褚丽君、陈雄:我国老年旅游市场的SWOT分析及营对策研究[J].科技致富向导,2011(2).

[2] 任丹:国外“以房养老”模式的经验及启示[J].国际交流,2013(10).

[3] 罗莉:以房养老模式在我国发展的思考[J].当代经济,2011(19).

[4] 宋华西:新型老年公寓发展路径与对策探析[D].山东大学,2012.

[5] 宋玉茹: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我国老年公寓住宅问题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08.

(责任编辑:占雨秀)

2015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老龄化、少子化背景下的武汉市民办老年公寓现状调查,编号:201510488008;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项目(2017),老龄化背景下的湖北省社会养老服务ppp平台构建研究;湖北非营利组织研究中心项目,民办养老服务机构的发展困境与对策研究,编号:HBNPO2015YB003。

猜你喜欢
医养结合医养养老
11部门联合印发指导意见 推动医养结合高质量发展
医养当兴
养老生活
基于CiteSpace的我国医养结合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分析
养老更无忧了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刘贵芳和总理谈了谈“医养结合”
唐山推进“医养结合”型养老模式的政策研究
医养结合实施现状及对策研究
养老之要在于“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