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岁就能上大学,你怎么看

2017-12-10 00:39黄忠
作文周刊·八年级版 2017年41期
关键词:少年班神童孩童

黄忠

写在前面的话

前些日子,一个10岁的河南女孩考入商丘工学院的报道引起了大家的热议,有人感慨现在的孩子智力了得,小小年纪就拿到了大学的通知书,少年出英雄;当然,也有人发出了这样的质疑——上大学,不光意味着高考分数超过了某个高校的录取分数线,更意味着她应该有独立生活的能力,有基本的人际交往能力,有独立面对各种难题、挫折和意外的能力,有随时走向社会的能力。这个稚气未脱的女孩,她准备好了吗?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稚嫩的孩童破格被大学录取的事例并不少见:10岁考大学,13岁通过北工大硕士研究生考试,一度成为最年轻的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的张炘炀;13岁以654分考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孙天瑞;没有上过幼儿园、小学,12岁以639分的成绩考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的龚民;只读了两天半小学、一年初中一年高中,复习一个月便参加高考的10岁男孩苏刘溢……

有人认为,这些孩子的存在无疑是给社会注入了一股正能量,让大家看到了专属于新时代孩童身上的潜能和智慧。让人不断地期待他们在已有的辉煌现实的基础上,在将来的生活中能够创造出更多的奇迹来;同时也渴望社会能够给他们提供一个更好的舞台,是成长也好,是展示个人才能也好,只要有利于他们的发展即可。

但同时,也有人对这种现象提出了疑问和否定。“少年班”模式是否有揠苗助长之嫌,10岁的孩子通过私塾大大缩减了学习的年份,从而考上大学是否操之过急。这些问题都值得大家思考。人生是一场漫长的旅行,不是一次短跑竞赛,仅仅追求“赢在起跑线上”的意义不大,我们要做的,是让孩子接受正常的教育,培养完整的人格,从而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

众说纷纭

“光明网”发布了一篇名为《十岁上大学,“早快好省”能换来幸福吗》的时评,里面有一段话提到了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少年班”热潮,“十四五岁的少年进入大学,接受‘超前培养,他们同样被誉为‘神童,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行业精英。他们当中,有的毕业之后选择了出家,有的跟导师关系恶劣而不得不中断求学,还有的甚至患上了精神疾病”。同时,也提出了“教育不光是知识的灌输,更是完整人格的培养”“我国的义务教育之所以规定了九年的时间,就是因为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等对教育的个人看法。

《广州日报》报道了曾被誉为神童但遭遇退学风波,最终在相关部门“网开一面”下重回大学校园的王思涵的故事——《而立神童的起伏人生:14岁上大学,多门挂科被退学》。“他在家从来没有做过家务,我们也不让他做家务,洗碗、洗袜子这些他都不会,有一次他本来想自己去洗碗,却被他父亲狠狠批评了一顿,再也不敢了。”“从大一开始,王思涵就跟不上学习进度,有三门功课不及格,在毕业考试中,除了英语之外,其他科目王思涵均放弃参加考试,还有三个月就到毕业时间的他被学校勒令退学。”“其实我从来没说过自己是‘神童,封号都是外面的人给我起的。”这就是王思涵和他的家人对这三十年来的起伏经历的回顾、沉思和悔悟。

“十方教育”指出:“对学生的教育,不是要求‘快成长,而要引导他们高质量成长。基础教育是给一个人一辈子发展打基础的教育,‘欲速则不达。高等教育渴求的不是大学生的数量,而是质量。对于我国的家庭来说,培养孩子不是以上大学作为终极目标,孩子的健康成长、终身发展,远比提前几年上大学重要许多!是该抛弃功利的‘神童情结的时候了。”

师生论坛

老师:10岁孩童上大学的新闻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似乎已经不很让人惊讶了。古时候就有方仲永的故事存在,现如今,这样的新闻更是屡见不鲜,14岁的王思涵考上大学,却因为不适应大学环境,多门挂科而被退学,河南女孩4岁起在父亲开办的私塾里读书,10岁就考入商丘工学院,包括今年考入浙江大学的13岁女孩。越来越多的“神童”出现,人们在抒发感慨的同时也发出了质疑。对于这样的现象,你们怎么看?

黄蓉:10岁神童上大学在外人看起来是一件风光无限的事情,小小年纪就得到了社会上多数人的关注和各大高校的认可。但其实,从神童王思涵的曲折人生经历来看,被赋予了太多的期望在很多时候也会成为一种压力和负担,也就是媒体口中的“捧杀”。没有做好适当的身体和心理准备就提前进入了社会,智商高,情商低,身后还有一群人追着夸自己聪明,定力不强者很可能会迷失在这褒奖的迷雾中,最后像方仲永一般“泯然众人矣”。

周靓朵:我认为10岁神童上大学在一定意义上是剥夺了他们享受童年的权利。10岁的孩子理应奔跑在操场上,活跃在欢声笑语之中,端坐在日常课堂上。过早让孩子进入大学,生活的基本技能还未完全掌握,甚至连洗衣洗碗等照顾自己的习惯都还没养成,与人交流以及对基本的交际方式都还是一脸懵,如何在大学中养成更好更完全的人格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所以10歲神童进入大学,一方面可以给予社会正能量,让人们看到现代孩童的潜能所在,但另一方面,也会变相地扼杀了孩童正常生长的契机。

郑若涵:社会是多元的,有爱玩的孩子存在,自然也有天赋异禀、智力高于同龄人的孩子存在。所以,我认为应该给这些小孩子提供一个专门学习的地方,把他们聚集在一起,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辅以与他们年龄相应的心理指导,让他们的智商情商都得到提高,做更好的社会接班人。但是,这样的班级开设,并不是让家长挤破脑袋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神童”,而剥夺了孩子在玩乐中学习的权利。

蔡原上:其实,屡见不鲜的神童上大学现象并不是只有负面影响,它在一定意义上也能够促进社会上良好学习风气的形成。第一,10岁孩子在自己的努力下拿到了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但同时也有很多年轻人因为过度玩乐而荒废了学业,这样的对比形成反差,让人们在为孩童鼓掌的时候也会反思自己对待学习的态度;第二,一个孩子的成长离不开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所以为孩子营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是必需的,无论家庭条件是优越还是普通,只要家长有心,其实都能帮助孩子更好地学习。

老师:总的来看,神童上大学这一现象并不是新生事物,对于这一现象的看法并没有一个定论,凡事都有两面性,我想只要家长不采取偏激的手段,以利己的目的来促使孩子成为一个“伪神童”,而是自然地营造一种恰当的学习氛围,同时社会也能够为这些孩子提供合适的学习环境和教学方法,引导他们在智商和情商上都得到提高,我想,这样的神童一定能够在合适的领域发挥他们各自的潜能。endprint

猜你喜欢
少年班神童孩童
Do Softly Pray
神童特工拯救世界
“跃进”,光环以外的少年班
少年班“不惑”
“跃进”,光环以外的少年班
嗯,这是那孩童般永不落空的惊喜
都是神童
刘晏七岁为官
童年之歌
牛人辈出的少年班再证因材施教常识