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密市的人口
——经济——空间城镇化与其相关关系的分析

2017-12-10 11:06
当代经济 2017年2期
关键词:建成区城镇化人口

(山东工商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0)

高密市的人口
——经济——空间城镇化与其相关关系的分析

张桐语

(山东工商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0)

城市化,细分来说包括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空间城镇化。城镇化能够促进生产力的提高,对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在推动城镇化进程的工作上不遗余力,积极探索新的道路,追求新型城镇化发展方式。高密市作为山东省的一个普通县级市,近年在城镇化道路的探索上也取得了较大的成效,走出了一条有地方特色的城镇化发展道路。但目前,高密市仍然存在城镇化水平整体偏低,城镇化各方面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本文将从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空间城镇化三个方面以及三者的相关关系,分析高密市城镇化发展的进程和现状,并给出一定的建议。

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空间城镇化

一、引言

城镇化,使农村变为城市,农村人口变为城镇人口,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农村将会潜移默化地变为城市。城镇化道路的探索,是发挥主观能动性来人为的推动城镇化进程,目的是反过来使城镇化的发展为生产力提高服务,促进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通过城镇化实例来分析以探索新型的城镇化道路,是用现成的发展成果来总结经验,以之前城镇化发展状况总结出来的经验和教训来指导当前的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在范本的选择上,选择一个中等城镇化水平但仍存在缺陷的小城镇进行分析,不仅有较为成熟的城镇化发展体系进行研究,并且无论在数据收集还是总体分析上都更加方便简单,并能更加清晰地发现问题的所在,不论借鉴意义还是作业难度都有不错的效果。那么,选取经济发展水平良好,但其他方面存在缺陷的高密市进行相关性分析,是符合这一系列要求的极佳选择。

二、三种城镇化

1、人口城镇化

人口城镇化,是指通过将乡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提高城镇人口的比重,以实现城镇化的过程。主要的测度指标有城镇人口比重、非农业产业就业人口比重、建成区人口密度等。截止2014年,高密市人口约88.4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5.2万人,人口密度536人每平方千米,非农产业就业人口约37%。总体上,通过有相关数据可见,目前高密市的人口城镇化率不高,原因是高密市由县转市的时间较晚,城镇化工作起步较晚,由县转市以后才开始进一步树立政府形象,将发展格局由县放眼到县级市。高密市是较为传统的农业城市,农村人口比重和农业就业人口比重基数都较大,农业也是高密市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产业大结构短时间难以改变。而且村民传统思想根深蒂固短时间难以改变,政府经验少、班底薄、工作压力大、工作起步晚,都是以至于目前高密市的人口城镇化处于较低水平的重要原因。

2、经济城镇化

经济城镇化,是以二三产业为主,产生较多的经济效益推动经济发展,推动城镇化,是城镇化的物质保障。主要的测度指标有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GDP、人均公共财产预算收入、万元GDP能耗、二三产业GDP密度、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等。截止2014年,高密市全市完成财政总收入54.68亿元,增长12.9%、全市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49890元,比上年增加4662元,增长10.3%、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53.1亿元,比上年增长9.8%,三次产业的比例由 2013年的 10.07:56.65:33.28调整为 9.67:55.38:34.95。一、二产业比重有所下降,第三产业比重继续上升,比2013年提高1.67个百分点;二、三产业对全市社会经济拉动作用强劲,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达到43.1%、51.2%,拉动GDP增长6.36和3.04个百分点。可见,相对于高密市并不优异的固有条件而言,高密市的经济城镇化发展水平较高。原因是经济作为城镇化发展的物质保障,受到政府的大力重视,特别是高密市培育出了豪迈科技、孚日家纺等全国知名品牌,产生了大量的经济效益,是高密市经济城镇化的有力推手,也在转变产业发展方式、拉动就业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空间城镇化

空间城镇化,是从空间上,比较具象的城镇、农村的概念而言,通过城镇面积与比重,衡量城镇化的发展水平。主要的测度指标有建成区面积比重、人均建成区面积、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人均道路面积等。截止2014年,高密市城市建成区绿地面积1394公倾,覆盖面积1638公倾,覆盖率达到36.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9.1平方米,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在全省处于前五名。高密市版图面积1605平方公里,建成区72平方公里。从数据分析来看,高密市的空间城镇化发展水平不高,但潜力巨大。从政策角度来说,因为近年来,立足于高密市公园绿地面积大,人均水平高的特点,高密市正尝试打着“园林城市”发展旗号,走生态建设道路,因此有意降低了城镇空间发展速度,结合发展实际情况,走出适合高密市发展的道路。

三、相关关系

1、人口——经济城镇化

人口城镇化与经济城镇化的相关关系表现在,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移,促进了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为二三产业的发展注入新鲜的劳动力血液,而二三产业进一步发展带来的经济发展,以其高发展水平和高收入吸引着农业人口向城市转移,促进人口城镇化。高密市政府对于二三产业发展的支持以及对于知名企业的重点培植,使得高密市的经济城镇化水平高于人口城镇化,但经济城镇化的较高水平发展,在将来能够缓解人口城镇的发展压力,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而政府意识到人口城镇化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也将发挥调控作用,加快人口城镇化进程。

2、人口——空间城镇化

人口城镇化与空间城镇化的相关关系表现在,人口城镇化的发展导致大量人口涌入城市,为了应对拥挤的城市空间可能带来的不便,以及保证人均道路面积和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维持在合理的范围,迫切需要城镇空间建设。城市空间拓宽后,城市空闲土地增加进一步吸引农村人口进入设施条件较好的城市,形成相互促进。高密市建设生态文明的“园林城市”建设方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人口城镇化的发展,应该在保证农村人口适当转移的情况下更加大力地进行建成区建设,将人口转移作为城市建设的动力而非阻碍,实现良性循环。

3、经济——空间城镇化

经济城镇化与空间城镇化的相关关系表现在,经济城镇化带来的经济发展为城市建设提供了资金、技术等物质基础,在物质上支援了需要大量消耗的城镇建设,而空间城镇化发展的建成区面积增加,也为二三产业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生产用地用于扩建,对于产业规模提升,产生规模效益很有帮助。高密市的经济城镇化速度远快于空间城镇化,是以经济城镇化带动空间城镇化的状态,经济发展带来财政收入的提高,使得建设园林城市的目标更加清晰和接近,园林城市发展目标也改善了生态,使得经济发展与自然取得了平衡。

4、人口——经济——空间城镇化

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空间城镇化三者是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系统,由上文提到的相关关系构成一个三角体系。高密市的人口、经济、空间城镇化发展速度大致为经济城镇化>空间城镇化>人口城镇化。发展速度水平差异较大,从耦合性角度分析属于低水平耦合阶段,尚未形成良性发展,这与高密市薄弱的物质基础难以三方兼顾的缺陷是分不开的。如今,高密市已经将经济城镇化建设到相对较高的水平,应该充分发挥经济的带动作用,利用经济发展带来的物质基础发展空间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争取实现三者的有机统一,形成互补而非以一带二。

四、结论

当前高密市的人口城镇化仍处于较低水平,主要表现为城乡人口密度的不合理性,农村人口不愿迁移进入城市,或者想要进入城市的农村人口受到一些制度和观念的制约,以及农民对政府以及未来的担忧。因此政府应该完善土地政策,保障失地农民权益;扩大就业,提高收入,吸引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改进户籍制度,改变医院、学校等公共设施对于户籍的差异,降低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户籍转化的门槛和障碍;加大宣传力度,改变民众传统思想,由下而上地推进人口城镇化进程。

高密市的空间城镇化发展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园林城市”发展方针的制约,主要表现为面积较大并且仍有扩大趋势的绿地建成面积以及与之不相匹配的城镇建成区面积,在空间有限的情况下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城镇建设。应该在绿地建成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城镇建成区面积,既保证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的合理,又扩大城市面积不阻碍城镇化发展,不能让城市建设成为城镇化进程的阻碍。

高密市的经济城镇化发展态势相对较好而且前景光明,应该保持政府的重点扶持,并对较小规模但具有巨大潜力的中小企业提供优惠和帮扶,使其为经济城镇化的建设出力,促进经济城镇化的良性发展,又能起到扩大就业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促进人口城镇化的发展。同时加快转变产业发展方式,进一步提高二三产业的比重,以形势较好的经济发展为政府的建设工作提供物质保障,带动人口、空间城镇化进程,实现三方面共同发展,共同推进城镇化进程。

人口、经济、空间城镇化都是城镇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三者构成的“木桶”必须提高最短板的水平,以较高的总体水平发展才能真正促进城镇化的良好发展。高密市政府等小城镇政府在自身能力难以做到三者兼顾的情况下更应该从自身实际出发,着重培养优势产业,以一方面的城镇化带动全面的城镇化。如何在保证经济发展的前提下提高非农业人口比重,增加建成区投入,实现平衡,是高密市政府应该仔细考虑的。而对于高密市城镇化发展的研究分析,不仅希望能够对本县市的城镇化发展提供意见,更期待能够由点到面,为其他县市或地区的城镇化发展提供思路和参考,而高密市政府若也能如此分析总结其他县市地区城镇化探索的经验教训,对于本市的城镇化建设一定是大有益处的。

[1]张明斗:中国人口—经济—空间城市化的耦合性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

[2]高宝棣等:人口、经济、空间视角下山东省城镇化时空演变[J].经济地理,2016(5).

(责任编辑:王玲玲)

猜你喜欢
建成区城镇化人口
《世界人口日》
基于类NPP-VIIRS夜间灯光数据的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建成区时空动态特征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新型城镇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合肥市建成区综合物种指数及本地木本植物指数研究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居住小区规划与设计
2013—2018年金普新区建成区空间形态扩张规律
人口最少的国家
1723 万人,我国人口数据下滑引关注
2016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在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