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心灵的精神之旅

2017-12-10 19:14王斌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7年11期
关键词:领航员探险诗意

在2016年出版的人教版新版初中语文教材中,作家刘慈欣的《带上她的眼睛》编入在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探险单元)里。在刘慈欣早期的科幻创作中,《带上她的眼睛》只是他的处女作,不算是他最有名气的作品,却是一部很能震颤读者心灵的佳作。故事大致讲我带上一双眼睛(一副传感眼镜)去旅行,她可以通过传感眼睛看到我看到的一切。至于到哪里旅行,她在认真的思考后,好像感觉到了世界末日一样,于是做出了去看起航前去過的地方的艰难决定。接下来,“她”对看到的一切反应都异乎常人,激动不已。对此,我感到可笑,略有点烦。我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认为她是在某个空间站工作,并且可以看到星群的壮丽和太空的无限。没想到,她是地航飞船“落日六号”上的领航员,飞船误入地核,向地心下沉,工作人员中目前只有她一人幸存。她被困在活动范围不到10立方米的闷热的控制舱里,没有被援助的希望,但她依然在按研究计划努力工作。在孤寂、封闭的,失去自由的环境中,她对科学的崇高与献身,对生活的诗意追求,深深打动了笔者。

一、自由·封闭

在政治哲学中,自由的概念是在此条件下人类可以自我支配,凭借自由意志而行动,并为自身的行为负责。自由是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之间的桥梁,它包括行动的自由和精神的自由。这其中,最基本的应该是行动的自由。文中的女领航员从外貌上看是一个好像刚毕业的,显得很娇小的小姑娘。她穿着隔热系统异常发达的太空服,头顶上飘着一支失重的铅笔。她形容自己所住环境热得像地狱一样,她说自己的内心太害怕封闭了。同伴相继去世,蜗居在狭小闷热的仿佛一个巨大炼钢炉的控制舱里。船外没有空气、生命,没有空间,只有5000摄氏度的高温。她已经走不出去,也看不到大自然的山川河流,看不到月亮,听不到鸟鸣,感受不到风雨,闻不到花草的芬芳。在永远封闭的地心,丝毫没有一点获救的希望。而文中的“我”,行动自由,我可以在忙碌的工作和学习之余去旅行,在草原漫步,可以看日出,感受晚风吹在脸上时那淡淡的诗意,聆听鸟儿的鸣叫……然而对这一切,“我”却像大多数人一样,觉得平淡无奇、甚至有点熟视无睹。但这样的生活对女领航员来说,却永远不可能再有了,那只是她现在对起航前的一次次美好的回忆,两者相比较,更加突出了她失去行动自由的冷酷、孤寂,我们无法想象,在这种可怕的孤寂中,她将怎样度过她的余生。

二、崇高·献身

在刘慈欣的笔下,我们看到了宇宙的浩瀚,自然风光的生机盎然,科学技术的出神入化。面对如此大而深的宇宙,感受到了人类的渺小,他塑造出一大批愿意为科技事业献身的“英雄人物”,在人物伟大理想与现实境遇的反差中,体现出一种崇高意蕴,《带上她的眼睛》中的女领航员,就具有这种英雄人物的特质。

首先她有科学信仰,并且像其他的许多科学家一样,她对地球之外的宇宙充满探索、敬畏之心,作为一个外表看起来很柔弱、娇小的女性,参与到人类对潜入地球的探索之中。作为地航探险的首次尝试,在探险途中,没有灿烂的星空,只有炽热、翻滚的岩浆,带来的也只有刺目、压抑。如果没有对科学的执着与热爱,没有强大的精神力量,是根本不可能从事这项工作的。也正是像她这类人的存在,人类才不至于绝望。他们身上有一种科学光芒、一种人的价值,是人类精神价值的高度体现。

其次,他们是一个集体,集体有着共同的心理特征。而且他们是一个科学集体,他们的职业、智力都具有相似性。同质的东西淹没了异质的东西。集体通过它的力量、感染性和暗示感受性影响着集体中的每一个人。在集体中个人的特质渐渐模糊,每个人的感情和思想都朝向一个共同方向,有着共同的目标,并能够很快地付诸行动。在有些特定的时候,集体的每一个人都充满了激情,有极大的凝聚力,产生了高度的无私和献身精神,它使最壮丽的事业成为可能。与以往飞向太空探险的完全不同在于,“落日”系列地航作为人类向地球深处探险的科学集体,前五次飞船都取得了成功,很好地完成了任务,安全回到地面。这说明“落日”这个科学集体,它的凝聚力、积极向上的精神使人类最壮丽的事业成为可能。

再次,女领航员和她的同伴们,在探险过程中,因为崇高的科学信仰、极具战斗力的集体心理,促使他们产生了高尚的价值观,即甘愿为祖国、为人民、为科学奉献生命的献身精神。在文中,“落日六号”陷入地心,无获救希望,这里唯一能和地面的通信系控制中心保持联系的,就是中微子通信系统。即使已经没有了被获救的希望,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下,大家还在工作,从地核中用生命代价得到的宝贵资料发送到地面。后来,两名地航员相继因事故去世,只剩下女领航员一人。她最后传到地面的声音里说,她还会按照研究计划努力工作,希望将来自己留下的资料对人类有所贡献。她用自己强大的精神力量支撑她一个人继续完成未尽的科学研究。

三、贫乏·诗意

女领航员的科学探险、崇高的献身精神表明,她精神层面的高度是常人所不能及的。梭罗认为:心灵的探险比地理上的探险更有意义。在他看来,探究考查内在的精神世界会有更大的收获。我们平常人的生活被传统和习俗套上了枷锁。而现代文明在人类与其它自然生命之间挖掘了深深的沟壑——人类傲视万物,而在这种妄尊独大之中,人类失去了什么?人类失去了诗意的生活,众多的生灵朋友。这时候,人已舍弃了多少大自然慷慨赋予它的生命的趣味和色彩,人已经变成了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断线风筝。这时候,人未必有资格自傲于其它族类,因为,它虽然有了新的生长点,但它又釜底抽薪,失去了一些本真的东西、自然的东西。我们文明的误区就是将理性、智慧同野性与本能完全割裂,这也是人类生活的一个误区。我们如果不让智慧与我们的本能结合在一起,智慧就只能漂浮在精神之河的表层,成为一片无家可归顺水漂流的树叶,而不能成为河流本身。我们应当透过河面来拥抱与容纳这水流最深处的黑暗并紧紧依贴于厚实的大地。如果不是这样,人如何还能像荷尔德林的诗句描绘的那样“诗意地栖息于大地之上”呢?

如文中的“我”是一个地球工作者,我的生活像现实中的大多数人一样,是“灰色的”“忙碌的”。我的精神世界是“孤独寂寞的沙漠”,我感受不到吹到脸上的微风的淡淡的诗意,注意不到鸟儿的鸣叫,不会在天桥上去欣赏黄昏来临时的城市夜景,在我的眼里,世界没有其它色彩,它始终是灰色的,像是我的内心世界。而文中的女领航员,再当我带着她的眼睛来到草原上时,她的反应却令人吃惊,作者在本部分对比描写了“我”与“她”对草原的感受不同,“我”虽然对草原景色有感叹,但觉得草原的一切都是寻常。她抱着积极的生活态度来到草原,她惊喜地阅读大自然这本天书,她从大自然那里得到许许多多的感悟。看到上次来时没看到的花时那份惊喜;闻着小花,感觉像听小夜曲;感受手在溪水中的清凉,微风慢慢抚摸双手;跃动的阳光,升起的月亮,草原上蒙蒙细雨中的鸟鸣。这部分文字对女领航员的描写,完全将自然界与除人以外的生命与人等同起来。人类狂妄的独尊在这里被扫除了,就在这样的胸怀中,她同自然界的其它生命成了骨肉同胞,她感觉自己也生活在了充满灵性与生机的世界里。这是多么美妙的一种生活啊!这种生活难道不是人类最古老的成员天生就有的吗?人与物是相互欣赏、相互为用,相得益彰,唇齿相依的。从女领航员的眼睛里看到的大自然里,我们看到了物所体现的人的需要、人的情趣、人性中永恒的一些内容。这其实是一次精神之旅,是一次精神探险,它代表了一种人本来所具有的但却被人遗忘的甚至被人放逐了的自然的精神。她对大自然的点点滴滴的发现,实际上是对自己内心世界的发现。她以一种亲和的态度面对万物,从中感受人与自然共生共存互为一体的本真关系。人性依赖于自然界的一切,人性中实际上也包含着自然界中的一切。女领航员对文中的“我”的精神方面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有一颗小小的种子在“我”的意识深处留了下来。我也开始一点点感受大自然的微风、鸟鸣、日落,变得透明的地球,感受到女领航员的心跳从6000多公里的地球深处传来……

在这部作品中,我们通过女领航员和“我”的对比可以看出,自由与残酷的封闭,忙碌的生活与崇高的献身精神,灰色的生活与诗意地栖息于大地。看到了作品中除了浩渺的宇宙、神奇的高科技之外,更多的是在女领航员身上体现的人类的困境和人类的极限,以及在保持对大自然万物的敬畏之心的前提下,应该尊重人的价值与精神。

参考文献:

[1]温儒敏.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2]卞蕴雯.论刘慈欣科幻小说中科学与人文的双重变奏[D].浙江:浙江师范大学,2016.

(王斌 乌鲁木齐职业大学教师培训学院 830002)endprint

猜你喜欢
领航员探险诗意
林肯领航员家族重磅亮相,推出两款标轴版车型
诗意地栖居
去探险
探险之旅
被耽搁的诗意
跟踪导练(四)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